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郡太守

有人认为,曹操是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曹操的确是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壮大了自己,成了割剧一方的诸侯,从而奠定了自己进一步发展的根基,并以收编的农民军为主力,打下了半壁江山。

前述曹操起初不愿拥兵太多,怕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反自招祸。如果说,刚开始时他斟酌形势,怕过分引起人们的注意,确曾有过这种不宜多兵的想法的话,那么,不久铁的事实教育了他,使他意识到没有自己相当的兵力和地盘,必然受制于人;说话没人听;靠仅有的微弱的兵力难成大事。因此,后来的曹操已不是“不欲多兵”,而是急于扩大自己的势力。地盘和兵源哪里来?

时机终于到了。而最初为他提供这种机会的是袁绍,袁绍派他去镇压农民起义军。

东汉中期以后,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前赴后继。起义地区遍及全国。虽然最初的黄巾主力被镇压了,但它的余部和在它之前就已起义的以及在它影响下的新的起义,依然风起云涌,势所难挡。

其中,张牛角与褚飞燕的两股势力最强,他们合军攻屡陶(今河北宁晋西南),张牛角在此役中受重伤,死前“令其众奉飞燕为帅”,因而褚飞燕改姓张。飞燕本名燕,因其轻勇矫捷,所以军中称其为“飞燕”。其他一些零星义军也大多归附于飞燕,所以部众很快发展到差不多一百万人。因其活动于今河北、山西诸山谷间,号曰“黑山”。据说, “河北诸郡县并被其害,朝廷不能讨,燕乃遣使至京师,奏书乞降,遂拜燕平难中郎将,使领河北诸山谷事”。董卓乱起, “天下兵数起,燕遂以其众与豪杰相结”。不久,公孙瓒与袁绍争冀州,他帮助公孙瓒, “与绍战,为绍所败,人众稍散”。这就是说,黑山军虽曾投靠了朝廷,但同袁绍是敌对的。

初平二年(191)秋,黑山军于毒、白绕、畦固等十余万众攻略魏郡(治邺,今河北磁县南)、东郡(治今河南濮阳西南),并把东郡太守王肱打得落慌而逃。当时,袁绍刚从韩馥手中得到冀州,自领冀州牧。魏郡属冀州,黑山又是宿敌,所以袁绍打算除掉这股势力,于是让曹操去镇压黑山军。这正是曹操欲要“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所求之不得的。史载,曹操“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破之”。这一仗是如何打的,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时曹操的兵并不多,可以说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

曹操击败黑山军白绕部后,袁绍表荐曹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今山东莘县南)。至此,曹操总算是有了自己的一方之地。自然,郡国之兵也即为曹操所用,他的势力便大增了。如果说曹操是由镇压农民起义军起家的,那么这算是第一步。

初平三年(192)春,曹操屯军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黑山军于毒等攻东武阳,曹操却引兵由西入黑山,功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据说,当于毒等攻东武阳时,诸将皆以为应当还兵自救,曹操对大家说, “孙膑救赵而攻魏,耿算欲走西安攻临苗。使贼闻我军西攻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能败其本屯,虏不能拔武阳必矣”。事情果然是这样,于毒弃武阳而还救本屯,武阳围解。曹操乘势用兵,随后“要击畦固”,大获全胜。

当时,匈奴南单于的儿子於夫罗因助汉镇压起义留在内地,天下扰乱之后,遂与黑山军联合,破太原,攻河内,抄略诸郡。曹操击败畦固以后,又击於夫罗于内黄县,也大获全胜。

曹操接连得胜,从政治上说,反映出他的维护地主阶级统治利益的立场是非常坚定的。但从军事上说,我们不得不承认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熟读兵法,并能将其运用于军事实践。他以少胜多,一举打败于毒、白绕、畦固等十余万众;他用孙膑“围魏救赵”之计,解除了郡治东武阳之围;他用“要(邀)击”的战术,乘义军不备,将行进中的畦固兵拦在途中进行袭击;同时,他还利用击敌于立足未稳的机会,大胜於夫罗于内黄。由此可见看出曹操不仅善于用兵,而且精通古代兵法。

曹操虽然打败了黑山军的于毒、白绕、畦固等部,但并没有同黑山军形成严重的军事对立。所以,建安初年,当曹操讨伐河北袁绍父子时,黑山军果断地站在曹操一边,率领部众归属了曹操。由此可见黑山军同黄巾军一样,都曾是曹操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曾为曹操的统一战争贡献了一定的力量。

中平末年(188-189),趁天下大乱之机,各地黄巾起义军再次壮大起来,郭大等黄巾起义余部再起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西),攻略太原、河东;白波黄巾起义与南匈奴单于於夫罗联合,攻河南、东郡;马相、赵祗以黄巾起义为号,在四川绵竹举行起义,攻县夺郡,势力很快波及益州北部地区;何仪、何曼等汝南、颍州诸部黄巾军众各数万集中于葛陂(今河南新蔡西)再行起义,打败西园下军校尉鲍鸿;青州、徐州的黄巾起义,有众百万,转战于青、徐、兖、冀四州。

