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运筹帷幄统大军 精锐部队守京师

当时的蒙古军队被称之为“铁蹄旋风”,声威远播,他们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且凶猛狠辣。故此,兵锋所指令人胆寒、谈之色变。蒙古军队何以有如此赫赫雄威,这与他们的军事制度及蒙古人能征善战是分不开的。

忽必烈建国以后,为保持强大国力,尤其注意军事建设,他总结以前的军事经验,改革了成吉思汗以来的军政合一制度,实行军民分治,使军职不得干预民政,确立了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军事制度。

忽必烈日常确立的军事制度,主要分为宿卫军和镇戍军两大系统。

宿卫军系统的主要职责是守卫京师,战时出征。忽必烈建立的宿卫军队由怯薛军和侍卫亲军两部分构成。

怯薛军是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期由称为那可儿(伙伴)的亲兵组成的侍卫部队,当时确立编制为人员为一万人,其中宿卫一千人、箭筒士一千名、散班八千名。其成员皆为蒙古各千户征召的精锐之士和贵族子弟,主要职责是护卫大汗、宫廷服役和参预军政事务的管理。

他们平时分四班轮流护卫大汗营帐,战时随大汗出征,作为军队中坚力量,专打硬仗,是大汗手中掌握一支可以左右战局的强大武装。

忽必烈即位以后,保留了怯薛建制,但其原来掌管的军政领导事务,皆移交给了新设的中书省和枢密院等机构,怯薛军仅仅成了负责保障皇帝安全、掌管宫城和皇室大帐防卫以及护驾出征、宫廷服役等。

忽必烈时期,怯薛军常额在一万人以上,最多时达到十五万人。

随着政权的日益巩固,大汗出征的次数越来越少,怯薛军的主要职责就成了列值禁庭以充护卫侍从了。但他们凭借皇帝近侍的身份,也常常干预政治,并获得优先选拔为高级军政官员的特权。

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忽必烈规定,怯薛军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他人不得干预。

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又建立了一支“武卫军”,人数约三万余人,四年后改称为“侍卫亲军”,分为左、右两翼。

至元八年(1271)又改编为右、左、中三卫。卫设都指挥使为最高长官,卫下的建制分千户、百户和十户(牌)。这种侍卫亲军制度是忽必烈采用汉法而后实行的一种混合兵制。

其中“卫”的名称来自唐制,卫的长官“都指挥使”的名称来自宋制,而卫下的建制则又出于蒙古旧制。

侍卫亲军的主要职责是守卫京师,其士兵最初主要来自中原汉军万户属下的军队,后来,蒙古和色目人不断加进来,成分越来越复杂。

随着民族成分的递增,忽必烈又将侍卫亲军按民族分编为汉人卫军、色目卫军和蒙古卫军几个部分,又将其内部分工逐步固定下来,即由汉人卫军负责扈从皇帝行幸上都、屯田、工役造作等工作;由色目卫军和蒙古卫军负责出征作战和保证全国的安全和稳定,并监督以汉军为主的地方镇戍部队。

侍卫亲军归中央枢密院直接统领,军队数额保持在二十万人左右,逐渐取代了原来怯薛军的军事地位,成为元朝军队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