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英雄美人

谁说北方无丽人

北方战火燃烧,元军难以招架。不到半年时间,徐达、常遇春二人就攻克了元大都。常遇春想要进宫杀人,徐达坚决反对,二人翻脸。朱元璋满面春风地走进元大都,望着一大群美丽无比的宫女,惊喜地说:“谁说北方无丽人?”

大明军战无不胜,中原地区的元军根本不是徐达和常遇春的对手,元军守将李思齐逃往太原,河南已成了大明军队的地盘。这时,死守汴梁的李景昌才深感问题严重。他原打算让李思齐和扩廓帖木儿分头来为自己解围,没有料到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们谁都没有露面。李景昌骑着马来到城楼上瞭望。

这是一个没有阳光的中午,天气阴沉,干冷。因为多日没有战事,守城将士都懒洋洋地在城上站着。李景昌对此很是不满,他对南城守军将领说:“你看看吧,这些兵怎么能打胜仗?我们绝对不能放松警惕,朱家军神出鬼没,现在何处很难说清。”

那副将瞅着他解释: “长此下去不行,现在队伍中许多人都害怕打仗,汴梁城里的供给马上就要断了,我们这么多人没有粮草怎么能坚持呢?”

李景昌转身问: “我们应该怎么办?”

“不能总是处在被动地位,现在城外活动的朱军很有限,我们可以将主力全拉出去,如有可能就与徐达主力决战,也可以朝山西方向靠拢,不能让敌人断了后路呀!”

“这个建议可以考虑,只是我们后方还有李思齐将军与陕西地方军队嘛,他们迟早会来很助我们的,不能太悲观嘛。”

“他们何时能来?”“这要看他们收复山东、河南的进度。”

“大将军有所不知,朱军已在中原形成气候,想将他们从这里赶出去,谈何容易?”

“问题有这么严重?不许胡说,你现在将这些守城的兵士带好,要做随时应战的准备。”

李景昌从城头上下来,威风凛凛地漫步在大街时,发现这里的老百姓意见很大,都要求打开城门出去采购农副产品。

他对大家说: “敌人到处活动,你们出去安全问题由谁负责?”人们还是不愿离开城门。

李景昌回到住地后,将一个随从副将叫来交代: “近日如有商人来找我,你出面接待一下,他们想出城办货可酌情考虑。”

“是。”

那副将刚退走,坐在李景昌怀里的那个女子又开始撒娇,在欢笑声中两人又朝左边的那张绣榻上走去,刚要上床外面就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凭感觉又有大事,李景昌赶紧从绣榻上站起来,一个上了年纪的老臣走了进来。

“大人在里面吗?”

李景昌已基本上穿好了上衣。回答说:“杨将军找我何事?”

“我有重要军情要报。”

“你说吧。”

杨将军欲言又止,不想说了,李景昌拍拍睡在床边的那个**女子,对他说: “不要紧的,她是我的心上人嘛!"

杨将军擦着头上的汗,说: “据我方探子来报,徐达已率大军打进陕西和河南交界处,与李思齐将军交手了。"

“李思齐的人马很强大,又有陕西友军配合,徐达当然不是他的对手。”

“李大人估计错了啊,李思齐全军被徐达打得落花流水。”“那李思齐现在何处?”“他已逃到太原去了。”

李景昌脸色大变,对杨将军说: “李思齐惨败,河南、陕西已失守,问题严重哇!"

杨将军问: “我们怎么办?”

“你快去通知所有守城部队做撤退准备,此地是守不住了,徐达的势力越来越大,我们如不快走,就被他们困在这里,活活等死了。"

“是否先与众将商议一下?”

“大敌当前,时间紧迫,先退到山西再说。”当天下午,十多万元军弃城而逃,百姓却很平静,除个别人被他们强行抓去当兵之外,其他人都留在这座城里了。

徐达正率部朝该城推进。

接连打了许多胜仗,士兵们的情绪非常高涨,徐达骑马走在队伍中间也很激动,他已有预感,汴梁城将会不攻自破,不可能是一场恶战了。

眼看就要到达汴梁,一个探子飞马来报: “李景昌已逃跑了,汴梁城内的老百姓正在城门外欢迎徐将军入城。”

徐达一行来到城下之后,经查证,李景昌真的撤走了,他这才命令部分人马入城慰问百姓,接管防区。这时常遇春也赶来了,不到两个月,他先后率部转战山东、河南境内,打得元军四处逃窜,壮大了军威,也使自己名噪一时,成为一位中原百姓赞美的英雄。

不用一兵一卒拿下汴梁,这正是徐达和常遇春的共同心愿。

他们在改变作战计划时曾经预言只要攻克洛阳等地,将李思齐赶出河南,汴梁便会不攻自破,如今这个计划终于实现了。

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此时正是洪武元年(1368)的第一个春天,也是大明军北伐取得胜利的春天。汴梁城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歌舞升平景象,徐达对常遇春说: “我们北上四个多月,现在已基本在中原站稳了脚跟,先打山西,还是先克大都,应将这里的形势呈报皇上才是。”

