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有定居之所

忽必烈受命主持汉地军国事务,由漠北南下爪忽都之地,仍然保持蒙古入帐居野处、冬夏迁徙的游牧习惯,居无定所。

一般情况下,不出征时夏季驻帐于金莲川,有时也驻帐于大盘山;冬季则临时寻找避寒的地方居住,或在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北),或在离燕京不远的奉圣州之北,有时也在抚州(今河北张北)。

蒙金交战以来,桓州、抚州、昌州等地都被破坏,居民逃亡,只有昌州还居住着百余户人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无法定居生活。

而金莲川幕府的大多数人则习惯于城居,难以适应“居穹庐,无城壁栋宇,迁就水草无常”的草原游牧生活,因此,他们积极建议修城定居。

忽必烈频繁与汉族士大夫接触,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也觉得应该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住所,于是马上答应了汉人幕僚的请求,于1254年“复立抚州”,以惠州滦阳人赵炳为抚州长官,对抚州进行修复整理,充做幕府人员的暂时住所。接着,便着手在驻帐处营建城舍,做长期经营的打算。

1256年,忽必烈令精通术数卜筮的刘秉忠选择合适的地点修建新城。刘秉忠探察了桓州等草原地区。见桓州之东、滦水北岸的龙冈北依南屏山,南临金莲川,东西都是广阔的草原,地势平坦,适合建城。就对忽必烈说,经过占卜,龙冈地区最吉,最适合建城。

忽必烈听了刘秉忠的话,亲自来到龙冈察看,见其地平坦,位于蒙古草原南缘,北连朔漠,地处要冲。既便于与和林的大汗相联系,又有利于对华北和中原汉人地区就近控制,特别符合这个蒙古藩王总领汉地的统治需要,也符合他赴和林“会朝展亲,奉贡述职”的需要,因此,忽必烈非常高兴,立即命刘秉忠选择人才负责新城修建。

刘秉忠推荐真定藁城人董文炳、真定获鹿人贾居贞和丰州丰县人谢仲温监筑新城,忽必烈当即批准,令三人立即走马上任,特令谢仲温“为工部提领”,授权说:“汝但执梃,虽百千人,宁不惧汝耶!”

三人受任之后,精心工作,前后用了三年时间,按照汉人的建筑样式、技术和风格,设计和建造了这座草原城市,后来定名为开平,并重新进行扩建。

开平城的兴建,在当时是一个重大事件,震动了朝野,民间留下了许多关于忽必烈向龙借地建城的传说。

传说忽必烈向龙借地建城,当然不足凭信,但我们剔除其迷信色彩,仍可以看出当时建城时,可能做了排干积水等大量工作。民夫和工匠们一定克服了重重困难,才把一座崭新的草原城市建立在滦河边上。

开平城“龙岗蟠其阴,滦江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当时,新城一定十分壮观。

开平城建成以后,忽必烈将幕府成员移到这里,他们在这里讲经传道,进一步向忽必烈灌输儒家思想,向他介绍历代统治经验,为他“大有为于天下”出谋划策。开平城逐步成了忽必烈统治汉地的中心,也是自己的谋士班子活动中心,制定政策的中心,汉化的中心。

大蒙古国最初的统治中心在和林,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将都城移至大都(今北京)。

开平城的修建,对于蒙古这个游牧民族从漠北草原游猎经济向中原地区农耕文明过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