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帝师

进了北京城,孙承宗见到城门口严检的将士,不由皱起眉头,暗觉京城可能有大事发生,遂问城门内一个校尉道:“你们是哪个营的兵?”

“与你何干?快快离去,免得受皮肉之苦。”

校尉明显不愿理睬这个满脸疲惫的老头子,张口就呵斥。

“给你脸了是不?”

曲奇也不知道城门为何换防,正诧异中,就听校尉呵斥孙承宗,便沉脸道,“孙阁老你也敢喝,还不赔罪!”

“原来是孙阁老,末将失礼!”

校尉躬身赔罪道,“孙阁老,末将乃五军营校尉,奉命把守城门。”

孙承宗焦急道:“北京城发生了什么事?”

校尉道:“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最近陛下处理了几个大臣······哦,崔呈秀也被西厂抓走了······”

“西厂?”

孙承宗瞪大眼睛道,“谁又怂恿陛下开西厂了?”

校尉赔笑道:“阁老,这里面的道道末将也不清楚······”

“曲中官,快派人通禀,老夫要立刻进宫!”

“孙阁老莫急,咱家已经派人通禀陛下了。”

孙承宗等人急急走后,几个士兵围过来道:“头儿,你管这老头叫孙阁老,哪个孙阁老?”

“你连孙阁老都不知道,还当什么兵?”

校尉一脸不屑道,“满朝文武,能配得上孙阁老这个称呼的,除了孙承宗大人,还能有谁?”

“原来他就是孙承宗?”

士兵们看孙承宗的背影,满眼都是敬佩,好几个开始窃窃私语。

“帝师就是精神。”

“蓟辽督师、宁锦防线和辽东十余万军队就出自他手。”

“那可是挡住建奴的强大防线。”

“······”

当孙承宗看到把守内城的腾骧四卫后,再联系到沿途所见,心中顿时进来一缕阳光。

新君是个有魄力的皇帝。

风尘仆仆走进东暖阁,孙承宗叩拜道:“老臣孙承宗参见陛下!”

朱由检从龙案后站起来,几步走过来,扶起孙承宗道:“孙先生快快起来,朕日盼夜盼终于把先生盼来了,大伴,赐座、赐茶,也给朕搬个凳子来,朕要和孙先生畅谈!”

“谢陛下!”

孙承宗老眼一红,不由抬头看这位新帝。

虽然看起来稚嫩,却在他脸上看到难得的英勇和果决。

朱由检也看向孙承宗。

眼前的这位老人,是大明的脊梁,一条锦宁防线阻挡了建奴的铁骑,延续了大明的国祚。

在模拟世界中,他上吊的最后几年,有人说久守必失,还说是锦宁防线拖垮了大明。

模拟世界中他也有这种想法,但现在他早已明白,如果没有锦宁防线,强大的建奴铁骑早打过山海关了。

“陛下,不知召老臣来京何事?”

离开京城太久,孙承宗想了解朝堂,也想了解京城近况,忍不住询问一路上的疑惑。

“陕西大旱严重,已出现易子而食的悲剧,有些地方还发生民变,朝廷调集物资赈灾,却担心官吏趁机吞墨,朕便召先生来当这个钦差大臣,全力做好陕西赈灾工作······”

君臣面对面坐在小凳子上,朱由检把朝堂商讨的方案细细解释给孙承宗。

表情和态度宛如学生,恍然中孙承宗还认为站在面前的是朱由校。

“陛下,老臣见外城由京营把守,内城由腾骧四卫把守······难道京城有大事发生?”

“阉党不除,大明不宁!”

朱由检完全相信孙承宗,他毫不隐瞒道,“为防阉党作乱,朕便调兵换防,下了崔呈秀的兵权,把净军软禁在京营······阉党蹦跶不了几天了。等陕西灾情稳定,先生来京城助朕一臂之力,咱们再造一个盛世大明!”

孙承宗看到眼前踌躇满志的皇帝,似乎看到了大明昌盛的影子,同时也明白他重启西厂的苦衷。

自然是为制衡东厂。

“大伴,传膳,朕给先生接风洗尘。”

“奴婢这就去!”

“等等!”

朱由检忙喊住王承恩,提醒道,“多做些好菜,今日朕要与先生痛饮!”

朱由检生活简朴,饭菜上不铺张浪费,按平日的饭菜规格来招待,自然有些寒酸。

他也是要面子的人。

······

午朝参与者主要是内阁和六部重臣。

见孙承宗也参与,众人纷纷施礼问好。

“王承恩,宣旨!”

王承恩立刻拿过一道圣旨,高喝道:“孙承宗接旨!”

孙承宗跪地道:“老臣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陕西旱情,百姓苦不堪言,朕闻之忧心忡忡······召孙承宗入京,特为赴陕赈灾,确保灾区民生······即刻以钦差身份主持陕西赈灾事务,并领军事,剿抚并用,解决民变,赐尚方宝剑,可行先斩后奏之事,节制陕西所有官员,另加文华殿大学士······灾情严重,刻不容缓,即刻启程,钦此!”

“老臣叩谢陛下天恩,定不辜负陛下重托!”

孙承宗谢恩起身,转身欲退。

昨天晚宴,他和朱由检谈了很多,有赈灾的事,也谈到了建奴的威胁。

这些看法让孙承宗眼前一亮,他心中的明君出现了。

“陛下,当初说好等韩老、袁老来,从三人中选择一人做钦差,今日其余二老还没到,陛下仓促让孙阁老出任钦差,恐怕有些不妥······”

“灾情刻不容缓,等二老到来,不知又有多少百姓会饿死,又有多少民变要发生,朕意已决,诸卿不必多言!”

朱由检打断质疑,免得再做口舌之争。

大臣们没再争论,皇帝这几天以霹雳手段掌控京城,明显要改变朝堂。

若是坚持反对,被扣上帽子就不好了。

这些精明人自然清楚,皇帝召三老进京只是个幌子,重组内阁才是重点。

钦差他早就谋划好了,封孙承宗为大学士,明显赈灾结束就要让他入阁。

······

朱由检派王承恩送孙承宗。

出城后,王承恩给他一封信道:“孙阁老,陛下说若是粮草有困难,就把这封信交给秦王,他会借粮给朝堂解燃眉之急。”

“陛下高瞻远瞩,将会是大明史上一代明君,大明振兴有望!”

孙承宗将信收好道,“请王中官转告陛下,我就算把这把老骨头撒在陕西,也要平民变,济灾民!”

“孙阁老出马,自然一切都会平息!”

王承恩低声道,“陛下曾说,阁老是皇兄恩师,便是他的恩师······”

“扑通!”

孙承宗转身跪下,朝皇城方向拜了几拜。

然后起身而去,步伐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