常遇春对此表示同意。

江南的春天是迷人的,绿油油的菜花已经开放,极目望去,金灿灿的一片,真是十里菜花香。金陵变化很快,一批大明官僚已开始在城里大兴土木建造自己的家园,这些人当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了明朝的新地主。

朱元璋本人也变化不小。

他原是一个很不讲究的人,登上宝座之后,却开始仿效过去的帝王,过上了宫廷生活。

他由一个粗人变成了一个细人。

早在正月,他就命令大明军队分两路行动。一路北上攻占中原,一路南下夺取两广,这是他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两大步骤。

南下作战的情况他知道的多,北上大军的动态他了解的少,那时通信还很不发达。南北两地相距数千里,当徐达他们在前方打了胜仗,几十天之后消息才能传到金陵。

这天早朝时,负责军机事务的一个大臣将徐达和常遇春送来的奏章呈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过目后很是激动,他对众臣说: “现在河南、山东已被我军突破,朕准备亲自北上,到河南慰劳将士,与徐、常二人共谋攻取大都之计,卿等以为如何?”

“皇上圣明。”众人说。“什么圣明,朕是在征求你们的意见。”

人们都望着面带笑容的朱元璋,没有人敢带头说话。朱元璋笑了,最后将目光落在李善长身上,问: “你说说看,朕是否可去?”

李善长回答: “此乃是圣明之举,有何不可呢?”回答得好,正合朕意。

朱元璋要离开金陵到前方去,朝廷里是有争议的,部分年纪大一点的老臣不赞成他去,但在大殿里怎么能说出来呢?

当天晚上,刘伯温奉命来到宫廷。

这时,朱元璋正在三宫六院里享受历代帝王的特权,与一大批貌若天仙的女子共度良宵。这种权力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人会说什么。

刘伯温在大殿里等了一个多小时,朱元璋才从后宫出来,他的身后还跟着两个美女。

大殿里空空****,朱元璋对刘伯温说: “朕准备北上,你愿意随朕去吗?"

“臣愿意。”

“很好嘛,何时出发由你择日而定。”“圣上这次北上,估计需要多少时间?”“最快两个月,慢则半年。”

“臣以为天下还不太平,离宫北上时间不宜太长!”

“朕心中有数,我已吩咐李善长等人暂时在宫中辅佐皇太子保守京师,不可能有什么问题。”

“是否要带军队?”“当然要带,可选十万精兵随朕北上。”

“现在金陵兵源不是很多了,两广战役结束后,可以将朱亮祖、邓愈的军队撤回来,部分留守京城,部分随皇上北上,不知可否?”

“两广战役进程如何?”“很快,近日可凯旋而归。”“就照你的意见办吧。”

刘伯温又成了大忙人,皇帝外出的时间不能随便定,要择黄道吉日,这个黄道吉日究竟是哪一天,他还拿不准,但先决条件是有的,那就是等大明军队攻占两广之后。

挥师南下的大军是和北上部队同一时间出发的。

当时南部的情况也很复杂,朱元璋向南部发起进攻,大致分为三路。第一路以汤和为元帅,率领吴祯、费聚、郑遇春等部十万人讨伐陈友定,取闽广之地;第二路以李文忠为元帅,率沐英、朱亮祖、廖永忠等部十万人讨伐方国珍,取浙东之地;第三路以邓愈为元帅,率王弼、叶升、李新等部共计五万余人攻取两广。

南下军队与敌军交火最早的是李文忠部。

李文忠离开金陵三天后就抵达温州附近,盘踞在这里的元军首领是方国珍,他的实力怎么样,没有正面交过手,李文忠心中无数,只好让部队停止前进,随地安营扎寨。虚张声势是古代作战的一大特点。李文忠立即命令所有部队在原地点燃篝火,故意暴露目标,给人一种声势浩大的感觉。

他们的到来很快就被敌军发现了,探子将这一消息报告方国珍后,他并没有立即行动,而是斜着身子闭目养神。此人十分干巴形象难看,却深得女性喜爱。他身边的那两个女子专门侍候他,陪他睡觉。他有的是钱,搜刮民财有道,周旋在他身边的那些风流女子追求的就是这种东西。

他的儿子听到这一消息,推门而入。他眼睛微睁,问: “是何许人也?"

站在他身旁的儿子说: “父王,是孩儿明善。”“你来有何事?”

那两个女子与他父亲很近乎,他实在看不习惯,但还是坐了下来,室内飘溢着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方国珍被那两个女子扶起来,望着儿子问: “有什么事要说吗?”“父亲,现在朱元璋的兵马已开过来了。”“知道了。”“那我们怎么办?”

"不要着急,怕什么?李文忠那点人马能成啥气候?”

“不能小看他们呀!"

“怎么了,你有何高见?”

