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谏时弊

曹操这次被免官回到家乡,一住就是数年。曹操有妻丁氏,在此期间,又纳卞氏为妾。

此时的曹操已非**少年,他利用居家期间博览群书,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成为公认的有学问的人,因而“以能明古学,复征拜议郎”。

议郎是个“秩比六百石”的官,没有具体的执掌,随时听从皇帝的调遣,可以对时政发表议论。曹操在其位而谋其职,先后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上书为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等人鸣冤。《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

这是曹操又一次向宦官势力挑战,明确地站在“党人”一边,试图为“党人”翻案。这件事,更进一步证明了曹操反对宦官专权的坚决态度。当时,正是宦官得势的时候,灵帝完全在他们的包围之中。曹操的上书,理所当然不被接受。所以其言虽“甚切”,但“灵帝不能用”。

第二件事,上书言三公所举不当。曹操痛恨三公所作所为,借着皇帝“以灾异博问得失,因此复上书切谏,说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责让之,诸以谣言征者皆拜议郎”。这件事,表面上看来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许有截、张济等人受到了责备,实际上许有截、张济同宦官势力勾结得很紧,不久即行反扑,上任不久的司徒陈耽便被免官, “宦官怨之,遂诬陷耽死狱中”。曹操官居微职,宦官们没有把他看得像陈耽一样重要,所以放过了他,使他幸免于难。

曹操上书切谏时弊,说明他不畏权贵,疾恶如仇,一身正气。官职虽小,表现出一个鼎革立新的政治家的气魄。但随着陈耽等人相继死于狱中,他逐渐看清了汉室沉疴非一人所能治,更加“是后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多所摧毁”,世风日下,政治腐败已到了无公理可言的地步,他知道汉室已不可匡正,于是他“不复献言”。“不复献言”,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表明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