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得到良将英才

收得大将军徐达

朱元璋取得一连串的胜利,步步走向辉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选贤任能,在这一点上,他颇似汉高祖刘邦。

朱元璋濠州投军后,从一个九夫长干起,一直当到红巾军大元帅。他打仗有勇有谋,凭着自己的一份天赋和一班铁杆弟兄,地盘越打越大。

元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回他家乡濠州设招兵馆,招纳四方豪杰。

有一天,两个陌生人走进招兵馆。两人叩头便拜。其中一人高声说:“俺是定远人,姓丁名德兴;这一位姓赵,名德胜,是濠州人。我们早就听说朱大帅智勇过人,又听说您回家乡招聘文武人才,我们两人便双双来投,愿归麾下。”

朱元璋细看那丁德兴:面如黑枣,眼若铜铃。身穿一件皂罗袍,使一条生铁棍,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座黑铁塔。

朱元璋不禁大喜,随口诌了两句词: “哈,真是黑夜叉来人间布令,铁哥哥到世上追魂。你就给我当个先锋吧。”

这丁德兴便因此得出个外号叫作黑丁。

那个赵德胜也是魁梧出众,在枣红马上使一条花槊,呼呼生风,奋勇当先。朱元璋也当即任命他为前锋。

丁德兴又对朱元璋说: “俺再给您推荐个人,俺们定远有一个人,叫作李善长,此人足智多谋,博古通今。他还有两个把兄弟,一个叫冯国用,一个叫冯国胜,他俩一母所生,艺高强。朱大帅好贤礼士,我丁德兴可以去把他招来,定能助您一臂之力。”

朱元璋听了直拍手,说: “我老早就听说了那位李公的大名了,正苦没门路可去通个信息,有劳你去走一遭,冯家兄弟同来更好。"

丁德兴领命而去。没过几天,丁德兴果然把他们三个人领到招兵馆中,来见朱元璋。

朱元璋闻报,急忙下阶迎接。听那李善长说话之间,果然句句奇拔。冯家兄弟,也是英武不凡。于是命李善长为参谋,冯家兄弟冯国用、冯国胜也都托付了心腹之任。

正说话间,只见外甥李文忠、侄儿朱文正,领着三个人进来。朱元璋便指他三人问道: “文忠,你带来的这三位是谁?”

李文忠报告道: “我率部队正在路上行进的时候,不意撞着他父子二人。父亲叫耿再成,令郎唤作耿炳文,都是臂力过人。两人想见主公却苦于无人引见,就请我等把他们带来。这位姓孙名炎,字伯容,金陵句容人。一个脚虽然有点跛,但却无书不读,善于诗歌,一向有文学之名,他也愿在府中做个幕僚。”

朱元璋大笑道: “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啊,这叫叔、侄、甥、舅、友大聚会,文学、干戈集一堂,真是一件快事!拿酒上菜,我要与众兄弟痛饮一杯。”

吃酒间,朱元璋问李善长说: “我想立一员大将军,让他统领军校,操练三军,不知何人可当此任,请李参谋为我推荐一人?"

李善长沉吟半晌才道: “当年,汉高祖问萧何说: ‘谁人可做我的大将?’萧何回答道: ‘凡为大将者,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国君好贤,贤才必至。’汉高祖因此大出英雄榜,广招天下豪杰,不上二月,韩信弃楚投汉,遂设坛拜他为天下掌兵都元帅,后来果然帮助刘邦打下江山。今主公想求这样一员大将,也许有一个人,可担当此任。”

朱元璋问: “是谁呀?”

李善长道: “濠州城外永丰县,有一人姓徐名达,字国显,祖籍是凤阳人。精通韬略,名震乡关。如今也约有二十余岁了。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常遣人去请他,他不去:这些人不是可辅之人,决意待时而出。他常对我说,帝星自在本郡,我岂远适他人!若得此人,大事可成。”

朱元璋说: “那就烦劳李公为我招他,怎么样?”

李善长说: “这样不好。古代汤聘伊尹,文王访吕尚,汉得张良,光武求子陵,蜀主三顾诸葛,蔡坚任王猛,此乃礼贤之效,还是明公自己去迎他才是。”

第二天,朱元璋同李善长别了滁阳王郭子兴,策马飞奔,很快到了永丰县。朱元璋传令三军,不许惊扰百姓。两人竟下马步入村中,探到徐达门首。

李善长上前叩门,过了好大一会儿,才见徐达亲自来开门。朱元璋仔细看这徐达,果然仪表非常;又温良,又轩朗,又谨密,又奇伟。

徐达让客,三人共入草堂,叙礼分宾主坐了。李善长把朱元璋介绍给徐达,两人又行了一回礼。徐达命人看茶,茶罢一巡,徐达便说: “朱公欲救天下的百姓生灵,有一件事必须先做。”

朱元璋忙问何事,徐达说: “必须先扫净各地举兵造反的群雄,统一天下。但今元势尚盛,诸雄割据,亦都富强,以濠州一郡之兵,来做成六合一统之大业,恐怕是很困难的。”

朱元璋点头道: “历史上,周文王得太公而灭纣,汉高祖得韩信而楚亡;我已经得到了像你这样的一批良将贤才,况且我实施的又是以仁治军,深得民心,我完成一统大业,有什么难的?"