其中一名侍女转身往外走,快到门口时瞅着明善妩媚一笑,同时还将那根粗辫子往身后一甩。一笑,一甩,配合得体,在明善脑海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瞅着这个女子的身后发呆,他的父亲看在眼里,笑着说: “你喜欢她,父亲就将她送给你好了,现在谈正事。”

中国著名帝王

明善已从失态中调整过来,这时那女子又从屋里出来了,手里端着一杯茶朝他的父亲走来。

方国珍挥手,说: “将茶送给明善。”

那女子面带羞色,将茶送给了明善,两人的眼睛对上了,方国珍笑着说: “小花,明善喜欢你,从今天起你去侍候他怎么样啊?”

“是。”那女子点头一笑,走了,身后留下一缕清香。

明善没有喝茶,他望着父亲说: “朱元璋已成气候,从一个吴王变成一个大明天子。他的队伍很能打仗,半年多来,南征北战,战果辉煌,我们不能不防。”

“那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这个李文忠也是一员虎将,他的部下个个能征善战,智勇双全。如果我们不早准备,等他们将温州围起来,我们就很难还击了。”

“言之有理。不过,他们的力量比不上我们嘛。”

明善端起茶喝了一口,接着说: “敌军长途跋涉至此,已有疲劳之感,我们何不先行出击,去围剿他的营地。”

“那好,你率一万精兵前往城外堵截敌军,要灵活机动,如战局不利即刻收兵。”

当天下午太阳尚未下山,明善就率部来到了温州城外的太平寨。很快他们就摆开了架势,明善威风无比,他骑在马背上对正在筑城的将士说: “这次要好好打,朱元璋的军队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将他们赶走,所有参战士兵每人十两银子,十亩土地。每名军官赏一名美女,五十亩良田。”

他们已经很久没有打过仗,虽说明善战前到处为他们打气,但从实质看这个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士兵们情绪并不高涨。

李文忠没有想到方国珍这么快就将部队拉出来应战。

他站在一个高山顶上,望着对面山坡下的元军在思考着什么,副将沐英走过来对他说: “主帅有何计策?”

李文忠沉思了一会儿,说:“咱们不能怯战,命令所有队伍继续前进,开上去,我看他方国珍父子有何能耐?"

天上下着毛毛雨,道路弯弯曲曲,泥泞不堪,行军速度很慢。二三里路,走了近一个时辰。

明善站在寨门下应战,沐英对李文忠说: “这厮太狂妄,还是让我去教训他吧。”

李文忠站在大旗下,摆手说: “还是让我去对阵,不能太莽撞了。”他在马屁股上抽了一鞭子,便朝前冲去,十几名旗手跟在他后面往前跑,两军将士都望着这场景发呆。眼看快到明善跟前时,李文忠停下来,站在一个土包上,望着明善说: “方国珍可曾来?让他出来与我搭话!”

骑在那匹大白马上的明善不可一世,挥着大刀说: “收拾你们这些毛贼还用得着老将出马吗?"

“你是何人?”李文忠尽管已认出了他,但仍在追问。

“在下是方老将军的公子明善,快来挑战吧,我已在此恭候多时了,李大元帅,你怎么不敢应战了?"

李文忠在马背上挺挺腰,瞅着他说; “今天我主已是大明皇帝了,全国一统,指日可待,你们父子在这里与大明对抗,犹如秋后的蚂蚱能跳几天?如不来降,就别怪我不客气!”明善将那把明晃晃的大刀在手中挥了一下,说:“什么大明皇帝,朱元璋贪得无厌,还想一统中国,真是做梦。你们是为他来送死的,不必多言了。”

明善率先冲出阵地杀过来了。

李文忠没有动,他身边的两个大将出阵应战,两人夹击一个,一个回合下来,明善差点丢了性命,慌忙向山寨逃走,士兵们全乱了,大明军连杀带喊,直向山寨扑来,双方交战半个小时,太平寨已破,敌军败阵而逃。李文忠对将士们说: “一鼓作气往前冲吧,我们的目标是温州城,占这个地方意义不大了。”

士兵们乘胜追击。明善逃进城。大明军追到城门下时,城门紧闭,城头守敌越来越多,气氛相当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强攻当然是要吃亏的,李文忠命令队伍原地待命,不能急于攻城。

大战前的高级将领会议是在温州城下的一个小村庄的旧庙里召开的。敌军守在城里不出动,大明军队只好在外围休息,李文忠已心中有数,温州已是孤城,太平寨一战,他已对方国珍的实力有所了解。

他对将领们说: “太平寨一战,敌军大败,他们都缩在城里不敢出来了,这对我们有利,应分兵四路,从各个城头发起攻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此城即日可破。”

朱亮祖是攻打城池的老手,李文忠征求他的意见: “朱将军有何良策?"

朱亮祖讲道: “敌军已成惊弓之鸟了,攻打此地,要采取军事强攻和攻心战相结合,我们攻打这里的目的是占领它,损失越小越好嘛。”

“高明!我赞同你的观点。”李文忠笑了。

朱亮祖接着说: “元帅不要吹捧我了,这次攻城你在外围坐镇,让我率部队打过去吧!”

“可以,四路军队全由你来点将。”“一言为定!”

