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配合学校教育孩子2

4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做作业的问题

我的一个哥哥是小学教师,他的儿子比我的女儿大不到一个月,那年春节我回家,发现吃过晚饭,我哥便把儿子叫过来,然后开始辅导儿子做作业。但他辅导孩子时,我总觉得是他们父子俩人在一起做作业,而且每一道题不先问儿子会不会,更不问应该怎么做,而是他急不可待地先讲解,然后才让孩子做,而且还不等孩子思考,就又讲解。比如他辅导孩子做除法,算式中余数小于除数时,他问孩子该怎么办,然后不等孩子思考,而且孩子闷着头一声不响根本没有思考,他便问是不是要补零?孩子点点头,然后在算式中写一个零,然后再等父亲往下进行。整个过程孩子根本没动脑子想,就像一个傀儡,父亲说一点动一点,不说就不动,然后机械地等待父亲给现成的答案。我告诉他这种辅导办法根本不行。可我哥当时根本听不进去,而且他充满了信心,说要我看着他把儿子培养得多么优秀。因没办法说服他,我只好作罢。第三年我又回去,问题便出来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且他也再没了原来那么好的耐心,往往在辅导中又多了焦虑急躁和责备。这回我再不能袖手旁观,我让他坐到一边看看我怎么辅导,看看我辅导的效果。他让开位子后,我并没有坐,我只站在孩子身边,然后我让孩子自己做。孩子半天做不出来,我才问他哪里不会,他指了一下题里的括号。因要做的题是课本里每一节后面的练习题,我告诉他,不会做题,是你上课时没用心听老师讲,你重新把书翻到前面的例题,把例题认真看一遍,再认真把例题的每一步抄写一遍,然后你再做习题。孩子把例题抄一遍后,再重新开始做那道题。做到了不会做的那个地方后,他停了下来。这时我让他比较一下例题和习题有什么不同。孩子找出不同,然后我再让他自己思考该怎么办,孩子想了一下,很快就做对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我哥是爱子心切,我觉得我应该好好和我哥说一说这事。然后我和我哥到另一间屋里,我详细说了我的看法,特别强**是为了不教,辅导不是替孩子思考,也不是帮孩子做作业,而是当孩子不会时,告诉孩子该怎么去做。如果再进一步说,家长原则上就不应该辅导孩子写作业,只检查督促一下就行,只给孩子指点一下就行,根本不能陪着孩子学习。因为是亲哥哥,我觉得我还得把问题说得严重一点,不然真要耽误一个孩子。我告诉他,你这样不停地辅导,孩子根本就没动脑筋,也不用动脑筋,更不用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正你最后总要给出答案,他当然要等待你的答案。时间长了,不仅孩子学不会东西,更不会动脑,还养成了一切依赖你的坏习惯,而且上课也不会再用心听讲,因为他觉得反正有父亲辅导,听不听也无所谓,会不会也不要紧,不听不会也能在父亲的辅导下完成作业。我说想想吧,你这样是在辅导孩子还是在加害孩子,况且我们在师范学校学《教育学》时已经学过:教是为了不教。辅导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再辅导,你这样做,难道你要辅导他一辈子不成。

如此激烈的言辞,我哥当然听了进去。其实我们许多人都懂得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也知道辅导是为了不辅导的道理,但由于爱子心切,生怕孩子不会,生怕孩子学不好,因此,整天辅导孩子陪孩子做作业的家长还不在少数。而且在辅导时,由于心急,往往会急于说出答案,让孩子失去思考的机会,甚至有些父母还边辅导边责怪孩子,甚至打骂孩子,让孩子此时的思维处在一种混乱的状态、恐惧的状态。试想,孩子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又如何能思考学习。如果长期下去,孩子不但学习成绩上不去,还有可能产生恐惧感,甚至被吓得一听到辅导学习,就惶恐不安,做题时,对也不敢说对,错也不敢说错,更没办法自己独立思考。这样的结果,不仅辅导没有效果,还会产生反作用,还会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怕学情绪。

