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的九字真言

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就胸怀大志要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一个新朝代。每到一处,他都要换上便装,走乡串镇去访贤求才。这年夏天,他带兵路过徽州。

徽州地区距宁国大约也有四百多里地。就像徐达、常遇春一样,朱元璋、邓愈在向徽州开进的过程中,也没有打过什么恶仗。徐达、常遇春占领铜陵池州后不久,朱元璋和邓愈也拿下了徽州路一州五县。邓愈攻下休宁之后,听说本地有一个非常有学问的读书人,叫朱升。邓愈知道朱元璋现在很喜欢和读书人交往,于是就派人向朱元璋推荐。朱元璋到哪儿,总喜欢把李善长带在身边。朱元璋对李善长说道: “你先去调查一下,看看朱升是不是真有学问,如果真有学问的话,我就去拜访他。"

李善长经过一番仔细认真的调查后,回复朱元璋道: “那个朱升真的很有学问。”

朱元璋在这方面自然相信李善长的话,于是就和李善长一起,赶到休宁,在邓愈等人的陪同下,去见那个朱升。

休宁一带多山,朱升就隐居在休宁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上。这倒不是说,朱升本来就是一个隐士,他曾做过池州学正,任期满后,觉得做“学正”一类的小官很难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及远大抱负,于是就退隐故乡休宁,闭门读书著书。

在往朱升隐居的那个小山去的路途中,朱元璋似乎有些不解地问李善长道: “李先生,为什么很多有学问的人,都喜欢住在山里呢?”

李善长道: “凡真正有大学问者,绝不会故作清高。他们隐居山中,只想钟天地之灵秀,借山中奇妙景致,来参悟天地人生的真谛!"

朱元璋不由笑道: “李先生,你这话我不大赞同。你曾经跟我说过,当年的诸葛亮隐居卧龙冈,那里山清水秀,的确招人喜欢,可你再看看这个地方,山光秃秃的,连树都很少见到,更看不到什么清清的溪水,这里的景致,无论如何也不能用奇妙来形容的,住在这种地方,还怎么参悟天地人生的真谛?"

这一座小山的确没有什么景点,甚至都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李善长哈哈一笑道: “朱大人,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诸葛亮的眼里,山清水秀的卧龙冈是奇妙无比的,而在朱升的眼里这光秃秃的小山却是无比奇妙的。朱大人,我说的可有一点儿道理?"

朱元璋一行人说说笑笑地往山上走,倒也不觉得累。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往前走,走到两间茅屋处,便是朱升隐居的地方了。等看到两间茅屋的时候,朱元璋突然打住脚步对邓愈道: “邓将军,你脾气暴,到时候见了朱升你不要乱说话。朱升年纪大了,你一乱说话,说不定就会把他吓出个三长两短来。”

邓愈讪讪地笑道: “朱大人,读书人的胆子不会那么小吧?你看,李先生的胆子不就很大的吗?"

朱元璋很认真地道: “读书人跟读书人是不一样的。李先生是主动来帮我的,而这个朱升,却是我来见他。邓将军,你明白了吗?”

邓愈赶紧道: “明白了,朱大人,到时候我装哑巴,一声不吭不就行了吗?"

说着说着,就来到了那两间茅屋跟前。还别说,整座山看上去不怎么样,但这两间茅屋跟前的景致却十分别致。不说其他,单说茅屋附近的一个小山洞,就很能引发来访者的兴趣。洞口本也不算小,却被左右的松柏掩映得只剩下一个缝隙了,恰恰有一股清泉从那缝隙中涌出,又若即若离地绕两间茅屋一周,然后缓缓地流向远处的山谷。

李善长不禁脱口而道: “不是仙境,胜似仙境,妙哉,妙哉!”

话音刚落,从一间茅屋里跚跚走出一个老头来。这老头个子很矮,也很瘦,但一把雪白的胡须却垂散在胸前,几乎遮去了他半截身体,看起来多少有点怪异。这老头漫不经心地扫了朱元璋等人一眼,然后又蹒跚地退回了屋里。

李善长急忙紧走几步,跨到那间茅屋的门口,冲着那老头弓身拱手言道: “敢问这位先生可是朱升朱学正?”