朱亮祖是一个很喜欢出风头的战将,胆量超群,指挥灵活,在队伍中很有影响力,在朱元璋眼里他也是徐达、常遇春之后的难得的人才。

朱亮祖率部攻入城里后,方国珍见势不妙带着全家老少从住宅的秘密通道逃出城,登上一艘木船漂泊到了茫茫无边的大海上。

金陵城里的景象的确是喜人的。

这时的金陵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江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了。朱元璋的心情很愉快,不到半年,北上大军已占据了中原,南下各部也战果辉煌,福建,两广已基本上收复了。

徐达的部队已快到大都了,元顺帝仍在宫内过着腐朽靡烂的生活。这时一些消息灵通的王公贵族已开始向外转移,城内混乱不堪,中原全部落在大明军队之手。

这是一个天气炎热的夏季中的一天,宫廷内一片欢笑。身着便服的元顺帝正与几个宫女调情。

站在元顺帝身边的一个老臣说:“圣上,臣司天象者,前日癸酉,都城中红气布满空,中如火照人,自寅至亥,此气方息,如此二日。昨日己亥,又见黑气弥漫,十步之内,看不见人,自辰至巳方消。”

元顺帝大惊: “找人占卜了没有?”“占卜过了。”“结果如何?”“很不吉利啊!”

“种种迹象表明战况很不好,如今朱元璋的军队已踏破中原大地,近日已向大都扑来,如不防备,后果将不堪设想啊!"

元顺帝坐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

人们也不敢出声,过了一会儿,他才站起来问: “朱军现在何处?”“已到定州了。”“你们为何不早奏?”

没有人搭腔。元顺帝将一个花瓶摔在地上,望着大家说: “近来你们根本没有给朕言及战事,我以为中原已收复了,原来朱军已向大都开来了,传令所有守城军队要加强防备,准备与朱军交战。”

第二天下午,元顺帝被城门上的大炮惊醒后,徐达部队的先锋已攻克了三个城门,元军不战而退,情况十分危急。

一个大臣跑进宫里对元顺帝说: “皇上,不好了,朱元璋军队已打进来了,我军守城兵力有限,根本抵挡不住。圣上还是快走吧!"

“能出去吗?”

“办法是有的。”

城内城外,杀声阵阵,许多元兵已自动放下武器,城里的汉人都变成了明军的向导,常遇春带着人马正在包抄元大都时,徐达却传来命令,说不能强攻。

没有想到就在这天晚上,元顺帝却逃跑了。

徐达是从元大都齐化门进城的,常遇春陪他站在城墙上鸟瞰古都风貌,感慨颇多。徐达说: “元朝帝国终于结束了,这是天意呀!”

常遇春说: “遗憾的是让那个皇帝跑了。”

“元顺帝是从何处出城的?”“据查是从建德门出逃的。”“还有什么人跟他一起走了?”“有后妃和太子。”“逃往何处?”

“到塞外去了,估计只能到蒙古草原去流浪。”常遇春说这话时带有明显的怨气,如果按他的原计划行动,元顺帝是跑不掉的,可是徐达一声令下,让他跑了。

徐达从城头上下来,解释说: “为什么我不让士兵杀进宫去呢?这也是皇帝的意思嘛。宫内美女如云,有无数珍宝,有许多文书史料。一打进去,一把火烧了,怎么向世人交代。再说那么多兵进去,宫女能否有安全保障很难说,怎么向当今圣上交代,我们应该将一个完整的古都交给圣上才是。”

“此话自有道理。”常遇春仍不是很愉快。

他们两人在卫兵的护卫下朝宫殿大门走去。这时郭英将军押着一批被俘的宫廷大臣走了过来,常遇春问: “这些人如何发落,请主帅指示。”

徐达问: “都是何许人也?”

郭英指着前面的几位说道:“这位是淮王帖木儿不花,这位是元太尉,这位是左丞相庆童,这位是元监国刘……”

“不要说了,”徐达挥手, “这些人罪大恶极,留下也无用,通通斩首。”

“是。”

今天他说这些讽刺话是事出有因,徐达不再解释,站在元朝的宫门外望着郭英杀这几个元朝重臣。

就在这时又传来了一个消息,宫内的元军又开始反叛,怎么办?常遇春还没有等徐达做出决定就带着一队人马,朝宫内冲杀过去。

徐达追上来,对他说: “不可鲁莽啊,不能强攻这里。”

常遇春骑在马背上瞪着眼珠问: “为什么不许攻打?”

“元宫弹丸之地,并无多少精兵,一纸降书即可解决问题嘛。何必要动枪动刀呢?将这个地方打烂了怎么办?”

“你这个人真难理解,杀人有杀人的道理,不杀人又有不杀人的理由,我不能服从了。”

“不能强攻,此事由我负责。”“你负何责?请问我军将士一路艰辛而来,究竟是为了什么?”

“当今圣上对我们是有交代的,中原黎民百姓受尽苦难,我们北伐的目的就是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嘛。"

“那我问你元宫内是否有百姓?”“没有,但他们许多人是无辜的。”“宫内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怎么能说是无辜?”