这些年和父母们交谈,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不辅导孩子做作业,不陪孩子做作业,孩子就会磨磨蹭蹭东张西望,就会找各种理由完不成作业,也会偷工减料胡乱应付作业。对这些,许多人感到很苦恼,也没有什么办法。但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在父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因为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我要说得详细一点,也要用大家都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

大家都不陌生,在人民公社时,什么事都由生产队长管,什么事都由生产队长说了算,社员只是听钟声出工,听队长的吩咐干活儿,队长让咋干就咋干,队长让干成啥样就干成啥样,甚至干好干坏,也和社员关系不大。这样,社员干活儿就根本不用动脑筋,既不用考虑今天干什么活儿,又不用想活儿怎么干,而且如果队长不监督,能偷懒当然就偷懒,能磨洋工就磨洋工。这时的队长总是骂社员落后,总是怪社员偷懒,总是批评社员不动脑筋。但包产到户后,没有了监工的生产队长,一夜之间,落后的社员变成了先进的,偷懒的社员变成了勤快的,不动脑筋的社员变成了想法致富的。为什么?我想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社员们心里都明白,生产队时是给队长干活儿;包产到户时,是给自己干活儿。就像有一个相声讽刺国营商店的售货员一样,那时要求售货员微笑服务,但顾客进门售货员能搭理顾客就不错了,但当听说以后卖货的收入都是自己的时,售货员一下高兴得大声狂笑,竟然把顾客都吓跑了。这就充分说明,社员没问题,售货员也没问题,孩子当然更没问题,问题就出在领导身上,就出在家长身上。父母陪孩子学习,在孩子的心目中,学习就是给父母学习,甚至我们也自觉不自觉地觉得孩子是给父母学习。孩子在为父母学习,孩子当然会有依靠,当然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离开父母,孩子当然不会自己去学。

明白了孩子不主动做作业的原因,办法当然就有了,具体的办法,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说。

(1)父母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且这种任务一直要持续到大学毕业,一直持续到老。而且这种教育要从孩子上学前就要做起,在孩子上学前就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具体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你马上就要上学了,上学以后,白天你必须要到学校去学习,就像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去上班一样。到学校学了文化,长大才能工作挣钱,才能看书写信,才能上网聊天。而且晚上回来,还有家庭作业,做作业,就是为了把学习的知识学会,把学会的知识巩固,所以,作业必须要认真完成,如果完不成,就是没完成学习任务,这样老师会批评,爸妈也会生气,也会批评。如果完成好了,学习好了,老师会表扬,爸妈也会高兴。反复给孩子灌输类似的思想,孩子心里就有了一个准备,也有了一个轮廓,到时就不会茫然。

(2)其次是一开始就不陪孩子做作业,也不轻易辅导孩子做作业。这就要求父母要放手放权,父母首先自己要明白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代替不了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陪着孩子,而是越陪情况越糟糕,就像生产队长越管越糟糕一样,而且陪孩子做作业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但不陪做作业

不是不管孩子的学习,而是把陪孩子做作业改成过问孩子的作业。具体的做法是:当孩子从学校回来后,父母要过问孩子今天的作业多不多,甚至看一遍孩子的作业有哪些,然后和孩子商量几点开始做作业,几点做完再干什么等等。这样孩子心里就会有数,到时就会自己去做。如果孩子到时忘了,父母可以提醒孩子。等孩子做完后,父母再做检查,发现问题时,再做适当的辅导。

如果已经养成了陪孩子做作业的习惯,那么你就应该立即停止陪学,到孩子做作业时,你先问孩子今天有多少作业,估计什么时候能完成,然后你对孩子说:“今天我有事得出去一趟,作业得你自己来完成。完成作业后,你就可以去玩。”估计孩子写完了作业,你再回来,然后检查孩子的作业。如果发现孩子为了玩作业写得很应付,你就应该把孩子从玩耍中叫回来,让他把错误的地方改掉。但要注意的是,第一次要孩子改错,差不多就行了,如果要求太严,孩子就会厌烦,影响孩子以后主动做作业。孩子改完错题后,你就要表扬孩子,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今天特别地高兴,你也做得特别地好,以后天天就要这样,做完作业,就可以自由去玩。如果以后天天能这样让孩子自己去做作业,再加上适当的教育说理,孩子就会慢慢养成自己做作业的习惯。

