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守拙之心

李鸿章在苏州杀降三万的事情,很快就传回了京城,弹劾他的奏章也几乎在同一时间纷至沓来。正在军机处当值的恭亲王奕?,看着这一摞摞弹劾李鸿章的奏折,一时也有些为难了。当然也有力保李鸿章的奏折,虽然不是很多,但分量却极重,因为挑头力保李鸿章的是曾国藩。

一时拿不定主意的奕?,只好抱着一堆弹劾李鸿章的奏折,以及曾国藩那一封力保李鸿章的奏折,来到慈宁宫给两位太后请安后,直接就把这些奏折全部呈给了西太后慈禧。此时,虽然名义上仍是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但东太后慈安不谙军国大事,朝廷上的一切事宜,几乎全由西太后慈禧和恭亲王奕?二人商议决定。

慈禧太后看过这些有关李鸿章的奏折后,问道:“恭亲王,湘军那边只有曾国藩一人力保李鸿章吗?”

奕?道:“湘军那边确实只有曾国藩一人力保李鸿章,并无他人。”

慈禧又问道:“左宗棠和胡林翼二人都没有上奏折提及李鸿章在苏州杀降的事?”

奕?又从怀里掏出两封奏折呈给慈禧,跟着道:“这二人倒是上奏折谈此事了,不过他们的态度模棱两可。”

慈禧仔细看完左宗棠和胡林翼的奏折后,忽然笑了起来道:“这就对了,看来湘军内部,也不见得是铁板一块嘛。”

奕?有些没听明白,问道:“太后,此话怎讲?”

慈禧分析道:“曾国藩这人啊,你我都是了解的,他为人实诚且略显迂腐,再加上他和李鸿章有师生之谊,所以他力保李鸿章,也就不难理解了。按照往常的一些事情,只要曾国藩上折子说什么,湘军的其他人也一定会附和着曾国藩,给朝廷上折子。可是这次,曾国藩表明了态度,左宗棠、胡林翼却态度模棱两可,是不是就有些反常了呢?”

奕?点了点头道:“的确有些反常,但也不算多奇怪。臣弟一直有听说,左宗棠在私底下一向与曾国藩多有矛盾,只是在面对朝廷时,他们又总能协商一致。至于胡林翼,为人则是八面玲珑得很,跟谁也不曾有过交恶。不过无论是左宗棠,还是胡林翼,对李鸿章则多少有些不屑,尤其是李鸿章带领淮军先后打下上海、浙北、苏南、湘东、赣北等地后,与左宗棠和胡林翼的两部湘军势力范围多有重合和冲突,他们之间有些矛盾,自然也不奇怪。”

慈禧太后把那些弹劾李鸿章的奏折推到了一边,斩钉截铁道:“这不就好办了吗?这些无足道哉的小官吏,意见不必太过看重,曾国藩虽然位高权重,但在李鸿章这件事上,他只能代表他个人的意见,代表不了整个湘军对淮军的态度。所以,那我们就按照曾国藩的意见来处理这件事,不但不治李鸿章的罪,还要大加称赞于他。这样即给了曾国藩面子,也让湘军其他人,对李鸿章及其麾下的淮军更加不忿。”

奕?拜服道:“太后英明,臣弟这就去办。”

朝廷和李鸿章都不知道的是,胡林翼原本也是上折力保李鸿章的,只不过他写完力保李鸿章的奏折,私下里给曾国藩看过后,曾国藩便劝他收回了那份力保李鸿章的奏折。在曾国藩的授意下,胡林翼又写下后来给朝廷的那封对李鸿章杀降一事态度模棱两可的奏折。至于持才傲物、为人狂傲的左宗棠,曾国藩从来也不能以强硬的态度去命令他怎么做,但他们这对湘军内部的冤家,却一向在对外的时候,很有默契地知道对方会怎么做,自己又该如何做。

李鸿章苏州杀降一个月后,他不但没有等来朝廷的怪罪,反而被朝廷大力褒奖了一番。看到朝廷的这种态度,李鸿章又放下顾虑,开始大肆扩兵。很快,淮军就迅速扩充到了十几万人,对军饷军械粮草物资的需求,自然也就更多。饶是苏南地区富饶,但是经过太平军数年的抢掠剥削,仅以苏南一地的财税收入,也很难支持起现在淮军的庞大开支。而淮军后来所收复占领的浙北、赣北、湘东、皖南等地多以山区地形为主,土地则相对贫瘠,也很难从那些地方得到太多财税收入。更何况地方财税收入既要照顾本地民生,又要上缴中央朝廷一部分,淮军可动用的部分其实很少很少。再加上,李鸿章除了要操心淮军的支出外,还要分出很大一部分钱财来支持大办洋务,这让李鸿章对金钱的需求越来越渴望。

为了能缓解自己眼下遇到的财政困难,李鸿章秘密让手下亲信去搜集了一些地方富豪乡绅的罪证,然后又秘密支持其他人去状告他们,想要收拾的某些富豪乡绅。利用自己早就搜集好的罪证将其治罪后,在对其家族进行抄家。利用这种手段的抄家所得,来补贴淮军以及办洋务的用度。不过,李鸿章也深知这样的小手段绝,对不是长久之计。而且,这种抄家的手段,如果用的太过频繁,还会引起其他地方豪绅对自己的强烈不满,不利于自己利用地方豪绅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