因为朱升曾做过池州学正,所以李善长才这么称呼。谁知那老头没有回答,而是反问李善长道: “你是谁?”

李善长回道: “在下姓李,名善长,在大宋朝小明王陛下中书省平章朱元璋朱大人帐下做一名幕僚……"

那老头点了点头: “哦,你就是李善长?我听过你的大名。”

恰好朱元璋和邓愈也走到近前,李善长便向那老头介绍道: “这位便是朱大人,这位是邓愈将军。”

老头又点了点头道: “邓大将军占领休宁城的那天,老朽也在城里游玩,早就听说朱大人相貌不凡,今日一见,果然不虚。”

说朱元璋“相貌不凡”,朱元璋当然高兴。于是朱元璋就上前一步,朝着那老头施礼道: “朱元璋特来拜见朱先生。”

没想到那老头连忙冲着朱元璋还礼道: “朱大人,你认错人了,老朽不是朱升,老朽只是朱升的一个亲戚,来这里帮朱升整理书籍。”

朱元璋等人大失所望,搞了半天,这老头原来不是朱升。李善长先是看了朱元璋一眼,然后问那老头道: “可知朱先生去往何处?”

老头皱了皱眉: “这就不好说了。朱升三天前出外游玩,也不知他去了哪里,更不知他何时回来。”

邓愈实在忍不住了,就凑在朱元璋的耳边道: “大人,既然朱升不在这里,那我们就回去吧。"

邓愈虽然是凑在朱元璋的耳边,但说话的声音却很大,谁都能听得一清二楚。那老头笑微微地望着朱元璋道: “朱大人,邓将军说得对,你们还是抓紧时间下山吧。这里虽然离休宁不远,但山路崎岖坎坷,实在不易行走。”

朱元璋狠狠地瞪了邓愈一眼,然后面带笑容对那老头言道: “老人家,如果那朱先生回来,烦你转告他,就说应天的朱元璋前来拜访。”

老头忙道: “一定,一定。朱大人慢走,李先生和邓将军好走,恕老朽不再远送。”

几天之后,朱元璋带着李善长和邓愈等人,第二次去见朱升。同上一次一样,朱升不在,只有那个长胡须老头。

朱元璋没泄气,又过几天之后,他带着李善长、邓愈等人第三次上了山。上山途中,邓愈问李善长道:“李先生,朱大人这次该能见到那个朱升了吧?"

李善长笑着反问道: “邓将军,此话怎讲?”

邓愈回道: “想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今天,朱大人也是三顾茅庐了,该不会又是白跑一趟了吧?”

李善长轻轻地摇了摇头道: “邓将军,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啊。”显然,李善长对此行并未抱太大的希望。但朱元璋却显得信心十足,一鼓作气地率先到达了朱升的两间茅屋前。然而,那长胡须老头告诉朱元璋朱升外出游玩,还没有回来。

这下子,朱元璋也有些垂头丧气了。下山的时候,他不仅步调迟缓,而且一言不发。到了山脚下,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 “难道我朱元璋,真的与那朱升无缘见上一面?”

李善长突然言道: “大人,我想我们已经见过朱升的面了。”

朱元璋猛然醒悟道: “李先生,你说那长胡子老头就是朱升?”

李善长点头道: “大人,你想想看,朱升一大把年纪了,他怎能外出游玩这么多天?还有啊,他与诸葛亮毕竟不同,诸葛亮胸藏治国平天下之志,自然需要四处走动,而他是个做学问的人,做学问的人怎能长期在外游玩不归?"

朱元璋言道: “李先生言之有理。实际上,也是我们太笨了。休宁城里肯定有很多人认识朱升,我们找个人来认认那长胡子老头,不就什么都清楚了吗?"