徐达听了朱元璋豪气干云的一番话,便大笑道: “从来定天下者,在德不在强,明公能以仁、德为心,不嗜杀为本,天下足可平也。”

随后便安顿了一下家属,与朱元璋、李善长三人,一起骑马来到朱元璋的招兵馆中。

朱元璋此时一心要得天下,因此很是心急。坐下来之后,朱元璋又急忙细问徐达打仗攻战都有哪些好招。

徐达说: “这就很难说了,只有临时发谋,随机应变,哪还有一定的招数?但是我相信,胜可以分为三种胜:一是上胜,这是以仁取胜;二是中胜,这是以智取胜;三是下胜,这是以勇取胜。但这仁、智、勇三者,是做大将缺一不可的。”

朱元璋又问: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小国越打越大,而有些大国反而灭亡了,这是何故?”

徐达说:“合天理,顺人心,爱众恤物,敬老尊贤,人自乐而从之,虽小可以致大;倘奢**暴虐,或柔而无断,或刚而少仁或愚昧不明,或好杀不改,未有不亡者也。”

朱元璋听了大喜,心想徐达确实不是个凡人。数天以后,滁阳王郭子兴校场点兵:

以朱元璋为元帅,徐达为副将,赵德胜统参军,邓愈统后军,耿再成统左军,冯国用统右军,李善长为参谋,耿炳文为前部先锋,冯国胜为五军统制,李文忠为谋计使,率兵七万,去攻打滁、泗二州。

刻日起兵,至泗州界上安营。朱元璋把各路将领招至,商议取泗州之计。大夫孙炎上前说: “泗州张天祐是不才故人,其人刚直忠厚,是我的好兄弟,我愿往泗州说他来降。”

孙炎辞了出帐,径入泗州城来见张天祐。二人叙礼已毕,张天祐问说:“仁兄何来?”

孙炎说: “兄弟这几年一直在外到处漂流,最近投到了滁阳王郭子兴帐下。郭子兴手下有个朱明公,才德英明,文武兼备。龙行虎步,必大有为。今提兵取泗州。炎知足下守此,特来相告,倘肯归附,将来必然大富大贵。”

张天祐说道: “仁兄说到我心里去了。我也一直敬慕他是一时之英雄,有做帝王的气度。但是,我受的是元朝的爵禄,背叛朝廷,别人会说我不忠不义的。”

孙炎便说: "当今朝廷,元顺帝一个挞子而位居中国之君,**欲不仁,退贤任佞,朝野下下一片昏暗,你若归附我家主公,这是弃暗投明,有何不可?”

张天祐前后思量了一会儿,觉着打也打不过,不打弃城而逃,朝廷那里交不了差,不如降了这个据说是英明了得的朱元璋。因此十分痛决地对孙炎说: “哎呀,既然仁兄来做我工作,遵命!遵命!”

朱元璋下令三军列队,敲锣打鼓,出城迎降。孙炎先到营中,具说前事,随后引张天祐到帐中相见。

朱元璋正式领兵作战之后这是第一个获得的城池降将,他心中好生欢喜,道: “将军来归,真达权知机之士。”

当即授张天祐为中军校尉。朱元璋引兵入城,抚恤百姓,并留张天祐守城。

次日天明起兵,朱元璋率大军一起杀向滁州。

元兵溃散,这时朱元璋的大军也到了,花云将他的先锋部队在滁州北门外扎住。守滁州的元将平章陈也先横刀直杀过来。

只听得东南角上,一支兵呐喊如雷,红旗招展,旗带飞翻。为首一将,坐在马上,竟有五尺余高,生得面如铁片,须似钢针,坐骑赶日黑枣骝,肩挑偃月宣花斧,从元兵阵后冲杀出来。

元兵三面受敌,陈也先大败,不敢入城,竟弃了滁州向北路而走。朱元璋鸣金收兵,驻扎城外。只见那员大将,身长九尺,步到营前下拜。朱元璋急将手扶起,问说: “请问将军叫何姓名?”

那将说: “小可姓胡名大海。字通甫,泗州虹县人。因为芝麻李起兵骚扰乡民,我便自集义兵,护持乡闾。我听说朱元帅德才大名,所以特意赶来助阵,也是借机来投元帅的帐下。”

朱元璋欢喜不尽,也给胡大海封了个官,授他为军前统制。朱元璋在滁州城外屯兵布将,喊杀阵阵,气势逼人。

当时驻于滁州城中的元朝守将张玉献自知不是朱元璋的对手,比他更高的官陈也先都跑了,他还傻守着干什么,当天便出城投降了。

朱元璋受降,率大军进入滁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