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或还有其他原因

段清波(考古学家、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

我主要谈一下秦陵铠甲坑、百戏俑坑等陪葬坑的焚毁情况。

与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相同,秦陵铠甲坑等多个坑已被彻底焚毁,那么它被焚于何时?又是被何人所焚?被焚之前是否曾遭盗劫?这一连串问题让我思考、研究了好久。

在试掘中,我们发现封土顶部的踩踏面比较厚,证明铠甲坑是在建成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被焚毁坍塌的;另一方面,如果时间过长,棚木就会受压变形,坑顶逐渐下陷,坑内缺乏空间和通气条件,也就不会被焚烧得如此严重。所以我们分析认为,铠甲坑是在建成数年后被焚毁的。既然坑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被焚,显然不是秦王朝官署出于“礼制”在坑建成后即刻有意对其焚烧;又因坑内未发现大量淤泥,故不可能有足够沼气产生,也就不会是“自燃”。那么,它是如何被烧的呢?我们还发现种种迹象,如:石质铠甲坑中石甲胄当初应是悬挂放置的,因为许多甲胄是立体下坐的,但在甲胄内未发现甲胄的承载物,而且甲胄零乱地倾倒在坑底;T1过洞内发现零乱的散甲片和青铜构件,但不见该构件所应归属的完整器物;T3过洞内未发现任何遗物等等。这些迹象似乎表明铠甲坑被焚毁前曾遭大规模盗劫,只留下没有实用价值和不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文物的石甲胄之类的物品。如此大规模的盗劫绝非小部分人或寻常百姓私人力量所能及的,而应是与大的社会和政治变故相关。除在T4过洞内发现近现代水洞通往坑底在铠甲上积有少量淤泥外,其他探方内均未发现坑底有淤泥,这说明该坑在被盗后立即被大火焚毁并坍塌,所以未在坑底普遍形成淤泥层。

那么,这场盗劫和焚坑事件是何人所为呢?既然是一场大的社会和政治变故,而且在陵园陪葬坑建成后不久,则应是秦汉之际某一次兵乱。对该坑盗劫和放火灭迹者也许是周文的百万之师,或许是项羽的芸芸部下,文献中均语焉不详,或互相冲突。当然,也不排除刘邦的各路军马,因为即使是其所为,在汉代恐怕也无人敢真实地写出来,以后的记载,就更不可信。但总的来说,这场盗劫放火的事件可能是秦末汉初之际的某支大集团或军队所为,如果要明确说出是周文、项羽或刘邦等等,均无确凿翔实的证据。尽管如此,我还是更倾向于项羽焚毁说,因为相比较而言,项羽来这里的证据更可靠一些,当然,也可能坑的焚毁抑或还有其他的原因。

结束了对七位秦俑研究者的访问,面对眼前的一堆记录,它使我对秦俑坑的焚烧原因有所了解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疑窦。我觉得自己同样走进了一个怪圈之中而难以分辨东西南北,诸种不同的推论,除了有它们各自的可信性,不能完全令人折服的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沼气自燃”、“葬仪自焚”、“牧童焚毁”诸说的证据之不足已为张仲立先生所总结。目前秦俑博物馆的讲解员在对游客解释秦俑坑的焚毁之因时,采用的仍是“项羽焚毁”说,足见这一理论推断所占的主导地位。但这种推断的不足之处在于撇开了“俑坑内堆积淤泥普遍为14层”这一事实,按此说法,项羽入关将俑坑大面积揭开,那么在砸毁焚烧后,俑坑上部的土层必然落入坑底而将墁砖甚至陶俑覆盖。何以出现显然是被水冲积的多达14层淤泥沉积坑底的奇特现象。“项羽焚毁”说也正是忽视了这一实证而不能完全令人折服并使讨论陷入了怪圈之中,所以刘占成认为这一说法不应作为定论。不过从刘占成的观点来看,似乎仍倾向于“牧童焚烧”说。但这一说除张仲立对其所批驳的观点外,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和思索,比如牧童共有几人?牧放了多少只羊?大火燃起后的情况如何等等。如果说牧童是一人,可以想象他牧羊的数量不会很多,既然数量有限,不可能遍布方圆几十公里的陵园,也不可能在相隔几公里的地方,羊A掉入兵马俑一号坑,羊B掉入二号坑,羊C掉入三号坑又突发神力蹦了出来,而羊D又不小心掉入相隔1.5公里处的石质铠甲坑,羊E再误入百戏俑坑。看来,“牧童焚毁”说尚需找到更有力的证据才能使大家认同。如果哪一天研究者能够真正还秦俑坑焚毁的历史以真实面貌,那对秦俑坑及整个秦始皇陵的研究来说,无疑将是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