“你不要激动,我们这次奉命北上,一路没有乱杀无辜,中原百姓对我们很好,元宫内的太监宫女们都不能伤害,此事如传出去,皇帝会不高兴的啊!"

“只要我们拿下元宫,无论采取了什么手段,皇帝都是高兴的。”“现在元顺帝已走了,宫内问题可以暂缓解决嘛。”“你说服不了我,弟兄们,跟我上!”常遇春向前奔去,他的身后跟了许多人。

徐达从马背上跳下来,从怀里掏出一个木牌,对正在行动的士兵说:“大将军节杖在此,妄动者格杀勿论!”

士兵们望着他,已停止前进。常遇春回头一看,只身一人,便停住了。这时仍充满杀机,还有个别将领对徐达的做法不理解,请求参战。徐达对大家说: “元宫不是一般的地方,你们进去,历朝珍宝受到破坏,怎么向世人交代?再说宫内的女子当属皇帝,如受到骚扰,圣上追究下来怎么办?"

士兵们都不再动了,常遇春万般无奈。风还在吹,徐达下令将元宫包围起来之后,又派人送去了劝降书。

日近黄昏,宫门突然打开,几个老太监和两名皇子带着宫女走出来了。徐达接过他们献上的珍宝清单。转身对郭英说: “从现在起他们仍在宫内过活,别人不得进入,要派兵看守。”

朱元璋是在接到徐达已攻克元大都的捷报之后正式准备北上的。元朝已经彻底消灭了,朱元璋对“大都”二字很是反感,于是正式向全国下诏,改大都为北平,并任命徐达为北平府主要长官。

八月的金陵骄阳似火,酷热难当。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下雨了,大气变得异常干燥起来。这一天,朱元璋早朝完毕,回到后宫情绪非常好,沿着长廊散步时,嘴里突然唱起了家乡小曲。

马夫人听见了,她清楚这是他曾在老家放牛时唱的歌谣。

马夫人将他扶到屋内,帮他宽衣,问: “圣上今天为何这么高兴?”朱元璋将龙袍往地上一扔,拉住夫人的手说: “你猜猜吧!”

“是不是又选了一批美丽宫女?”“大丈夫岂能为女色所迷?”“那是什么呢?”

“你聪明过人,难道猜不出朕的心吗?”“前方一定打胜仗了呀!”马夫人会意地笑了。

朱元璋伸出左手的大拇指,在夫人腮帮子上轻轻地点了一下,说道:“已猜出几分了,但不准确。”

夫人顺势躺在他的怀里,喃喃地说: “究竟是什么喜事,说出来也欢喜一下嘛。”

“徐达元帅已攻克元大都了,元顺帝已经逃跑,你说说这不是天大的喜事是什么?”

“天翻地覆了呀!”

“朕这几十年南征北战,就是要搞得元朝天翻地覆嘛。”“元主逃到何处去了?”“据说进了大漠。”

“没抓住总是一大隐患呀。”“中原已基本平定,他还能成什么气候!”

朱元璋的老毛病又犯了,每逢前方打了胜仗,他都要尽最大努力精选几名漂亮宫女与他欢度良宵。他曾对宫女讲过: “朕要让你们每人生一个朱家后代,将来长大成人,到全国各地去帮朕管理这个国家。”

很清楚,他的目的是想让大明朝世世代代成为朱氏家族的天下,这正是一个农民出身皇帝的真实内心。也许他没有想到,当他眼看着近百名自己的亲生儿子长大成人的若干年后,这些孩子争权夺利,相互残杀,为明朝的历史上演了多少悲剧啊!

人们可以想象,徐达将元顺帝赶出大都了,他怎么能不兴奋?马氏对他百般温柔,但她毕竟比不上其他含苞待放的宫女。朱元璋的精力在当时是十分旺盛的。

第二天,他满面红光地来到饭厅与家人一起就餐,十几个嫔妃加上十几个孩子,坐了两大桌,他与马氏并肩而坐。她是他的第一夫人,也自然是这个大家庭的最高女性领导了。

马氏不说话,别的女性也不敢多嘴。朱元璋高谈阔论,过问起了家中事务,马氏一一对答。

为了庆祝北上大军所取得的胜利,朱元璋派人到前方慰劳将士,又将十几名大臣招到宫里摆酒庆贺。席间,他突然谈到了中原几个地方的名字,包括元大都也需要改动,大臣都表示赞同。

朱元璋笑了,他说: “那个汴梁就很不好听,伯温啊,你以为怎么改合适呢?"

从内心来讲,刘伯温是不主张改地名的。他认为一朝一改,并不是好事,会给后人带来许多不便,诸如撰写历史时要加分注,不然后人不知是怎么回事,可是今天这个场面,他怎能使皇帝扫兴?