想起这些,李鸿章就不禁一阵愁苦。为此他专门提笔写下“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八个大字挂在自己书房内,以警示自己莫要再轻开杀戒,也尽量少使用一些无法摆在明面上的非常手段。

正在李鸿章一筹莫展之时,丁汝昌带着一人前来拜访。此人名叫盛宣怀,字杏荪,二十出头,出身于江苏常州府一带的巨贾之家,几年前,太平军攻打常州府时,全家流落避难,辗转多地。因为善于经商,曾给湘军胡林翼部置买过军粮。因在湘军那里得不到重用,后来听说家乡常州府被淮军收复后,特来投靠李鸿章。经人介绍,找到了负责筹建江南制造局的丁汝昌,二人经过一番攀谈,丁汝昌认为盛宣怀很有才干,这才领他来拜会李鸿章。

二人刚开始交谈时,盛宣怀在李鸿章面前有些放不开,说话吞吞吐吐。李鸿章初时对此人也不太看重,他更期望能够得到一个如左宗棠手下的胡雪岩那样的精明商人来帮自己敛财。

丁汝昌久在李鸿章手下,如何看不出他的心思。但丁汝昌丝毫也不认为,盛宣怀在经商一道上的才干输于左宗棠手下的那个胡雪岩。

于是,丁汝昌直接拍着盛宣怀的肩膀,问道:“杏荪贤弟,你自认为你在经商一途上的能力比之杭州的胡雪岩如何?”

看到丁汝昌冲自己暗暗使眼色,盛宣怀明白丁汝昌是在故意用这个话头,让自己在李鸿章面前好好表现。

盛宣怀不卑不亢地说道:“我自认为不输胡雪岩分毫,只不过我们二人性格迥然,因此经商做事的风格也不同。胡雪岩更善于捕捉商机,工于取巧,他也更看重经商的短期效益,因此他看起来特别精明干练。而我虽然比胡雪岩年轻许多岁,但我做事更倾向于稳固危险,善于守拙,我经商更看中的是一个项目的长期效益。也许世人大部分都会认为,胡雪岩那样的人更聪明,但其实像我这样善于守拙的人,未必就比不上他。”

盛宣怀的这番话让李鸿章对他不禁刮目相看,于是第一次主动问道:“我且问你,你觉得当今我们大清国如何才能强盛起来?”

盛宣怀答道:“想要兴国强国,唯有踏踏实实办洋务、干实业,师以夷长以制夷。尤其是要不计成本、不计一时之得失的,尽快建立起来属于我们自己的重工业,开采矿产、炼铁、炼钢、制造枪炮以及重型机械等等,做这些唯有以守拙之心而不可为。”

李鸿章对盛宣怀的回答十分满意,但他还是继续问道:“可是你说的这些,不但需要投入海量的钱财,恐怕十几二十年甚至几十年,也未见得能有什么特别好的成效,说是吃力不讨好,一点儿也不为过呀。”

盛宣怀无奈一笑道:“所以我刚刚才对大人说,做洋务、干实业,不应计较一时之得失,而更应该看重其对国家的长期效益,唯有以守拙之心而不可为!”

李鸿章抚掌大笑:“好好好,好一个做洋务、干实业唯有以守拙之心而不可为。杏荪此言,真是深得我心呐!”

看到李鸿章已经看重盛宣怀,丁汝昌又不失时机地继续问道:“杏荪贤弟,现在巡抚大人还有一件难事,不知你可有何高见?”

盛宣怀忙谦虚道:“高见不敢当,不过大人若是说来,不才也愿意帮巡抚大人,想想不成熟的小建议,以供巡抚大人参考一二。”

丁汝昌见李鸿章冲自己点了点头,于是便把李鸿章近来财政吃紧的困境,一五一十地讲给了盛宣怀听。

听完,盛宣怀立刻便有了主意,只是为了照顾李鸿章和丁汝昌的面子,他还是皱着眉头装模作样地想了好一会儿,才缓缓说道:“大人,您现在既然身居五口通商大臣之要职,何不就利用此职权,让在下去成立一个拥有五口通商特权的贸易公司呢。也就是说,不经大人允许,其他人没有能在五座通商口岸,直接和洋人交易的权力,只有我们这家贸易公司有这个权利。这样就形成了垄断,而垄断之下,必有暴利。这样一来,大人不仅能够收取一部分关税税收,更是将经商的全部利益也抓在了手里。当然,在下成立的这个外贸公司,只是帮巡抚大人做事的,真正的幕后东家还是巡抚大人。只是这种事情,巡抚大人身份高贵,不便亲自去做罢了。”

尽管盛宣怀的这个主意,对于其他商人来说不算公平,甚至可以说有点儿阴损。但自古以来,官商勾结也屡见不鲜,这也算不得多么稀奇的事。听到盛宣怀说的头头是道,而且所有细节也考虑的这么周全,李鸿章在心里更加认可这个经商人才。同时也大骂自己愚蠢,怎么早没想到这个主意。不禁又忍不住连连夸赞盛宣怀道:“杏荪啊杏荪,我怎么早没遇见你这么一个大才呀!”

盛宣怀连忙摆摆手,谦虚道:“大人谬赞了,大人乃是官宦世家出身,读的是圣贤书,为人做事,首先想到的自然不会是这些上不得台面的小伎俩。而在下是商贾世家出身,自幼听的看得就是这些东西,能第一时间想到这个办法,也不奇怪。”

盛宣怀既有真才实干,说话也是滴水不漏,李鸿章是越发欣赏,心里暗喜,真是捡到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