(3)然后是过问督查。对于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应该主要是过问督查,辅导也只能是适当地辅导。但许多父母爱孩子心切,过问慢慢会变成陪学或者辅导。其实爱孩子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爱孩子就要多过问、多关心,少包办、少代替。有的家长可能会问:我的孩子已经形成了做作业等待陪着的习惯,不陪着不辅导就磨磨蹭蹭,甚至磨蹭到半夜也做不完作业,有时磨磨蹭蹭能完成,但很不认真,这样该怎么办。

其实办法当然是有,那就是要给孩子限制时间,告诉他做作业是自己的事情,学习也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法代替,别人也无法帮忙;然后再告诉孩子,做完作业就可以去玩,如果做不完,就要受到惩罚,也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让孩子能看到希望,也能吃到胡萝卜,又要让孩子担心完不成任务会受惩罚。但有一点必须要注意,那就是作业不能太多,孩子努力后能够完成,而且完成后有时间去玩。如果孩子每天都在题海中挣扎,每天做作业都做得很苦,而且好像永远也做不完,永远也没有玩的时间,那么孩子就再不会有一点做作业的自觉性。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确实太多,那么家长就应该帮孩子筛选掉一些,然后写一个说明信夹在作业里带给老师。因为现在作业太多也不是个别的现象。作业太多,孩子太疲劳,也是孩子写作业没有积极性的一个原因。但这不属于父母教育孩子的范围,这里就不多说。

我的女儿由于在幼儿园时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只要是老师说的话,一进门就要完成。上小学后,学习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完成作业我们不担心,更不用陪着孩子做作业,也不用专门辅导孩子。我们担心的是能不能做好作业和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所以上学后的最初阶段,我们的检查和关注仍然比较多一些,女儿回来,总要问问学习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至于作业,因孩子刚上学作业少,而我女儿的学习积极性又高,往往是在学校就把所有的作业做完了,因此到了晚上,我们就要看看女儿的作业,再看看女儿的课本,看她学了哪些内容。如果发现有错误有问题,我们就要孩子再认真看一遍。如果女儿发现了错误,我们就先让她讲讲为什么错了。如果是粗心,就让她改正过来;如果是没学懂错了,那就要辅导,要一直让她彻底搞清楚才行。到后来我们发现女儿做得很好,慢慢就检查得很少,至于辅导,也变成了交谈的形式,交谈的内容也大多是学习的方法和更深一些的问题。如发现女儿对有些问题还不懂,没理解透,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讨论清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要注意的是,我们辅导孩子做作业,不是辅导孩子怎么解题,而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方法才是重要的,解题的目的,也是为了掌握方法。我女儿做错了题我辅导她时,最关心的是她掌握没掌握方法,讲解最多的当然也是方法,并不是就题论题。比如数学题算错了,是没学懂,还是没理解方法。如果是还没掌握方法,那么我就要找出同一类的题,和她一起找出同一类题的特点,然后再找出解这一类题的方法。如果是语文,我会和她讨论为什么要这样,怎么样才能更好更合理。比如女儿用“灯火辉煌”这个词语造句时,她造的句子是“学校里灯火辉煌”。我告诉她这样说没有错,但不够准确,也不够好,白天学校也灯火辉煌吗?能不能说得更准确一点。于是女儿说:“晚上,校园里灯火辉煌。”我告诉她有进步,但再想想,能不能更形象一点,让人有一个真实的感觉,就像咱们晚上站在远处看咱们的学校,能够让人感觉到确实灯火辉煌。于是女儿想了半天,又说:“到了晚上,一栋栋大楼里的灯都亮了起来,整个校园一片灯火辉煌。”我觉得很好,这样就行了。于是我告诉她为什么要这样,语言一般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懂得了这些,她以后造句就会努力往形象生动方面想,再不会轻易造出干巴巴的一句话。