他坐在那里喝完一碗酒,对朱元璋说:“圣上是真龙天子,怎么改都是合天意的,臣没有想好,不能妄言。”

朱元璋大笑一声,说: “论打仗,你不如朕;论学问,朕不如你。你考虑一下,朕觉着汴梁改名开封为好,你们意下如何啊?"

他望着大家,人们都齐声说: “很好,还是皇上学问高深,起这个名字最有纪念意义。”

朱元璋摆手: “我也是随便想出来的,还有那个大都,就改为北平吧。”

人们又说: “很好。”接下来又是喝酒,朱元璋与这几个心腹在一起时变得很是随和,几名宫女穿着鲜艳的服装在他们面前手舞足蹈一番。天色已晚,大臣们喝得摇摇晃晃地离去,朱元璋又被太监扶到后宫去。酒的作用在他全身发作,但没有醉,太监侍候他洗澡,半个时辰后他才正式躺在了那张很宽大、很气派的龙**。

今天晚上来陪同他的宫女早已来到了床前。

这是一个并不漂亮,但瞅上去却很端庄的广西姑娘,形体丰满,肤色稍黑,很是健康。

次日,朱元璋穿戴整齐,又出现在宫殿里了。

此时太阳的光线已越来越强。宫殿内虽说很宽敞,但已有了炎热的感觉,香烟弥漫,气氛庄重。各位大臣按惯例上奏情况。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不苟言笑,可以看出他对有些事情是不满意的。退朝时他把刘伯温特意留了下来。

大臣们走后,他说: “伯温,现在徐达已将元大都攻克了,朕有北上巡视之意,你以为如何?”

刘伯温说: “圣上三个月前想北上汴梁,那时形势并不很好,可谓动**不安,臣是不主张你北上的。现在既然元大都已攻克,北方敌人势力已基本上被消灭了,所留元军已对我们没有多少威胁,皇上这次北上是英明之举呀!"

朱元璋的那张长脸终于有了笑容,他望着刘伯温说: “朕这次北上是英明之举吗?你说说看。”

“圣上北上巡视,一可安民;二可鼓舞士气。现在山西、陕西、甘肃仍在元军之手,逃亡在外的元朝老臣扩廓帖木儿并非等闲之辈,北方战事如能得到皇上的英明决策,定会胜利在望。”

“爱卿所言极是,李善长已在开封坐镇,这次仍想请你随朕前往。”“臣愿意伴圣驾北上。”“很好,你安排一下吧!”“何时动身?”“越快越好哇。”

“是否要带兵马?”

“可适当带一点,但不可太多,朕北上巡视,不能太兴师动众了。如果这样,我就没有机会与百姓接触,这不是朕的心愿。”

“好,臣按皇上的旨意去准备就是。”

没过两天,朱元璋就动身了,作为一个皇帝,行动并不自由。虽说不搞兴师动众,但陪伴他的队伍仍很庞大,不下一万人马。

因为是巡视,沿途地方官员少不了要向他汇报情况,同时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到民间与人民接触。走走停停,后来到了山东,又有二个地方官员向他推荐拜泰山,朱元璋听后很感兴趣,又带着近百名官员在一个雨后的中午,沐浴着彩虹上了泰山。

大明军在北平城里到处行走,深受群众爱戴,居住在城里的蒙古贵族基本都逃到关外去了。

徐达是一个很严谨的将领,克北平之后,他执法如山,规定所有军人,不得破坏纪律,凡是与百姓发生摩擦的军人,一律按军法论处。

转眼间来到北平已三十多天了。

在这三十多天的日子里徐达与常遇春不同,没有去寻欢作乐,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城市的管理当中。他已正式接到通知,皇帝将要来这里,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很多的,北平城虽说已太平了,但要保证不出一点儿事,那是要花费大精力的。

八月的北平,正是酷暑时节,与在山东时一样,老天还是没有下一滴雨,大街上到处都是汗流浃背的行人,上了年纪的老者在街道两旁的树荫下摇着扇子纳凉,看上去很是自在,徐达身着便服看到这情景时很有感慨。当他回到大本营时,已有几名军官坐在这里了。

一个白胡须的军官指着一名很年轻的人对徐达说: “徐帅,此人是来报信的,据说圣上已经到保定了。”

“是吗?有这么快!”徐达接过朱元璋的亲笔信很高兴, “立即传令各个城门都戒严,闲杂人等不得放入。”

一名军官出去,徐达对众人说: “圣上驾到,我们都得出城门去迎接,快把常将军找来吧。”

郭英笑着说: “常大人不知去向了。”

“快去找,他能到哪里去。如若军中没有,肯定又去了妓院。”郭英打发了一名小军官去执行这个任务。其他人都在笑,徐达说: “笑什么,他就是这个老毛病,圣上也拿他没有办法,只要不误军事,有这个小嗜好也无妨嘛。”

他们在一起商议迎接皇帝的大事。

过了好大一会儿常遇春才来,他进门就说; “让列位久等了,真不好意思。"郭英开玩笑说:“常大人近来让北平的女子滋润得不错嘛,瞅上去年轻许多了。”

