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揽大权

从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四日高宗病死到文明元年(684)八月十一日乾陵会葬,前后不过十个月,为时不算很长。但是,在这段时间内,唐王朝的政局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便是中宗被废。

中宗名显,是高宗的第七个儿子,在武则天所生诸子中排行为三,显庆元年(656)十一月五日生于长安。次年二月二日即被封为周工,授洛州牧。仪凤二年(677)十月三日,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永隆元年

(680)八月受封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驾崩,两天后即位于柩前,年二十八岁。但刚刚过于两个月,就被武则天拉下了皇帝的宝座。

关于中宗被废之事,史书一致作了这样的记载:中宗居高宗之丧,武则天以母后临朝,中宗册其妃韦氏为皇后,甚加宠爱,欲以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并授给乳母的儿子五品高官。宰相裴炎面引廷争,以为不可。中宗大怒,说:我难道不能把天下让给韦玄贞?给个侍中有什么可惜的!裴炎害怕起来,就把这件事向武则天作了汇报。武则天听后很生气,认为中宗不堪为君。裴炎乃与武则天“密谋废立”。光宅元年(684)二月六日,武则天在洛阳宫乾元殿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中宗高座殿上,等候朝拜。这时,裴炎与中书侍郎刘棉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殿,宣读了武则天废黜中宗的诏令。左右侍臣遵奉武太后的旨意,扶中宗下殿。中宗很不服气地问:“我有何罪?”武则天回答说:你想把天下让给韦玄贞,怎么能说无罪!就这样,唐中宗被废为庐陵王,幽于别所。四月,迁于均州(今湖北均县)濮王李泰故宅。

对于这件事,自古迄今,曾有不少人认为,中宗要以天下让韦玄贞,只不过是在气头上说出的气话,未必真要那样去做;武则天以此废黜中宗不过是个借口,其目的是为了独揽大权。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问题在于武则天要独揽大权究竟对不对。

唐中宗固然未必以天下让其岳父,但这并不等于说唐中宗就是一个好皇帝。种种迹象表明,唐中宗之被废,不仅仅是因为他与裴炎的争执,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武则天之所以废中宗,并不完全是出于权势欲望,而主要是为了维护当时的政治局势。这一点只要认真考察一下当时的实际状况,就会看得十分清楚。

如前所述,在唐高宗统治时期,唐王朝仍然是朝着强盛的方向发展的。但这是就总体情况而言的。高宗末年,疾病加重,几乎完全不能处理朝政。武则天也不得不抽出大量时间照顾高宗,从而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对朝政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周边少数民族反叛、骚扰的事件常常发生。

如调露元年(679)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反,立阿史那泥熟为可汗,二十四州酋长皆响应,众数十万,入寇定州。

永隆元年(680)七月,吐蕃侵剑南,复寇河源。突厥余众围困云州。二年,突厥侵扰原、庆等州,阿史那伏念自立为可汗,与阿史德温傅连兵侵扰。永淳元年(682)二月,西突厥阿史那车薄帅十姓部落反叛,进围弓月城。五月,吐蕃论钦陵侵扰柘、松、翼等州。十月,突厥余党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侵扰并州。

弘道元年(683)二月,突厥侵扰定州、妫州。三月,阿史那骨笃禄等围单子都护府,杀都护府司马张行师。四月,绥州步落稽白铁余自称“光明圣皇帝”,置百官,进攻绥德、大斌,杀官吏,焚民舍。五月,阿史那骨笃禄侵扰蔚州。唐高宗和武则天不断调兵遣将,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边患仍未解除。

与此同时,自然灾害也特别严重。永隆元年九月,河南、河北诸州大水。三年八月,该地复遭水灾。

永淳元年五月,连日大雨, “沃若悬河”。 “洛水溢,溺民居千余家。”关中先水后蝗, “继以疾疫”。次年三月,黄河水冲入河阳县,水面高于城内五六尺,所过桥津,无复完壁。