我的女儿从小学到初中,学习都是很轻松的,玩的时间也多,自己看电视和看文学类书的时间也多。在上小学时,我们没给她买一本课外辅导书,但她看书很多,看的都是她喜欢看的杂书。到了初中,我每门课只给她买一本配套辅导书,要求她和课本一起学,那上面的作业也要求做完。之所以这样做,是根据她的学习情况定的,她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在全班全年级的最前面,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再给她增加太多的课外辅导书。而且据我观察,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是感到学习很轻松的学生,至少是负担适当、劳逸结合得很好的学生。如果学生感到负担太重,往往也会感到压力很大,也会感到学习太累,在压力和劳累之下,就很难保持旺盛的精力,也很难保持愉快的学习态度。没有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学习态度,当然很难保证有好的成绩。于是我的女儿在小学到初中期间,我从没让她做很多的题,更没给她加太多的配套书,作业做完,她总是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我们很少干涉,所以她这期间的学习是无忧无虑的,也是快乐的。

这里还要说的是,我们虽然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严格,但不是不允许孩子出错,孩子不出错是不可能的,出错是很正常的,我的女儿学习中出了错我们从来不责怪她,更不说这么简单的题你也能做错一类的话,而是先和孩子分析为什么错了。如果是粗心,就要告诉孩子做作业时不要匆忙,做完如果有时间,最好再检查一遍。但我们清楚,所谓的“粗心”,就是一闪念的错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你不可能杜绝这种“粗心”,不可能让你的孩子永远全对,这次“粗心”了,下次还会犯“粗心”的毛病。所以对这个问题,父母不能求全责备,只要不是太粗心,只要不是错得太多就行了,因此,我们永远也不要求孩子总考一百分,要求太高,也会导致孩子害怕学习。

5适当参加培训班,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往往是孩子学习好还不行,人家的孩子钢琴过八级,我家的孩子也要过八级;人家的孩子会画画,我家的孩子也得会。在这种攀比风下,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不仅社会上办班成风,在高校,为孩子办的各种班也到处都是,看看广告牌,就随便可以找到比如英语班、作文班、数理化竞赛班、绘画班、各种器乐班、舞蹈班、各种武术班、乒乓球班等等,而且在人们的思想中,好像现代社会就需要全才,需要孩子什么都会。我的同事告诉我,说他们褛上的一个孩子特别聪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特别地高,说一到双休日,孩子忙得就像赶场子救火,一会儿背着书包咚咚跑下楼了,一会儿又背着小提琴咚咚跑下楼了,再一会儿又穿着跳舞的衣服咚咚跑下楼了,一天要来来回回跑好几趟。同事的话有点夸张,但孩子的母亲我也认识,孩子的母亲确实特别优秀,本科毕业留校后,又边工作边学习一口气读完硕士、博士,而且职称也没耽误一步,不到四十岁就成了正教授,各种头衔一大堆。自己优秀,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甚至超过自己,这当然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我也想,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要由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努力拼搏固然重要,但其他的因素也不能小视。再说,让孩子努力拼搏是对的,但也应该有个度,也应该有个大致的范围和强度,孩子也有一个承受的极限,这个度和范围究竟有多大,怎么样才能效果更好,当然是我想要知道的。有天我碰到孩子的母亲,攀谈起来我就问她女儿的情况,我说听说你的女儿很优秀,她立即摇头加以否认,她说她的女儿不听话,各方面都很一般。于是我说起上各种班的事,她说我是希望她全面一点,不要像我,只知道学习,舞也不会跳,琴棋书画也不懂,身体也不好,我就特别羡慕那些什么都会的,但我的孩子不听话,也不理解我,什么都要逼着去学,而且学习时应付差事,根本不懂得自己去努力。