朱元璋当即叫邓愈回休宁城找人询问,并对邓愈言道:“如果那长胡子老头真的就是朱升,你就带些酒菜回来。朱升在跟我们玩点子,我们就陪他好好地玩。”

邓愈去了又回来,一手提着酒,一手拿着菜。远远地,邓愈就高声叫道: “朱大人,李先生,休宁城里几乎人人都认识朱升,我一说长胡子老头,他们便说就是他!"

朱元璋就带着李善长和邓愈第四次上了山。来到那两间茅屋跟前,朱元璋也没直接去找那个长胡须老头,而是和李善长、邓愈一起席地而坐,摊开酒菜,有滋有味地吃喝起来。朱元璋虽不怎么喝酒,但菜却嚼得“吧嗒吧嗒”直响。长胡子老头虽然躲在屋里,但朱元璋嚼菜的声音,却肯定能钻进他的耳鼓。

顶多一盏茶时间吧,那长胡子老头走出了屋子,来到朱元璋身边长揖道: “老朽朱升,见过朱大人。”

朱元璋佯装吃惊道: “喂,你不是朱升的亲戚吗?怎么变成朱升啦?”朱升又长揖道: “老朽早就闻听朱大人雄才大略英名盖世,也早就想投效在朱大人帐下略尽绵力,但又自忖年纪老迈,恐无所作为,故又打消了此念;朱大人三番五次来此,老朽实不敢以真面目相见,还请朱大人恕罪。”

朱元璋一边大笑,一边起身言道: “朱先生何罪之有?我朱元璋既然拿定了主意来拜见朱先生,那就一定要见到朱先生的真面目才肯罢休的呀!”朱升似乎无奈地摇了摇头道: “朱大人如此诚意,老朽却避而不见,想来真是惭愧啊!"

李善长起身言道: “朱先生,别惭愧不惭愧的了,快坐下来与朱大人畅饮几杯,朱大人还要向你讨教方针大略呢!"

朱升含蓄地一笑道: “李先生,老朽哪有什么方针大略?只是想送朱大人九个字罢了。”

朱元璋赶紧言道: “朱先生想送我哪几个字?请朱先生明言,我正在洗耳恭听。”

朱升不紧不慢地说出了三句话,每句话三个字,一共九个字。这九个字是: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的意思不仅仅是指把城墙筑得高高的,更主要的是指把后方巩固好、用心地去发展军队; “广积粮”当然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积极储备军粮的意思; “缓称王”三个字是暗示一个人要想最终成就霸业,就不能沽名钓誉,因为树大招风,早早地称“王”称“霸”,就会为自己树立许多敌人。想当年那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结果成了众矢之的。

不难看出,朱升早就明了朱元璋有一颗想当皇帝的心,故而用这么三句话几个字来劝告朱元璋。朱元璋将这九个字反反复复地念叨了几遍之后,突然一拍巴掌道: “好呀!朱先生,你真是一个有大学问有真本领的人啊!你这九个字,恰恰说到我朱元璋的心坎里去了!"

而实际上,在这之前,朱元璋也大体上就是按照朱升这九个字去做的。他努力地发展自己的力量,而且始终打着大宋朝小明王的旗号。只不过,朱元璋过去那么做,好像是出于一种本能、一种直觉,还不是什么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现在,朱升用九个字来概括,便把朱元璋过去的所作所为明朗化了、制度化了,也规范化了,使朱元璋深切地认识到自己以后该怎么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升送给朱元璋的这九个字,对朱元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朱元璋回到军营后,就按照朱升的九字真言办理。经过两年多时间,就推翻了元朝,统一天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这时,他想起朱升,就与军师刘伯温商量,如何礼邀朱升。谁知黄门送来一份禀报,说: “皇上,这是徽州一位故人送给万岁的。"

朱元璋接过一看,正是朱升的信。上写:

山村教读遇皇上,

九字真言方得传;

如今天下一统日,

何需老儒再出山!

朱元璋知道朱升是请不出来了,就派李善长为钦差,来到徽州,把钟南山改为“问政山”,在山上建朱升祠。从那以后,这山就叫“问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