连年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了“菽粟不稔”,严重地摧残了社会经济,使由少数民族贵族入侵引起的财政困难日益加深,而且造成了灾区人民的极端贫困。如永淳元年的水旱灾害,使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发生饥疫,米斗至四百钱, “两京间死者相枕于路”,以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悲剧。正当内外交困的时候,高宗皇帝又离开人世,使局势变得更加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要继续维护唐王朝的辽阔版图和稳定局面,战胜自然灾害,恢复和发展生产,同时办好唐高宗的丧事,是何等的艰难!这就要求最高统治者有非凡的才能和坚强的毅力。可是,代替高宗而为天子的中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唐中宗之成为皇太子,进而南面称朕,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杰出的才能,也不是由于高宗和武则天的偏爱,而是因为其兄太子弘死于疾病,太子贤以罪被废,其弟豫王旦年纪尚幼,且无特殊功绩。论“资”排辈,才将他推到了前台。论德行才艺,他都比不上李弘、李贤;就与他的弟弟豫王旦相比,也差之甚远。

这一点唐高宗和武则天是很清楚的。正因为如此,当他们把李显立为皇太子以后,便派出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富有统治经验的人当太子辅佐。

如开耀元年(681)三月,以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兼太子少傅,以侍中郝处俊为太子少保。七月,以嵩山道士、海内名流田游岩为太子洗马。

永淳元年幸东都,留太子于京师监国,复命侍中裴炎、中书令薛元超辅之。自太子弘之死,至李显进入东宫,皇太子之位已三易其人。皇太子即是“储君”,频繁更换对统治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唐高宗和武则天不欲更易其人。在对李显加强教导的同时,立其子重照为皇太子,希望他放下包袱,勤学政务,有所长进。但是,这一切安排,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李显还是老样子。

监国期间,即“颇事游畋”,荒于政事。对此,唐高宗和武则天大伤脑筋。高宗临死时之所以在遗诏中强调“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听天后处分”,正是在认真分析了当时政局形势和皇太子状况之后做出的重大决策,表现出对武则天的信任和对李显的担心。事实上,李显即位的所作所为,比高宗担心的还坏。他不是与母后同心同德,想着如何改变当时的困难局势,如何埋葬高宗,而是独断专行,一心想着如何讨好韦皇后,给庸庸碌碌的岳父韦玄贞穿上三品紫衣,如何让自己奶妈的儿子当上五品官,平步青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不顾“天子口中无戏言”的戒律,说出“我以天下与韦玄贞岂不可”的话语。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担负起扭转危局、埋葬高宗的重任?

既然中宗不能负此重任,又与武则天和大臣闹起了矛盾,那么,武则天不废他也不行了。所以,光宅元年二月武则天废黜中宗,表面上看起来是武则天抢班夺权,实际上并非如此。唐高宗早已赋予她处分军国大事的权力,她废黜中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稳定局势,完成高宗的葬礼,发展社会经济。武则天的这一用心,还可以从裴炎等人的态度上看出。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少而好学,为人宽厚,寡言笑, “有奇节”,擢为明经,先后担任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等职。永淳元年即于京师辅佐太子。二年,高宗病重,又跟太子赴东都侍疾。

此年十一月,高宗病危,皇太子监国,复奉诏与黄门侍郎刘齐贤、中书侍郎郭正一于东宫平章事。十二月高宗死,更受遗诏为顾命大臣。与太子显相处较久,对李唐忠心耿耿。但是,中宗李显之被废,竟是他首先发起的。忠于唐室的重臣刘祎之、大将程务挺、张虔勖等皆预其谋,宰相刘齐贤等亦无异词。可见,他们也都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废黜中宗是必要的。因此,可以认为,废黜中宗,在当时并不是武则天的过错,而是大势所趋。

嗣圣元年(684)二月六日中宗被废之后,唐高宗第八子,也就是武则天的小儿子豫王李旦继位,是为睿宗。

睿宗以龙朔二年(662)六月一日生于蓬莱宫(即长安大明宫)之含凉殿。初名“旭轮”。同年十一月十八日被封为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乾封元年(666)七月,徙封为豫王。总章二年(669)十一月,徙为冀王,改名为“轮”。

上元三年(676)正月,徙封相王。永隆二年(681)又改封豫王。嗣圣元年二月七日,越过皇太子阶段,直接当上了皇帝。睿宗为人随和,刻苦好学, “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比中宗李显要强。他在当上皇帝后,改元文明,废原皇太孙李重照为庶人,流韦玄贞于钦州。立其长子永平郡王李成器为皇太子。但他并未处理朝政, “政事决于太后。”实际上他只不过是个傀儡。