于是我想和她探讨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觉得孩子应付差事,可能是学习的东西太多,孩子的负担太重,如果不应付差事,孩子也应付不过来。她虽然没否认,但她还是说如果和她相比,还要轻松一些,说她那时既要工作又要学习还要做家务又要生孩子带孩子,感觉就是连轴转,根本没有休息的概念,而她的孩子除了睡好,每天至少还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我觉得这不够,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正处在成长的过程,生理和心理还很脆弱,长期这样,即使生理上能承受不出问题,心理上也会有一些问题,比如应付差事就应该看成是一种心理上的抵抗。她听后若有所思,但她说她也有打算,到孩子升人初中时,就停止学那些技艺,让孩子专心攻读书本,然后考一所好的大学。

让孩子什么都会一点,其实还是望子成龙心切在作怪,还是想让孩子超过自己,让孩子不但继承自己的优点,还要把自己的缺憾弥补上来。上面提到的这位母亲要孩子弥补自己琴棋书画方面的不足,更多的父母是要孩子弥补自己知识方面的不足。比如学校有位工人,说自己这辈子就吃了文化少的亏,窝囊了一辈子,吃亏了一辈子,说他再不能让他的儿子窝囊,他拼死拼活,也要让儿子读完研究生,然后找个好工作。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理想和幻想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得以生存下去的动力,谁都幻想未来比现在好,下一代比上一代好,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很好的事情。但在教育孩子上,幻想要和现实结合起来,在战略上要幻想,在战术上要实际,因为一味地幻想,就会脱离实际。这个道理看起来简单,但幻想是人类的天性,遇到事情时往往就止不住会幻想,幻想自己的孩子将来要怎么怎么样,人类所犯的错误,大多是幻想大于理性所造成的。比如做生意,如果你只想生意能挣多少而不想会亏损多少,终究你会亏损得一塌糊涂。在独生子女的今天,许多人对孩子的未来更是幻想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妻子的一个侄女带着孩子来我家,孩子刚一岁多一点,因孩子的父亲在一个机车修理厂工作,说到孩子聪明时,我妻子随口夸赞说好好培养,将来争取不修火车开火车。谁知平日很尊敬她姑妈的侄女听后好像她的孩子遭了多大的贬低,受了多大的委屈,也在工厂工作的侄女立即大声说:“你怎么才让我的儿子开火车,我的儿子才开个火车吗?别说开火车,坐车也要看坐什么样的车,而且还要看什么人给他开车,开火车你也太小看人了。”说这些时,侄女是很认真的,话也是心里的话,这样一下搞得我们都很不好意思。这也许是大多数人对孩子的心理期望,在这样的期望下,许多人就很难理性,更难理性地去教育孩子,于是自觉不自觉地会把孩子理想化,以为孩子什么都能学好,什么都需要学,更不能比别人的孩子落后半步,于是便盲目地给孩子加压力,让孩子进各种班学习,其结果往往是苦了大人,也苦了孩子,又没什么作用,甚至还起了反作用。

我的女儿在小学时学了绘画和音乐,都是跟自己的绘画老师和音乐老师学的,地点也在学校,孩子也愿意去学,每周星期天去学两个小时,自己去自己回,孩子大人都没什么负担,时间大概断断续续有两三年,基本懂得了绘画和音乐的基础知识,钢琴电子琴也能弹奏一般的曲子,这样我们便适可而止了。当时有人也建议我送女儿到少年宫去学音乐,我考虑再三还是没让女儿去,原因是我不想让我的女儿将来从事专业的音乐工作,业余学点音乐知识和乐器,有他们的音乐老师教就足够了,用不着专家去教她,而且少年宫离我们学校比较远,来来回回就得一天,要浪费不少的时间,也会影响她学习其他的知识。

