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锤定音
刘占成(考古学家、中国秦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关于俑坑焚烧,目前学界有“项羽焚烧”说、“沼气自燃”说、“秦人自焚”说、“牧羊人引火”说等等。尤以“项羽焚烧”说最为流行。
事实上,最流行的说法并不一定就是最正确的解释。“项羽焚烧”说最直接的文献资料是《史记·高祖本纪》中的“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这一段记载,而这一史料本身并未言及秦俑坑,后来考古工作者根据秦始皇陵园内遍地堆积着的残砖碎瓦及灰烬、红烧土等,公认了《汉书·刘向传》中的“外被项籍之灾”的记载,即项羽来此只是对秦始皇帝陵园的地面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和焚烧,对于地下的埋藏并没有盗掘和破坏。所以对于埋藏于地下的秦俑坑,理应也是免于项羽大军的浩劫的。事实上,除兵马俑坑之外,秦始皇陵园的石质铠甲坑、动物坑、百戏俑坑、2001年发现出土青铜仙鹤的七号坑等等,均遭火焚,难道项羽当年来此仓皇破坏时,还能一个一个地下陪葬坑中去从容放火吗?
“项羽焚烧”说的致命弱点是至今没有找到这支军队进入俑坑的入口。洗劫者要进入俑坑破坏和放火,入口不外乎两个,一是从斜坡门道进入,一是挖开俑坑顶盖进入。但考古发现的迹象是,一个个门道封门木完好无缺,坑顶的棚木也没有发现移位或缺木情况,不知破坏者是从哪里下去的?既进不了坑,那火自然也是放不成的。另外,当时,木头未朽,兵马俑按原位排列,破坏者进坑若推倒陶俑,必然会出现依次一个压一个的叠压现象,即“多米诺骨牌”效应,而事实上这种现象在一号坑中并未发现。再是破坏者进坑打砸破坏,兵马俑陶片上必留下打击点,但这在俑坑中也极少见到。还有,项羽大军入坑,人数众多,当时坑下已有20—40厘米厚的淤泥层,破坏者势必留下足迹,但目前一号俑底部淤泥层尚未发现一个脚印。再有,作为一个军事集团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破坏和掠夺,坑内的青铜兵器当时应被洗劫一空,所剩无几。而实际上,俑坑内出土的远射兵器、长兵器、短兵器为数并不算少,很多遗物正是出土在淤泥土层表面和淤泥层之中。最后一点是,项羽大军既然焚烧了一号坑,那么就不可能不烧二、三号坑,而事实是,三号坑未遭火焚,二号坑只是局部遭焚。所以说,“项羽焚烧”说要完全让人折服尚需更有力的证据和论证。
根据发掘资料,一号俑坑被焚之前,坑底部已普遍形成可分为14层的淤土堆积,隔墙已经出现底部坍塌,也就是俑坑建筑是在变成千疮百孔的情况下才遭火焚的,而项羽入关是在公元前207年,距秦陵完工的时间仅三四年,这么短的时间,对一座宏大的土木结构地下建筑来说,自然破坏的力量应是微不足道的,要出现千孔百洞的现象最少在俑坑建成10年之后,当出现野草丛生、千孔百洞之时,牧羊人入坑放火的可能性就会自然发生,难怪《汉书·刘向传》、《水经·渭水注》、《三辅故事》、《三秦记》等文献中均有“燃火求羊”的记载,不过文献记载的是火烧了秦始皇陵。对这一问题,李鼎铉先生已经做过潜心研究,并明确提出:“近年考古人员在秦陵做了精密的钻探和考察后,认为秦陵封土没有发现盗洞,地宫并未被盗,既然没有盗洞,怎么会有‘羊入其凿’之事?这个‘凿’我推断就是距地表不深,处于荒芜之中的秦俑坑洞口。”李氏之说,我认为其推断是合乎情理的。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个牧童所持的一把寻羊之火,为什么会把一号俑坑烧得如此彻底,显然应与坑内存有可燃气体有关,虽然坑内少量的沼气达不到自燃的程度,但空气中的沼气浓度达到5%—16%时,遇火源是可能引起火灾甚至爆炸的,而氧化、火灾又反过来促进了Cn、CO2、CH4、SO2、H2S及氧化氮等有害可燃气体的产生,在封闭、潮湿的地下建筑内,不会完全没有产生可燃气体的条件,牧童持火,沼气助燃,火势蔓延,加之俑坑中又有好几千立方米的木材相连,秦俑一号坑燃烧得非常彻底就不难理解了。可以说,俑坑最严重的破坏,是建筑遭火烧后,顶部原封土的塌陷下压,使其下的兵马俑东倒西歪。再者,参考秦始皇陵园那么多陪葬坑被焚的现象,“秦人自焚”说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它们似乎比“项羽焚烧”说更加合乎情理,虽然目前还无法找到铁证,但如同几种焚烧说均不为定论一样,“项羽焚烧”说起码也不应一锤定音,更不能作为定论和唯一学说加以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