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重掌实权

尽管李鸿章给曾国藩献策的剿捻建议很好,曾国藩也依言照做了,然而几个月过去,剿捻的成果却依然十分有限。比前剿捻统帅且为满人将领僧格林沁强的是,曾国藩所率领的淮军剿捻队伍从来没有陷入过被捻军包围击败的境地。至于剿捻成效甚微的原因,不在于战略规划,而主要在于曾国藩,以及他手下的湘军高级将领,对于淮军中层将领及淮军底层士兵的控制力有限。对朝廷此番安排心怀不满的淮军将士们,根本就不怎么积极配合曾国藩等湘军将帅的调遣,抑或是阴奉阳违,敷衍了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有再好的战略层面构想,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让曾国藩担心的是,他在太行山以东一带,剿捻不利也就罢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太行山以西的捻军势力却越来越强盛。剿捻前线进展不顺,在后方负责为前线将士,筹措军械粮草的李鸿章也不着急,他深信自己亲手打造出来的淮军,即便消极应战,在与捻军的正面对决中也不会落于下风,顶多也就是无功无过罢了。

因此李鸿章把筹措军饷的事情,完全放手交给下面人去办,而他自己则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办洋务之上。在他的四处打探下,终于从一名美国洋人口中得知,美国有一个铁厂的设备想要转卖。得知这个消息后,李鸿章立刻委派丁日昌作为自己的全权代表,去找美国人谈判购买整套铁厂设备的事宜,同时还派了一批懂外文熟洋务的年轻人,让丁日昌带去美国增长见识。

丁日昌一行人临行前,李鸿章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道:“自鸦片战争以来,洋人欺我华夏孱弱,对我国人,倨傲无礼、霸凌不断。此次你们远渡重洋,遇事遇人,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虚心忍辱、卧薪尝胆,只要能学得洋人一二秘法以强国富民,一切也便值得了。须知,国家亦如大丈夫,能屈能伸,方有始终。”

闻言,众人同时道:“吾等谨遵总督大人教诲,师以夷长,不辱使命。”

一声嘹亮的轮船汽笛响起,催促着丁日昌等人赶快上船离开。天边昏黄的夕阳,将蒸汽轮船高大烟囱的影子拖得极长。蒸汽轮船越走越远,夕阳也越来越暗淡,就好像是这艘轮船带走了夕阳的余晖一样,只是不知道等这艘蒸汽轮船,再度载着丁日昌等人回到东方海岸的时候,会不会迎着朝阳的光辉而来。

李鸿章在码头上驻足良久,哪怕夕阳西下,彻底看不见蒸汽轮船的轮廓,依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李鸿章的一名亲随小心地提醒道:“老爷,海边天凉,您最近身体不适,还是早点儿回去休息吧?”

见李鸿章迟迟没有出声,这名下人也没敢再多问一句。

这时,盛宣怀走了过来,这里只有他明白,刚刚那艘带着丁日昌前去美国购买铁厂设备的蒸汽轮船,对李鸿章意味着什么。

盛宣怀站在李鸿章身后,小声道:“总督大人,这个季节到美国的海况通常很好,单程一般需要一个半月左右,如果谈判、采购、装船等一切事情都顺利的话,大概四个月后,丁大人一行就能返回了。”

李鸿章缓缓侧过身,然后一指上海码头,另一边的几艘洋人铁甲舰,语气不快道:“只要一看到这些硌眼的东西,我就感觉自己一天也等不及了。”

看李鸿章心情不是很好,盛宣怀很识趣地提前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正色道:“对了,有一事要回禀大人,我们从德国购买的采矿设备,明天就能运到了,这批新型采矿设备投产后,我们的采矿效率至少会增加五倍。”

李鸿章的面色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开心道:“好好好!嗨,刚刚我也是太急躁了,说了些不着边的话,如你杏荪所言,办洋务、做实业,任重而道远啊,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踏实守拙。”

除了依靠丁日昌操办组建重工业,以及军事工业洋务体系外,李鸿章还大力支持盛宣怀建立轻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体系,从西方国家购买引进设备,先后建立了纺织厂、煤矿、铁矿等。利用更具有生产优势的先进轻工业与民用工业体系撬动,来活跃两江地区乃至全国性的商业活动。同时最重要的是,开采矿产也能为重工业、军事工业打好基础了。

李鸿章回到自己在上海的府邸后,下人递来了一封曾国藩写给他的六百里加急信件。在这封信中,曾国藩第一次用稍显严厉的措辞,表达了他对淮军的不满,并有隐隐指责李鸿章不顾国家社稷安危,故意暗示淮军消极应战的意思。看完信后,李鸿章一笑置之,并没有给曾国藩回信以图解释,他就是要让别人知道自己想要重掌兵权的想法和目的,包括曾国藩,更包括原在京城的恭亲王和慈禧太后。

李鸿章也不在乎外人会怎么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无论是不理解或是骂声,只要能达成目的,对李鸿章来说,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不过让李鸿章失望的是,尽管将近一年以来,曾国藩挂帅剿捻一直没有什么进展,但朝廷依然很有耐心,不换帅、不换将。坚持让湘军的高级将领集团,指挥着淮军的中低层将士作战、戍防。为了让朝廷妥协,李鸿章以两江地区深受太平天国祸乱十年,如今,百姓急需轻徭减赋休养生息,因此不适合继续征收重税,以支持前线剿捻军费。希望朝廷以两江百姓为重,减少此地上缴中央朝廷的赋税。否则重税重压之下,恐会官逼民反,重蹈太平天国祸乱之覆辙,事与愿违便不好挽回。

如今大清朝廷几乎每年都入不敷出,除了富饶的两江之地外,其它地方,就更难以搜刮出多余的赋税钱财,去支撑剿捻所需的大量军费开支。而打仗,其实更多地打的就是后勤补给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接到李鸿章的这封奏折后,慈禧太后大怒道:“反了,反了,这帮汉人奴才简直一个个都要反了!来人,立刻给哀家拟旨,撤了李鸿章的两江总督之职!”