另一次是我女儿去上奥数班,那是小学四年级时的事,那天女儿回来说老师说了,要她去参加一个奥数班的学习。那个奥数班在另一所大学,离我们学校比较远,但很有名,报名时要考试,许多人还进不去。那时我也不知道奥数班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奥数班学些什么,感觉就是提高竞赛成绩,而且每周六只学一上午,于是我让女儿去了。第一天女儿回来就不高兴,我问怎么样,女儿犹豫半天才说感觉有点难。这样的畏难情绪我的女儿是从来没有过的,于是我觉得问题严重,便详细问她学了些什么。女儿大概说了,然后拿出发给她的奥数课本。我翻看一下,感觉就是倒腾那些数字,许多是要具备分解因式和化简方面的知识才行,孩子在小学还没接触到这些知识,奥数老师又不从这些基础知识讲起,而是讲这些难题怪题怎么来解,这样孩子听起来当然非常费力。我的孩子听课从来没这么吃力过,也从来没觉得学习这么费力,当然一下有点怕,也有点慌,问我怎么办,然后要我教她怎么做。我拿着书本再细翻一遍,觉得确实没必要过早地学这些东西,书中的许多东西到了初中自然会学到,有了初中的数学知识,再学这些当然就不再困难,所谓的奥数题,也就是把初中甚至是高中的一些数学知识拿来教小学生。这样我觉得这个奥数教育是违反认知科学和教育规律的,乱插人一些知识,也容易把有序的知识搞得无序,也会极大地损伤我女儿的自信心,甚至让她养成听不懂也可以马马虎虎放过去的坏习惯。因为奥数题里有太多的听不懂,不马虎也没办法,但我的女儿从来就不马虎,也不放过一个不懂的地方,奥数这样的学习当然不适合我的女儿。我问女儿其他学生学得怎么样,孩子说都说很难,都说听不懂,但老师还是让抄让做。我问女儿你喜欢不喜欢去,女儿低着头不说,但我知道她是不想去,但又不好说不去,不去就等于她笨,等于她怕困难,而且一年的学费也交了。我觉得我应该把我的看法告诉她,于是我说这些东西现在看起来难,主要是你还缺乏解决它的一些基础知识,等你到五六年级和初中学了有理数和方程等一些基础知识,那时这些奥数题就成了简单的知识,这样你完全可以现在不去学。但我没立即说不让孩子再去,而是让她再去一次,如果仍然觉得难,就不要去了。结果孩子第二次回来仍然说有许多不懂,于是我便没让孩子再去,而且以后的各种补习班提高班我也不主张让孩子去,一是怕打乱学校有序的系统教育,二是女儿的话让我想到许多。女儿说你让我补习提高,我一听这个补习提高的词语,我就有一种学习成绩差的感觉,我的学习成绩不差,我才不去补习提高,我自己的学习我自己知道怎么学。

还有一种误解,认为未来的社会需要孩子有更渊博的知识,所以就要什么都学一点。但我要说的是,渊博没错,但渊博不是哪个专业的知识都要学,因为现在是一个知识急剧增长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而现代社会是一个严格分工的社会,每个行业,每个专业,都会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通,结果会是什么行业都不需要。现在不少大学生就业困难,而且不少大学生抱怨社会给他们的机会太少,但反过来说,你能为人家做些什么,你有没有真正的专长。比如我所在的中文系,我经常会问我的学生你们的专业是什么,如果是中文,那么你的专业就是中文的阅读、理解、写作,其中核心的技能应该是写作。但我们中文专业的许多学生似乎并不懂得这些,许多学生不读书不看报,甚至不少学生没有阅读过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因为阅读中文书籍太少,写作就更谈不上什么水平,不说别的,就连放在讲台上的请假条,语句不通顺格式不正确的也屡见不鲜。我会言辞激烈地对他们说,你学中文的如果不能写不能说,你就没有专业,更没有一技之长,你让别人怎么用你,你又能给人家干些什么。现在社会上不是不需要中文,许多单位都缺少写材料的笔杆子,而许多写材料的笔杆子,又不是中文专业毕业的。当然,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中文专业的教学本身就有问题,比如课程开设,中文专业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学英文,而且英文水平要和其他专业一样,必须要达到四级或者不低于多少分,而对于中文的水平,既没有英语四六级那样一个全国统一的考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水平要求,反正是中文随便就可以过关。而我所在的中文系不仅要开设数学课,外国文学也要用英文来讲,我真不知道我们的中文专业是什么专业,但从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看,表现出的是中文专业对中文的极不自信和盲目跟风,老师对中文的不自信和盲目跟风,传递给学生的,就是对中文专业知识的模糊不清。而现在的家庭教育不少也像目前的中文专业,方向模糊,目标不明确,也极不自信,表现出来的也是盲目跟风,人家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学什么,学得很多,却没有专长。如果没有专长,孩子将来找工作自然困难,就像目前培养的大量的大学生,人人都有专业,但人人缺少专长,往往是招聘单位需要某某专长,而学生又缺少某某专长。

