拜洛受图

随着铲除政敌和搜罗英杰两项活动的展开,武则天一步步地走向女皇宝座。为了证明她这样做是符合“天意”的,就在神都洛阳举行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拜洛受图活动。

史载,垂拱四年(688)十三月初。武则天亲撰《大享拜洛乐》十四章;

命侍臣筑拜洛坛于“圣图泉”北,承福坊南;令有司详定拜洛受图仪注。

二十多天后,准备工作就绪。

十二月二十五日,震'雪后天晴,神都洛阳,显得非常热闹。拜洛坛前,摆满了珍禽异兽和珠宝文物。洛河两岸,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的百姓。

圣母神皇备大驾卤簿,率皇嗣、太子、文武百官、蛮夷酋长向拜洛坛进发。其队列大抵如下:走在最前头的是洛阳令、河南尹、太常卿、御史大夫及兵部尚书的仪仗队。接下来是二杆清游队金旗。后随金吾折冲二人,各领四十骑戎。金吾大将军二人,果毅二人,领虞侯骑四十人,分左右单行,引黄麾杖。外铁甲像飞二十四骑,引步甲队。朱雀旗,一骑引,二骑夹。金吾折冲都尉一人,领四十人,执横刀。龙旗十二,各一人执,二人引,二人护……真可谓威武雄壮,惊天动**。因路程不远,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武则天至拜洛坛下,文武百官,大驾仪仗各“依方位而”立”,鱼鱼雅雅。这时丝竹声起,太常音声歌唱《大享拜洛乐》的前三章。其词曰:

九玄眷命,三圣基隆。

奉承先旨,明台毕功。

宗祀殿敬,冀表深衷。

永昌帝业,式播淳风。

神功不测兮运阴阳,

包藏万宇兮孕八荒。

天符既出兮帝业昌,

愿临明礼兮降祯祥。坎泽祠容备举,坤坛祭典爰申。灵眷遥行秘躅,嘉观荐季殊珍。肃祀恭观载展,翅襟邈志逾殷。

第三章歌词一落句,武则天离开御位,缓步向拜洛坛走去。太常歌曰:

抵荷坤德,钦若乾灵。

惭惕罔寅,兴居匪宁。

恭崇礼制,肃奉仪形。

惟恁展敬,敢荐非馨。

歌声中,武则天登上拜洛坛。极目四望,嵩山、北邙,银装素裹,隐约可见。洛河如带,自西向东从脚下缓缓流去。拜洛台下,旌旗招展,人山人海。她来不及抒发感慨,便伴随着乐章拜祭起来。首先“拜洛”,就是朝拜洛水。太常歌曰:

菲躬承睿顾,薄德黍坤仪。

乾乾遵俊命,翼翼奉先规。

抚俗勤虽切,还淳化尚亏。

未能弘至道,何以契明祗。

接着进行受图仪式。受图就是接受武承嗣等人伪造的“圣图”。太常歌曰:

顾德有惭虚菲,明祗屡降祯符。汜水初呈秘象,温洛荐表昌图。玄泽流恩载洽,丹襟荷渥增愉。

然后进行“登歌”、“迎俎”、“酌献”、“文舞”、 “武舞”、 “撤俎”、“辞神”、“送神”,太常依次歌曰:

舒阴致养,合大资生。

德以恒固,功由永贞。

升歌荐序,垂幣翅诚。

虹开玉照,凤引金声。

兰俎既升,苹羞可荐。

金石载设,咸英已变。

林泽斯总,山川是遍。

敢用敷诚,实惟忘倦。

沈潜演见分三极,广大凝祯总万方。既荐羽旌文化启,还呈干戚武威扬。夕惕司龙契,晨兢当凤展。崇儒习旧规,偃伯循先旨。绝壤飞冠盖,遐区丽山水。幸承三圣余,忻属千年始。百礼崇容,千官肃事。灵隆无兆,神凝有粹。策享成周,威仪毕备。奏夏登列,歌雍彻肆。莫享成周,威仪毕备。奏夏登列,歌雍彻肆。皇皇灵倦,穆穆神心。暂动凝质,还归积阴。功玄枢纽,理寂高深。衔恩佩德,耸志翅襟。言旋云洞兮蹑烟途,永宁中宇兮安下都。

仓涵动植兮顺荣枯,

长贻宝观兮赞璇图。

至此,礼仪方告完毕。太常歌曰:

调云阕兮神座兴,骖云驾兮俨将升。腾绛霄今垂景祐,翅丹恳兮荷休徵。

音乐声中,武则天降自拜坛,率众还宫。时人李峤诗云:

“七萃銮舆动,千年瑞检开。文如龟负出,图似凤衔来。殷荐三神亨,明種万国陪。周旗黄鸟集,汉幄紫云回。日幕饷陈转,清歌上帝台。”

苏味道诗云: “绿绮膺河检,清坛俯洛滨。天旋俄制跸,孝亨属严堙。陟配光三祖,怀柔泊百神。雾开中道日,雪敛属车尘。预奉咸英奏,长歌忆万春。”

由此亦可见当时场面之一斑。真所谓“文物卤簿之盛,唐兴以来未之有也”。

武则天为什么要拜洛受图,而且搞得这样隆重?如果单从《拜洛乐章》来看,是因为洛出天符,昭告世人: “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如前所述,所谓“圣图”,只不过是武承嗣等人伪造的一块瑞石而已,并不是什么天符。事实上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天符。既然如此,武则天为什么还要冒着严寒,拜洛受图,毕恭毕敬,感谢神灵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河图洛书”说起。