常遇春笑了,他说: “阴阳结合,相互采气,这是祖先留下的延年益寿秘诀。你们几位也不妨试试,有利于身心健康嘛。”

大家又笑了起来。这里没有一个女性,两名青年士兵穿梭于他们中间送茶水。

常遇春坐在徐达身边,徐达说: “圣上下午就要到了,如何欢迎,大家议议吧。”

常遇春讲道: “我建议除军官外,再挑五千精兵出城门为圣上保驾。”

郭英说: “我认为出城军兵不宜太多,有千人足矣。”

徐达说: “我同意,出城军兵多了不好,圣上历来不主张动众,况且他这次来就带着五千精兵。”

郭英接着说: “我们攻克元大都后已建立了地方机构,我建议欢迎的人群中要有部分北平城的名流,最好是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这标志着这个城市的百姓已成了我们大明朝的臣民了。”

常遇春站起来摆摆手: “这个建议要慎重,现在北平城里人很复杂,一切得为皇上的安全着想才是。”

其他人没有表态,徐达说: “你们两人提议都有道理,但我认为还是在百姓中选些人出去欢迎最好。”

常遇春不再说话,散会时徐达将此事交给郭英办理。

太阳下山时朱元璋终于来到了城门跟前,他是骑着马来的。朱元璋被人们接进了元大都的门,朱元璋问徐达: “这宫里还住着什么人?”

“全是元朝的老官员,还有一部分宫女。”“你进去过没有?”“臣没有。”“元顺帝是你赶跑的,为何不进去看看?”

“你想得很周全。”

“我们现在进去看看吧。”

宫门打开了,朱元璋大摇大摆地往里走,他们直接朝元顺帝早朝的那个大宫殿走去,住在宫里的元朝官员和太监、宫女见了朱元璋都不敢出声。

坐在大龙椅上的朱元璋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兴趣。他望着镶金的天花板说: “元朝统治中国不到一百年,但这个宫殿却建造的如此豪华。”刘伯温说: “这才叫皇家气派哩!”“什么皇家气派,老百姓会有意见的。”

朱元璋说完这话自己带头笑了,室内的气氛轻松了许多,跟他进来的人也都不那么紧张了。徐达让人将宫内的财物清单交给朱元璋过目,他草草地看了一下,说:

“这些宝物还是留在这里保管起来吧。”徐达说: “有许多文物需行家检点,我们都是粗人。”

朱元璋转身,指着刘伯温说: “他就是专家嘛,让他带人去清点一下。”

刘伯温弯腰,说: “臣遵旨。”

朱元璋对这宫殿里的珍宝是不感兴趣的,他站起来问徐达: “现住在此地的元朝老臣中,可有圣贤?”

“有啊,那个叫危素的老学究就是其中之一。我曾想将他杀了,但念他学问高深,担心杀了他没人修元史。”

“你说得很对,此人你了解吗?”

“略知一二,他是汉人,曾是翰林学士,博学多才,名满京都。我们入城时他抱着一捆书逃到大钟寺去了,后来我才派人将他找来了。”

“找来就好,老臣中有没有自杀者?”“有,翰林学土黄英仕就自尽了。”“他是忠臣。”

朱元璋突然对徐达说: “你去把那个叫危素的人叫来,让他陪朕一游吧。"

紫禁城里的气氛仍很紧张,那些元朝老臣都担心朱元璋会杀了危素,可是朱元璋却对他很客气。危素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向导,朱元璋走到哪里问到哪里,危素都能一一对答。参观完几个大殿,朱元璋一行便来到了后宫。

在徐达等人精心安排下,近百名貌若天仙的宫女站在一个很大的院子里欢迎皇帝,她们都低着头,穿着一样的服装,朱元璋并没有看清楚哪些最漂亮。

他对行礼的宫女们说: “平身吧!”宫女们没有人敢抬头望他,过了一会儿在最前边的一个身材稍胖一点的宫女偷看朱元璋时正好被他发现了,这个宫女远看很清秀,眉如弯月,明眸皓齿,脸似桃花,灿烂无比。

朱元璋被吸引住了,问: “你是哪里人?”

那宫女回答: “燕地人。”

“芳龄几何?”“十八。”“入宫几年?”“不满三年。”

“你是汉人,还是蒙古人?”

“父母是做什么的?”“父亲是开染房的。”“还是富裕人家嘛。”

危素解释说: “圣上,宫内女子大都是汉人,家境都不错。”

朱元璋说: “家境不好是来不到这里的,朕这次北上目睹这么多美女,很有感慨。人们都说江南多美女,但燕赵之地亦多佳丽嘛!"

徐达说: “圣上,这些宫女怎么办?”“留下来。”

这天的天气特别好,朱元璋站在城墙上参观宫廷龙舟表演。北海的水很清,也没有风了,船员们在锣鼓声中摇摆着双桨,彩色龙舟在绿水中飞腾,气势壮观,令人心旷神怡。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接过小太监送来的龙井茶喝了一口,望着这水天一色的湖面问危素: “此地为什么叫海子?”