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剥夺了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更没有把玩耍也当做一门学问,在孩子的日常安排中,家长把学习排满了整个日程,玩耍却被完全挤占了。要知道,孩子的天性应该是玩耍,或者是在玩耍中学习技能,这个喜欢玩耍的过程,一直要持续到成年,过多地剥夺孩子的玩耍,就是剥夺孩子的天性。家长要剥夺孩子天性的东西,当然要有许多的困难,弄不好,就会犯违反自然规律的错误。因为从动物的角度看,任何动物在童年期,都是在玩耍,都是在玩耍中成长,正因为玩耍好动,人们叫它们动物也是有道理的。人虽然是高级动物,但也不能完全没有天性,回想我们的童年,那就是在玩耍中长大,就是在自然中长大,而且在整个童年期,感觉是永远也玩不够,而且自己能创造出许多的玩法。现在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幸运,如果作一个不文雅的比喻,如果我们那时是半野生的动物,那么现在的孩子,就是马戏团的动物,除了吃喝,就是要学各种各样的表演,什么时候能让孩子恢复一半的天性,或者什么时候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家庭教育的成功。

过多地安排孩子去上那些孩子并不喜欢的各种学习班,就过多地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时间。让孩子失去了天性,孩子当然有抵触情绪。孩子不快乐,当然什么也学习不好,这样的恶果是,导致孩子学什么都应付差事,学一点就觉得行了,学得差不多就行了。这种思想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就是浅尝辄止,学习一点就行了,一知半解就满足了,结果是什么都懂得一点,但什么都是一知半解,更别说精通。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不要急于把什么知识都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在孩子时期就都学会。事实也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也是违反科学规律的。

6不轻易给孩子转学,好学校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

孩子学习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换了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教学管理方法等,孩子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有的孩子适应能力强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有的孩子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但不论适应的时间长短,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变化,从而导致学习上的变化,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很大的麻烦。

我的一个亲戚在一座地区城市当教师,他的孩子上小学时,他觉得孩子就读的那所小学不好,便托人把孩子转到了另一所他认为好的学校,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相反还有所下降。没办法,又只好把孩子转到了他所在的学校,这样孩子一直处在一种不断适应环境的状况下。考初中时,孩子又考了个比较差的初中,班里有不少调皮捣蛋的学生,孩子只上了几个月,他又想办法把孩子转到了一所全市最好的中学。但转到那所学校后,孩子一下感到学习很吃力,而且那所学校的教学进度又很快,初中两年要学完三年的课程,最后一年复习其实是专门辅导数理化竞赛和考重点高中。在快进度面前,他的孩子更无法适应,考试成绩当然一塌糊涂。在压力和严厉的批评下,孩子逐渐害怕再去学校,于是便选择了逃学,一早背上书包离家后,就到游戏厅打游戏,而在学校,因为他递交了病假条,还以为他生病了。这样逃学半个多月家里才知道。虽然又把孩子转回了原来的那所中学,但孩子已经养成了厌学的情绪,而且学习也落下了一段距离,只能是破罐破摔,孩子也成了一个问题少年,最终也没能进入大学。提起这件事,亲戚便不断地反省自己,也后悔得不断叹息。

