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连根拔起

李鸿章在上海扩兵到两万人,并进行了三个月的新兵操练后,他又命各营统领分别带兵在上海周边与太平军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以打代练,彻底巩固住了上海这一财税要地的防卫。

然后,李鸿章和驻守上海的英国军队合作,从上海往南打过去,一路上所向披靡,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打通了上海至杭州的通道。与刚刚上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所部取得了联系,并相互合作巩固住了两地之间的交通要道。

再接着,淮军又从上海西南方向出兵,经过三个月的征战,从嘉兴、湖州一路打到了皖南的徽州一带,并通过徽州、安庆、巢湖一带,贯通了到自己合肥老家的通道。在建立起来与自己家乡的通道后,李鸿章又开始大举从两淮一带招兵买马。淮军很快就又从两万人,急速扩充到了一百多个营,到达了六七万人。经过这一系列的征战,李鸿章的大名,瞬间就震动了整个朝野,一时间他的名字与曾国藩经常被朝中大臣所并称。不过,除此之外,李鸿章始终没让淮军再往更加富饶,距离上海也更近的苏常二州打去。刘铭传不解其意,几次三番地到李鸿章跟前请战,迫不及待地想要带兵去攻打苏常二州。

李鸿章总是摆摆手道:“不急,不急,你放心吧,到了该打苏常二州的时候,我肯定让你刘麻子去打头阵的。”

刘铭传发牢骚道:“巡抚大人啊,你就没听说嘛,现在曾家老九曾国荃已经带领湘军快攻打到了天京城下。咱们淮军要是再不加紧行动,尽快拿下苏常二州,这覆灭太平军的功劳可就全被人家湘军拿完了。”

李鸿章呵呵一笑道:“放心吧,军功肯定让你拿个够。”

张树生比较明白李鸿章的图谋,他对刘铭传解释道:“大人不急着去打苏常二州,肯定有其道理,若不留一些敌人,让京城朝廷里的太后、王爷、高官们担惊受怕,他们又怎么舍得放给咱李大人更多权利呢?无权无利,咱大人又拿什么资本来办洋务呢?”

刘铭传挠了挠头,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道:“行吧,行吧,反正等到打仗的时候,记得让我打头阵,拔头功就行了。”

同治二年,朝廷开始不停地给上海的李鸿章发来诏书,催促他尽快带兵攻下苏常二州。

而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里,总以各种理由进行推脱,然后还会在奏折上,不厌其烦地跟朝廷将他对办洋务的一些看法,希望朝廷能够大力支持他在上海一带办洋务,达到以实业兴国的目的。渐渐地,朝廷也明白了李鸿章的真实意图,无奈之下,只好妥协。封李鸿章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大臣,即负责这五地办理中外通商、交涉事物的钦差大臣,同时也借助这五地与洋人通商的便利允许李鸿章在这里大办洋务。

在自己所要的终于到手之后,李鸿章这才向自己的淮军,下达了攻打苏常二州的命令。不过在李鸿章的计划中,淮军并没有急于攻打距离上海更近的苏州,反而绕道首先去攻打距离稍远一些的常州府。因为苏州城池坚固,驻守苏州的太平军人数也更多。而常州府则不然,城池既没有那么坚固,驻守于此的太平军人数也更少。拿下常州府后,苏州也就成了太平军在苏南地区的一座孤城,失去了其他城池地盘作为战略屏障和战略缓冲,苏州之敌极有可能不战而胜。

早就憋得不耐烦的刘铭传带着他的“铭字营”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第一个把“铭字营”的军旗插到了常州府城的城头上。打下常州府后,淮军又一连攻克了苏南十余座小城,彻底将苏州围拢成了一座孤城。此时此刻,守卫苏州城池的主帅是太平军的慕王谭绍光,在他麾下还有八名主将。这八名太平军主将,也各自被洪秀全封为了各种名号的“王”,不过近两年来,洪秀全为了笼络人心,疯狂封王授衔,太平军内被封王者数以千计,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此外还有四五万名太平军将士,从纸面实力上来看,不输现在的淮军多少。

李鸿章判断,在苏州城内,除了慕王谭绍光是洪秀全亲信,与朝廷势不两立外,其余太平军将领看到如今这个局势,未必都有给洪秀全尽死忠之心。因此,为了尽量减少淮军的伤亡,李鸿章对苏州围而不打,暗中对慕王谭绍光麾下那八名主将展开策反,试图通过劝降他们达到不战而胜至最终目的。为此,李鸿章不但派出了从太平军投靠淮军后,因为战功被提升为营统领的程启学亲自前往苏州暗中联络劝降。同时为了打消被劝降者的顾虑,又请常年在江苏一带活动并与太平军多有往来的英国工兵上将乔治·戈登与程启学一道前往苏州劝降。

乔治·戈登以英国官员的身份担保人,向那八名太平军苏州守将承诺,只要他们向李鸿章的淮军乞降,清廷不但不会问罪于他们,还会以投诚之功赐予他们高官厚禄。尽管太平军的那八名苏州守将尽管对乔治·戈登,以及程启学的承诺表示怀疑,但在退无可退,打又打不过的绝境下,他们似乎也只能选择性地相信李鸿章对他们的善待承诺。

看到苏州八将已隐隐动摇,程启学恩威并施道:“八位将军,眼下你们太平军虽然还坐拥半阙两江之地,然而如今的形势,已今非昔比,想必你们也清楚,太平军落败,也只是迟早的事。趁着眼下太平军败迹,还没有那么明显,朝廷也正在用人之际,我们李大人更是求贤若渴,归降我们淮军是最好的出路。”

接着程启学话锋一转,又道:“可是一旦朝廷看到你们太平军败局已定,哼哼,到时候就是你们有投诚之心,我们李大人也有爱才之心,恐怕朝廷也不会同意你们归降。届时,你们将是一个什么下场,即便我不说,你们也能想到吧?”