中国上古时代有一个传说:伏羲氏继天而王,有龙马负图出于黄河,乃据其文字,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大禹治水有功,神龟负书出于洛水,乃因而第之,以成九畴,谓之洛书。周人以为,龙马负图,神龟负书,乃是圣人出现的标志。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 “天人感应”和谶纬神学逐渐占据了思想界。直到宋代, “天人感应”学说仍很盛行。

所以,唐代统治者重视祯异灾祥是可想而知的。正因为如此,见诸史册的唐代符瑞不胜枚举。试以太宗皇帝为例。史载,太宗即位之日,宋、秦、定、利等州庆云现;霭、莒等州凤凰现。

贞观元年闰三月,甘露降于长安县;五月,豫州白狼见;十月,和州鸾现。二年三月,宜州白狼见;六月,长安县献嘉禾;九月,甘州献朱鬃白马;十月,安州驺虞现。据不完全统计,太宗在位二十三年,景云见七十四次,凤凰见三次,赤雀见三次,白雀二次,驺虞八次,玄圭一次,白雉一次,三足鸟一次,白狐二次,玄弧二次,麒麟四次,白狼九次,鸾鸟二次,毛鬼二次,老人星二次,独角兽一次,瑞石二次,嘉禾三次,连理木五次,白鹿九次,青龙十六次,白龙八次,芝草四次,礼泉涌四次,甘露九次,河水变清五次,野蛮成茧四次。事实上,野蛮成茧,树木连理,完全是自然现象。白狼毛龟的出现,也与政治毫不相干。至于青龙甘露,完全是统治者想象出来的东西。

但是,按照天人感应学说,这些都是天人感应的结果:统治者替天行道,政治清明,天降符瑞以赞其德。由于天人感应学说数百年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结果,许多人往往信以为真,以为统治者的行为符合天意而俯首听命。

显然,天人感应学说是有利于统治者愚弄人民的。武则天“通文史”,对这一点并不陌生。因此,她在临朝称制之后,也同历代帝王一样提倡符瑞。特别是当她产生长期临朝的念头之后,对符瑞更加重视。

但是,一般的符瑞如嘉禾白狼只能说明她的布政符合天意,并不能成为她长期临朝的有力根据。只有河图洛书这样的大祥大瑞出现,才能证明自己以女主临朝,是老天爷同意的。

然而,自从龙马负图,神龟负书之后,黄河再也没有出过图,洛水也再没有出过书。怎样才能使这一传说中的事物变成现实而为自己服务呢?武则天不可能不想起她所耳闻目睹的一些事情:殷朝末年,周武王渡孟冯,有白鱼跃入舟中,目下赤纹成字,言纣可伐。武德九年九月,太宗刚刚即位,林州献祯石,白质黑字,篆隶相参,曰: “圣主某大吉子孙五千岁”。贞观十七年八月,凉州言昌松县鸿池谷有石,青质而白章,文曰:“产夕太平天子李世民王千年。”贞观二十年十一月,陕州奏曰,有青石纹理成“李君王”三字。石头怎么会自然成文?无非鱼腹丹书之类。既然前人能妄造瑞石祥符以言天命,自己为什么不能假制河图洛书以示“天意”呢?

就这样,武则天产生了假造符瑞的思想。由于谶纬经典认为: “河以道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因此,武则天感到造河图不大合适,再说也没有全部伪造的必要。所以授意武承嗣,制造了一部耸人听闻的“洛书”。

武则天相信,前代帝王能够乞灵于伪造的符瑞,自己也能够玩一玩“洛书”这把戏。果不其然,唐同泰将“洛书”一献,颂声遂起:“陛下圣烈丰懿,应期首出,珍符炳铄,旷代罕闻。”也就是说,伪造洛书已获得成功。既然洛出“宝图”,说是“圣母临人,永昌帝业”,那么“圣母神皇”怎能违背天意呢?既然天意如此,推卸不得,那么圣母神皇又怎能不去拜洛受图呢?

对于这一活动,当时的许多大臣是支持的。李峤曾代右仆射韦待价作《贺拜洛表》,最后一段说:

制有司,陈法驾,用種紫之典,采沈壁之仪,然后负黼戾而朝百神,垂衣裳而会万国,不亦休哉?

类似表章,尚不在少数。但是反对者亦大有人在,李唐宗室诸王即其代表。这是很自然的,一点也不奇怪:垂拱四年冬,越王父子发动了武装叛乱,可是弹指间灰飞烟灭,宣告失败。如果说, “天授圣图”反映了“天”的旨意,那么,越王父子的惨败便是“天”意难违的又一证明。越王父子被镇压以后,反对者仍蠢蠢欲动。拜洛受图仪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如果把上述情况和拜洛受图的场面结合起来,就不难看出,武则天之所以大张旗鼓,拜洛受图,实际上并不真是天降符瑞,受命予彼,而是利用天人感应学说,打着“天”的招牌,为自己的长期掌握政权大造舆论。

史载,武则天拜洛还宫以后, “神都父老劳勒碑于拜洛坛前,号曰‘天授圣图之表’”。可见他们对武则天此举并无异议。如果把这与朝臣热情洋溢的贺表和拜洛图的热闹场面联系起来考察,显而易见,朝野上下,多数人对武则天的政绩是满意的,对她的长期临朝是支持的。

拜洛受图的活动,是一次很好的民意测验。武则天的目的达到了。既然她已稳步走向皇帝宝座,那么正式戴上皇冠,改朝换代的时刻,就要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