在上初中时,我的女儿也面临过一次选择。我女儿就读的子弟学校虽然也有初中,但规模很小,排名也很一般,当时我们安宁区有一所全省重点中学,如果在这所中学上初中,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直接升入这所学校的高中部,如果在别的学校上初中,要考入这所学校的高中很是困难。但要选择这所中学,我们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一是学校离我们家比较远,初中生不让住校,孩子中午不回来就没处去,如果回来,来回得近两个小时,而且早晚来回跑问题更大。这样把大量时间耗费在路上,影响学习不说,安全也让人担心。另一方面,我女儿在我们这里学习成绩很好,又一直是班干部,学习方面一直很自信,如果换个竞争激烈的学校,我的女儿能不能竞争过人家,能不能成为突出的学生,能不能还能让我的女儿保持自信等等,这都是问题。出于这些考虑,我还是忍痛放弃了考这所学校,而是让女儿继续留在我们学校的附中。事实证明我为女儿的选择是正确的,女儿在附中学习一直特别轻松,考高中时,我女儿不但考入了那所学校的高中部,还进人了唯一面向全省招生的奥数班。

让不少父母担心的是,教学质量比较差一点的学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多,调皮捣蛋的学生多,父母担心孩子进人这样的学校后,自己的孩子也会学得调皮捣蛋。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现在虽然许多城市已经实行小学划片入学,但大多数城市升初中时还是考试入学,即使有些城市教育部门规定小升初不考,但具体到学校,教育质量要求髙的学校还是要考一考的,太差的学生,学校还是要找理由拒绝,这样学习差一点的学生还是只能进人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但我要说的是,什么事情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孩子进入了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父母也千万不能自暴自弃,而是要求家长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比如我认识的一位老教师,他的孙子因为学习成绩差,被自己学校的附中拒之门外,老教师虽然愤怒,但他却表现得比较冷静,在送孩子进人一所质量比较差的学校时,他苦口婆心甚至声泪倶下和孙子谈了几天,要孙子争口气,要孙子知耻而后勇。然后老教师每天骑自行车陪孙子骑车去学校,到放学时再骑自行车把孙子陪回来,爷孙两人骑车上学风雨无阻。因为孙子每天都在爷爷的激励下出入学校,也因为这所学校学习成绩高的学生不多,老教师的孙子不但没有学坏,反而进校不久就因为学习成绩好而当了学习委员,从而一下扔掉了一直压在头上的那顶差生的帽子,也除去了一直笼罩在心头的差生的阴影,三年后考局中时,一下考上了重点局中。

再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有一位朋友在中学当教师,有次说到给孩子挑选学校,他就感慨颇多地说不要盲目给孩子转换学校。他说他有个乡下的亲戚,因为有他,亲戚的孩子便转到了城里他所在的学校。孩子转来后,一下对城里的生活不大习惯,又因说话和衣着土气,经常遭同学的笑话,再加上学习一时跟不上,压力也大,时间不长,孩子竟然得了精神疾病,整天胡言乱语,有时还突然发病乱骂乱喊,这样只好退学回家。按他的经验,能不能送孩子到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去学习,关键要看孩子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如果基础不好能力也不强,最好不要送到那些教育质量高的学校,送去了,不但学不好,反而会因跟不上人家而掉队,最后让孩子彻底死心而放弃学习,甚至闹出更大的麻烦。用他的话说,孩子有什么样的基础和能力,就送到什么样的学校,只有基础能力和学校的教学情况相适应,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现在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进人名校,孩子的一切就都有了希望,于是想尽办法往名校挤,甚至名校周围的房价也要比其他地方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名校的学生并非个个都能考上大学,那些不是通过考试成绩进入名校的学生,如果学习方法和态度不改变,照样在学习上不会有大的长进。通过上面的一些例子,我想说的是给孩子转换学校时,要特别地小心,而且既要了解清楚学校,也要仔细琢磨自己的孩子,还要考虑上学是否方便等因素,一定不要盲目地去追求名校,因为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未必适合你的孩子,一旦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便会留下终身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