听到程启学这番话,八名苏州守将霎时便没了任何抵抗之心,纷纷表示愿意向淮军投诚。为表诚意,八名苏州守将连夜秘密计划部署,第二天就出其不意地带着各自的亲信兵马约三万人,将慕王谭绍光的府邸团团包围,然后不但诛杀了慕王谭绍光全家,还将其嫡系人马约一万余人全部诛杀。随后打开苏州城门,邀淮军入城。

苏州城的血腥之气还未散去,李鸿章就亲自带着淮军主力,浩浩****地顺利进入了苏州城。他骑着黑色高头大马,虽然内心既得意又高兴,但是脸上却面无表情,让人看不出喜怒。

八名投靠淮军的太平军降将跪在城门两侧,手中捧着乞降表,恭恭敬敬地迎接李鸿章。尽管之前从来没有见过李鸿章,但这八名降将还是一眼就在淮军队伍中。认出了那个骑着黑马的清瘦中年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这不仅是因为整支淮军队伍,如众星捧月般地把他围在中间,更是因为这个清瘦中年人身上,散发着一种不怒自威的慑人气势,这是上位者的独有气质,若不是久在高位,是绝对装不来的。

看到这八名降将后,李鸿章没有说话,他只是轻轻挥了挥右手手,从他身后立刻站出一名魁梧的武将,从苏州降将手里接过乞降表然后再交由李鸿章。李鸿章也没看乞降表,而是又挥了挥左手,从他身后立刻又站出一名儒雅的文臣。这名文臣先是在苏州降军,以及围观的苏州百姓面前,慷慨激昂地数落了一番太平军大逆不道、祸乱国家百姓的种种罪状,然后又对苏州降军弃暗投明的行为简单表扬了一下。

最后,李鸿章这才缓缓开口说道:“诸位将军,速速请起,你们今日就把苏州城的防务与我淮军交接清楚。今日晚间,我在苏州城的原江苏巡抚衙门设宴,以谢诸位将军投诚之功。”

那八名太平军降将表情微微有些不自然,因为原江苏巡抚衙门被太平军占领后,即改成了守城主将慕王谭绍光的府邸,他们八个刚刚带兵血洗了那座府邸,对那里自然多少有些抵触。然而也不敢拒绝李鸿章的好意,只好支支吾吾地答应下来。

接着,李鸿章又看向他身后的刘铭传和张树生二人道:“今晚,我亲自去招待八位将军,你们两个也别闲着,在这翁城内,架上几十口大锅,再炖上一万多斤肉,好好犒劳一下投诚的士兵们。”

刘铭传和张树生同时道:“属下遵命!”

晚上,朝廷原江苏巡抚衙门内,灯火通明大摆筵席,只是对于郜永宽、汪安钧等八名太平军降将来说,这顿饭的味道实在不怎么好,因为这座小小的院子里,两天前刚刚被屠杀了上百口人,而且很多人还是被他们亲手所杀。

简单吃了几口饭后,李鸿章便已军务繁忙为由离开。

李鸿章一走,这八人也无心继续吃饭了,刚要告辞离开,却被陪席的淮军悍将潘鼎新拦住:“诸位将军,最好还是再多吃几口吧,否则以后想吃,也就吃不到了。”

八名降将看潘鼎新似笑非笑的表情,立刻意识到了不对,反问道:“你什么意思?”

潘鼎新往后退了两步,随后一群淮军士兵端着洋枪上前将这八名降将团团围住。另一边的瓮城内,同样的情景也在同样上演,只是正在瓮城内大口吃肉的三万太平军降卒,还没意识到在瓮城上已经站满了手持弓弩,时刻准备发射弩箭的淮军。

站在李鸿章身边的程启学,略有担忧道:“大人,屠杀降兵,自古以来就是军中大忌。我们真的要这么做吗?”

李鸿章的脸上闪过一丝无奈,叹道:“没办法,这些毒虫万不可留,必须连根拔起,不给再起之势的机会。而且,这些太平军在苏州烧杀抢掠,坏事做绝、人神共愤,杀了也就杀了,也没什么好忌讳的。只是大杀降兵,对我淮军名声不好倒是真的。不过我也是没办法才出此下策,太平军眼看就要彻底败亡,此时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留着这帮足有三万余人的降卒,我们还要分出不少的兵力来看管监视他们,如若放任不管又,怕他们再生出其它祸乱,真就不如快刀斩乱麻,全部杀了最合算。”

李鸿章话音刚落,城内的元江苏巡抚衙门那里就传来了三声枪响,那是潘鼎新诛杀八名降将得手后所传来的信号。

听到这三声枪响,李鸿章脸上的无奈,立刻就被坚毅的表情所代替,他冲着刘铭传、张树生一挥手,下令道:“杀!”

一声令下,万箭齐发,瞬间痛苦的嚎叫声传遍了整个苏州城。

第二天苏州护城河变成了一条血河,这座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的城池又多了三万具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