危素说: “回禀圣上,这里原叫北海御苑,后来就简称海子了。这个地方共有三个区域,由中海、南海、北海组成,是人工建造的。”

“始建于哪一朝?”

“始建于辽,后来金、元多次扩建,才有了今天这个规模,这海子的布局全是各朝皇帝按自己的爱好建造的。"

“那这条龙舟是何人设计的?”“是元顺帝自己设计的。”

“是吗?没有想到元帝真有才华嘛。也许他当之无愧,但有才华的皇帝并不一定是明主,纵观历史,许多才华出众的皇帝多是亡国的,这一点很清楚的嘛。”

“圣上所言及是,风流才子误做国主的,有唐代的李后主,和北宋的宋徽宗,他们俩人都擅长绘画、诗词,但理政不行。”

刘伯温接着说: “皇上闲暇研习技艺是很正常的,但宋徽宗在晚年却沉溺于仙术之中,出了不少笑料。”

谈论的范围越来越宽了,朱元璋突然问起危素: “听说元主曾秘密受戒,有这回事吗?"

危素说: “臣对宫内事情知者甚少。”

站在危素后面的一位元朝大臣上前说: “圣上,臣曾给元主推荐过一个西方僧人,他向主子教授过**,又称‘演操法’,是很快乐的。后来哈麻的女婿又推荐了一个西方僧人,据说教授的仍是演操法,当时元主在训练时曾选了三名宫女陪伴,此事知者不多。”

朱元璋说: “元主一门心思沉溺于这些东西,怎么能不断送江山?”

危素说: “元主好色亡国,这是历史教训。”

朱元璋说: “食色性也,文王是圣人,可后宫美女如云,还生了一百多个孩子。汉高祖也曾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朕以为许多人不是好色亡国,而是无道亡国。”

危素已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忙说: “现在宫中有美女三千,请圣上发落。”

朱元璋笑着说: “此事很好办嘛,可以将这些民间女子送回家。”观看完龙舟表演,危素等一批元朝老臣全都离去了,这时朱元璋才对徐达和常遇春说: “你们随朕到后宫筛选美女去,可挑几个留在身边,以解行军寂寞。"

朱元璋说: “你那个谢氏也太厉害了,怕什么,远在千里嘛。”

“我只是担心会影响军纪。”

“你们都是大将军,身边有几名美女,很正常。古人云,英雄爱美人嘛。在这一点上常遇春是独领**的,你得向他学习才是。”

徐达找了一个借口回军营了,朱元璋和常遇春等人在后宫精选了百名美女,在深宫行乐。

连续几天朱元璋没有出后宫。刘伯温对北平这个地方很感兴趣。

他清楚朱元璋说过现在设在金陵的大明首都只是暂时性的,国都建在何处?朱元璋心中有数。刘伯温在北平考察了一个多月,认为此地适宜建都。

有一天,朱元璋将他叫去商谈回金陵的事,刘伯温突然将这个建议提了出来。朱元璋说:“朕也有这个感觉,北平地势险要,是藏龙卧虎之地,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圣上认为问题是什么?”

“元顺帝出逃蒙古,仍有后患,此地离蒙古太近了,从这点上来看是不利于建都的,朕还是认为金陵好。”

“金陵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嘛。”“是什么?”

“现在中原已基本平定,皇上留在金陵离北平太远,对行使职权有影响。”

“此事问题不大,现在还不是迁都的时候。”

朱元璋找刘伯温还有一件重要事情,那就是想让他从侧面去了解一下北上大军中徐达、常遇春、郭英、傅友德等几员大将之间的关系。常遇春曾给他讲过,说是徐达指挥不力,故意放走了元顺帝。此事不好当面追究,从表面看,徐、常二人是有矛盾的。

刘伯温说: “徐达办事老成,常遇春作战勇敢,都对皇上忠诚,各有特点,至于说他们之间有小磨擦,那也是由战事引起的,圣上不必多虑。”

“话是这样讲,但朕仍有点放心不下啊!现在元将扩廓帖木儿还盘踞在山西,准备与我对抗,西北也仍掌握在他人手中。”

“圣上可以召集他们商议一下今后作战的方针,西北可以暂缓,而山西得尽快攻下来。”

“朕也是此意。”

离开北平之前,朱元璋情绪反复无常,对徐达和常遇春等人没有前几天那么亲近了。

他将几员大将叫到一起说: “朕得回金陵去了,北方的事还是交由你们去管,所有北方的元军应尽快扫除,徐将军有何意见?"

徐达说: “圣上说怎么打,臣就怎么打。”

朱元璋让人拿来一张地图看了一会儿,望着大家说: “徐将军仍是北方战事的总指挥,常遇春当助手,你们现在就作准备,一个月之后,也就是秋天到来之时,一定要对山西发起攻击,不得有误。”

朱元璋又接着说: “山西一战关系重大,你们一定要打好,建议先头队伍由常遇春带领,从北平西进向太原开进,徐达可后期跟进,只要你们一打响,朕会命令中原的冯胜、汤和从侧面接应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