既然睿宗比中宗精明,那么,他为什么会成为傀儡?原因很简单。睿宗即位时遇到的形势和中宗即位时的形势基本上是相同的。与中宗相比,睿宗确有他的长处:一是他有一定的知识才能,不像中宗那样庸庸碌碌;二是他能与母后武则天保持一致,不像中宗那样独断专行。但是,他在即位时,也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他没有当过太子,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当皇帝,缺乏政治头脑和处理朝政的本领。像他这样的人,当个学士会是佼佼者,但作个掌权之君,却很平庸。因此,同样不能立即担负起扭转局势的重任。

在这种情况下,朝政势必还要由武则天掌握。睿宗很有自知之明,把政事一股脑地推给母后,请她继续临朝;自己则闲散居处,以尽孝道。而武则天呢,对当时的形势了如指掌,知道让睿宗临朝,事情也很难办好。于是,就让他出面去办高宗的丧事,而把军政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

这样,就形成了武则天临朝称制,睿宗当傀儡的局面。史书上说,睿宗居于别殿,政事“不得有所预”;太后武则天常御洛阳宫之紫宸殿,施紫帐以视朝。

武则天在废中宗为庐陵王,以睿宗为傀儡的过程中,为了稳定政局,还采取了“慰抚诸王,以防其变”的措施。自初唐以来,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层出不穷。高祖时有建成、元吉与世民之争,结果导致了“玄武门之变”。太宗时有承乾、李泰之争,甚至出现宗室谋反。争夺皇位几乎成了唐王朝的“传统”。高宗死后,为了防止皇位争夺的悲剧重演,武则天对宗室诸王采取了慰抚和贬逐相结合的政策。

弘道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以高祖子韩王元嘉为太尉、霍王元轨为司徒、舒王元名为司空、滕王元婴为开府仪同三司、鲁王灵夔为太子太师,以太宗之子越王贞为太子太傅、纪王慎为太子太保:名升暗降,实夺其权。

光宅元年(684)三月,徙封高宗之子杞王上金为毕王、鄱阳王素节为葛王。四月,复徙上金为泽王,拜苏州刺史;素节为许王,拜绛州刺史。对故太子李贤则采取了监视的手段。李贤被废为庶人后,居于巴州。因其才高行薄,武则天十分担心,生怕他乘危而起,便于光宅二年二月派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劫前往巴州,检校其宅第, “以备外虞”。丘神劫至巴州,对李贤监视甚严。不久,李贤死于宅第。论者或认为武则天命丘神勋鸠杀之,或认为丘神劫逼令自杀。据两《唐书》则天本纪、李贤传和《通鉴》所载有关资料分析,当是丘神劫看管过严,李贤自感永无出头之日,不胜其愤,遂自杀而亡。李贤死讯传来,武则天不由泪下。她怕李贤闹事,派丘神劫前去看守,没想到竟使他一命归西。为了这事,武则天贬了丘神劫的官,举哀于显福门,追封贤为雍王,才算了结。

在防范诸王的同时,武则天还加强了全国防务。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死后不久,即派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将军令狐智通、右金吾将军杨玄俭、右千牛将军郭齐宗分往并、益、荆、扬四大都督府,与府司相知镇守,以防不测。在高宗葬期之内,武则天一直坐镇东都洛阳,而以左仆射刘仁轨专知西京留守事。不仅如此,武则天还采取了笼络大臣的办法,务使其共赴国难。

中宗初立时,中书令裴炎为顾命大臣。为便于裴氏行使职权,武则天同意将政事堂从门下省移至中书省。中宗被废后,复提拔拥立睿宗的官僚,刘棉之当上了宰相,程务挺也“累受赏赐”。刘仁轨镇守西京时,武则天写信给他,说“昔汉以关中事委萧何,今托公亦犹是矣”,表现出对刘氏的极端信任。刘氏以为武太后会效法汉代吕后,上书“陈吕后祸败事以申规戒”。

武则天没有责怪他,只是向他说明了自己临朝称制的原因: “今以皇帝谅圃不言,眇身且代亲政。”同时表扬了他的“忠贞之操”和“劲直之风”。要求他“以匡救为怀”,尽职尽责。此外,武则天还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内政外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正因为武则天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处事果断,措施有效,大臣协力,百姓奋斗,唐王朝才避免了可能到来的危机,不仅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修造了规模宏大的乾陵,完成了唐高宗的葬礼,而且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势头。所以,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独揽大权是无可厚非的。从此又揭开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