初平二年(191),青州黄巾三十万众攻入太山郡,与太山太守应劭的军队作战受阻,前后牺牲数千人,被迫退出;北渡黄河进入渤海郡, “众三十万,欲与黑山合”,被公孙瓒击败, “死者数万”;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兵力再次发展壮大。

初平三年(192)四月,黄巾军以百余万之众攻入兖州,杀任城(治今山东济宁市南)相郑遂,转入东平(今市)。任城国、东平国均辖属于兖州。兖州牧刘岱欲发兵攻黄巾起义军,济北国(今山东长清南)相鲍信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对其上司刘岱说,现在黄巾起义军有众百万, “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刘岱没有采纳鲍信的建议,领兵与黄巾起义军作战,结果战败,被黄巾杀死。

因刘岱已死,兖州无主,这却给曹操提供了发展壮大的机会。这时的曹操正在注视着局势的变化,加紧操练兵马,以谋新的进取。曹操部属东郡人陈宫看准了曹操的心计,因而向曹操献计说: “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指各郡国),明府(指曹操)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曹操当然表示同意。于是陈宫对兖州别驾(州牧的副手)、治中(州牧助理)们说: “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济北相鲍信本来就很看重曹操,更有此念,因而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

东汉时期全国分十三州刺史部,初为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东汉末期刺史(后称州牧)已是地方上最高的一级军政长官。所以说,此时的曹操虽然是代理(领)性质的,但以是今非昔比了。他不再仰人鼻息,成了真正的事实上的一方之主。

曹操领兖州牧后,立即挥师击黄巾起义军于寿张东。曹操开始一度用偷袭的办法率领步骑千余人,边走边勘察地形,摸索到黄巾起义军驻地,结果交战不利,死者数百人,被迫率余部退回。黄巾起义军兵将都很精悍,乘胜前进;曹操老兵少,大多是未经训练的新兵。情势紧急,曹操“被甲婴胄,亲巡将士,明劝赏罚,众乃复奋,承间讨击”,黄巾起义军被迫退走。据说,当时黄巾起义军曾给曹操一封信,意思是想劝曹操迷途知返。曹操见信,喝骂之,逐设奇伏,昼夜会战。曹军屡屡得手,多有禽获,黄巾军因不敌而被迫退走。

在战斗中,鲍信战死。鲍信是曹操的支持者、朋友。鲍信死后,曹操没有找到尸体,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

冬十二月,曹操追剿黄巾起义军到济北(今山东长清南)。黄巾起义军被迫乞降,曹操收降士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

曹操收编黄巾三十余万众,切实奠定了以后大发展的根基。曹操镇压农民起义军虽然非常坚决,但从来不像袁绍、公孙瓒之流那样残酷屠杀。可见,曹操其人虽然嗜杀成性,但对待黄巾起义军却因另有所图而不嗜杀。

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曹操对天下大势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天下大乱、地方割据、军阀混战已是不可避免,要在这种局面下立住脚跟,进而扩大地盘,发展自己,战胜对手,没有足够的兵力为基础是不可能的。兵力哪里来?曹操早已瞄准了起义军这个庞大的军事集团。所以曹操对待起义军实行的是两手政策,即镇压与诱降相结合。

事实证明,曹操的确是由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光和末年(中平元年,184年)曹操是在黄巾起义的情况下被拜为骑都尉的,并以讨颍川黄巾之“功”,封官济南相;初平二年(191),曹操引兵入东郡打败黑山义军白绕部于濮阳,因此,袁绍表荐其为东郡太守,再次官列二千石之秩;初平三年

(192),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军杀死,曹操遂被鲍信、陈宫、万潜等拥戴而领兖州牧;是年,曹操追黄巾至济北,受降黄巾军卒三十余万。有了这三十万众的兵力,曹操的势力便真正地壮大起来,并且始终是其最具战斗力的主力部队。从史料上看,青州兵在曹操的军事力量中,一直是作为单独建制存在的。所以说,曹操打下半壁江山,在军事上青州兵起了重要作用;在经济上,青州兵为屯田积谷也付出了代价。由此可见,青州兵为曹操创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取敌以资己的军事战略思想,在实践中成功了。他正是以收编来的这股兵力和自领州牧得到的地方兵为本钱,并不断扩大,最后取得逐鹿中原的成功。

曹操自领兖州牧,收编青州兵,正在意气风发谋取更大发展的时候,初平三年,朝廷“诏以京兆金尚为兖州刺史”。这件事使曹操受到很大刺激,他哪里容得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成果被别人占有,因而即派轻兵迎头痛击金尚于途中。金尚抱头鼠窜,投奔了袁术。

朝廷派人来做兖州牧,促使曹操加紧实现谋划中的两件大事:第一,必须得到朝廷的正式策命,进而西迎皇帝,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奉天子以令不臣;第二,中原逐鹿,以武力平天下。

这时,各路诸侯均在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袁绍、公孙瓒混战于幽、冀,袁术据南阳做起“皇帝梦”。曹操明白,形势容不得犹豫,只有积极参与到你争我夺的激流中,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也才能够有机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