恭亲王奕?慌忙劝说正在气头上的慈禧太后,正色道:“太后不可!李鸿章自从当年当上江苏巡抚后,先后打下上海、苏南、浙北、赣北、皖南、湘东数省数百县。趁着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朝廷对那里鞭长莫及,李鸿章已深耕六七年之久,树大根深,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他手下的淮军,现在战力最为强横,若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能轻易激怒他啊。安抚才是上策,他目前还是一条可以完全控制的哈巴狗啊。”

慈禧太后一把摔掉了手中的茶盏,怒极反笑道:“呵呵,你说淮军战力强横?那他们十万大军怎么剿捻一年,都未能立下寸功呢?”

奕?叹了口气,试探着解释道:“太后啊,依臣弟所见,要不就顺了那李鸿章的愿,把剿捻统帅的职位赐给他吧?”

慈禧的脸色也是阴晴不定,奕?也只能试着对这个情绪不稳定的老佛爷进行“揣摩圣意”。

过了半晌,慈禧也只好无奈地叹气道:“唉,其实哀家何尝不知道李鸿章不甘心把淮军的军权交给别人呢,才故意指示他手下淮军将士消极应战的。可是,我也实在不放心再把军权交回这个野心勃勃的家伙手里。尤其是这个李鸿章既有野心也有能力,若他起势,以后咱们大清朝,谁还能压得住他呢?”

奕?沉吟了片刻后,继续建议道:“太后的担心,臣弟又何尝不知呢。我看不如这样,赐李鸿章为剿捻统帅,赐左宗棠为剿捻先锋,让他们二人各率一军,分东西两路,各自领兵剿捻。这样一来便能将军权分散,让李、左二人互相制衡,不至于军权,全部落于一人之手。”

听到奕?这个提议,慈禧太后不禁面色一喜道:“这个办法不错,来人,立刻按照恭亲王的意思,拟旨吧。”

同治五年,十一月,以曾国藩挂帅的剿捻大军,历经一年半,却几乎没有达成任何战果,朝廷以督师无功,撤去了曾国藩剿捻统帅之职。改任李鸿章为剿捻统帅,兼任钦差大臣,率领淮军,接办太行山以东地区的一切剿捻事务。与此同时,朝廷同样任命左宗棠为督师钦差大臣,令他率领部分还未裁撤的湘军,以及山西、陕甘地方绿营兵所组成的剿捻大军,统筹指挥督办太行山以西至陕甘地区的一切剿捻事务。接到朝廷的旨意后,尽管让左宗棠分去了部分军权,但李鸿章基本还算满意,他立刻从两江地区调拨了大量粮食和银两,亲自押送来到了剿捻苏北前线的大本营徐州。

在徐州城外,迎接李鸿章的曾国藩,看着那一车车满载的粮草、粮饷,他不禁揶揄自己的这个爱徒道:“渐甫啊,两江地区的百姓,不是需要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吗?怎么一下子就凑出了这么多钱粮,来支援剿捻大军了?”

李鸿章讪笑一声,厚着脸皮道:“学生对百姓们,自然是晓之以情、厚之以礼、动之以义……”

曾国藩带着爱才之心,幽默的讽刺道:“行了,你闭口吧,我还不知道你那点小伎俩,你现在越来越没有读书人的样子了。”

李鸿章仰天哈哈大笑道:“恩师批评的极是,这些年戎马从军,圣贤书读得越来越少,惭愧惭愧啊。”

曾国藩不再搭理李鸿章,侧头对一旁的刘铭传道:“你们家这位爷,以后的成就定会高于我,因为他行事不择手段,也足够的不要脸!”

刘铭传低着头,不接话、不吱声,佯装没有听见。

李鸿章挥了挥手,屏退了其他外人,然后诚心向曾国藩致歉道:“还请恩师原谅学生不恭,实在是我不甘被朝廷打压,不得已才出此下策,绝无针对恩师你的意思。”

曾国藩如何不知道李鸿章的心思,他也早就有心让权了,只是内心深处,总归多少有些不甘罢了,叹气道:“罢了,罢了。反正我也老了,以后这大清的天下,终究还是需要像你这样的年轻人来撑着的。”

想到因为自己的一番算计,曾国藩此时已被朝廷收回了大部分职权,几乎无所事事了,李鸿章心中略有愧意。

于是对曾国藩道:“恩师还不到花甲之年,如何能说老呢?几个月前,学生派丁日昌去美国购买了一套铁厂设备,算算时间,不日就要运抵上海了。届时,江南制造局便要正式成立,学生还想请恩师帮学生去上海那边,指导一下办洋务的事宜,不知恩师可否给学生这个薄面呢?”

曾国藩想也没想就痛快地答应下来,郑重道:“也好,我这个东方老学究,正好也想学习见识一下西洋鬼子的先进学问呢。”

师生二人边走边聊,临了,曾国藩总结自己这两年来的感悟,语重心长地告诫道:“渐甫啊,当年打败太平天国后,我为了保全自己忠君爱国、绝无谋反之意的虚名,不顾手下人反对,硬是解散了大部分的湘军将士。可是,如今的大清天下,却不会因为没有湘军而更加稳定下来。相反,因为没有一支能打的军队,内忧外患、各方虎视眈眈,反倒愈加严重了。所以,你现在已重掌实权,为了家国天下计,今后纵有千难万险,你的淮军只可扩张壮大,不可裁撤!你记得否?”

李鸿章拜道:“学生记下了,终身不敢忘恩师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