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障碍

赵匡胤虽然拥有了改朝换代的实力,但是,他并不能轻举妄动,他需要时机,时机成熟之后自然会水到渠成。

赵匡胤很清楚,之所以说时机未成熟,是因为他前进的路上存在障碍。还有几块拦路石横亘在赵匡胤的面前。李重进、张永德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人。这些人同后周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本人,也在蠢蠢欲动,觊觎皇帝宝座。要想一举成功,赵匡胤必须首先清除障碍,搬倒拦路虎。于是,赵匡胤开始行动了。

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而张永德则是郭威的女婿,他们重权在握,地位高于赵匡胤,如果他们能和衷共济,联手合作,完全有可能改变赵匡胤的命运。可遗憾的是,两人为了争权夺利,钩心斗角,纷争不断。要了解其中奥妙,首先要从后周的军制谈起。

后周军制同后汉相比,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增设殿前司,与侍卫亲军司分掌全国兵权。郭威本是在侍卫亲军司的高中级将领支持下夺取政权的,他对兵权问题很重视,为防止别人故技重演,把侍卫亲军司的权力分散了,新创殿前司,任命李重进担任殿前都指挥使。下辖左右两厢骑兵,左右两厢步兵,每厢各两军,总兵力二万余人。人数虽然不多,但很有战斗力,是一支中央禁卫军,地位至为重要。

侍卫亲军司的最高统帅是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其次为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下设马军都指挥使,统率骑兵;步军都指挥使,统率步兵。马步军又分左右两厢,厢下设军,所辖兵力大大多于殿前司。郭威称帝后,王殷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位高权重,有“震主之势”。王殷成了郭威的一块心病。郭威去世前,害怕王殷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便设计将他处死,改任李重进为马步军都虞候,统率侍卫司。又任命驸马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统率殿前司。

由于两司实力不同,官员级别也就有所差别。殿前司的都指挥使地位比侍卫司的马步军都虞候略低,也就是说,张永德比李重进的权力小。高平之战中,由侍卫亲军司组成的右翼军一触即溃,幸赖殿前司军拼命奋战,才扭转了战局使后周军反败为胜。战后,世宗为严肃军纪处死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将领七十余人,并对军队进行整顿。赵匡胤受命挑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通过精选组成的皇帝近卫班归殿前司指挥,这样,殿前司的兵力得到进一步扩充,人数达到近三万人。与此同时,由于侍卫亲军司的士兵,“累朝以来,老少相半,强懦不分”,也被精简裁并,于是数量比原来有所下降,不足六万人。

殿前司的兵力得到加强,但张永德的地位却没有得到提高。相反,李重进却由都虞候升为都指挥使,这使张永德心理失去平衡。于是,伺机报复李重进,在背后大讲李重进的坏话,甚至派人向世宗密告“重进有奸谋”。二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周世宗对此洞若观火,于是特设殿前都点检一职,由张永德担任,以此来安抚张永德的不满和怨气。这样,张永德总算是和李重进地位相当,平起平坐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张永德的空缺,留给了赵匡胤。

尽管张永德和李重进为争权夺利打得不可开交,但如果后周的统治受到威胁,他们的地位受到影响,他们肯定不会坐视不管,听之任之的。因此,赵匡胤要谋夺最高统治权,首先就要除掉这两个人,至少要将他们从这两个性命攸关的位子上拉走。经过一番思考,赵匡胤首先选择了张永德。

张永德一直是赵匡胤的上司,对赵匡胤也算不错,两人甚至还可以说是朋友。赵匡胤虽名位渐高,但因做官廉洁,手头没有积蓄,甚至家庭用度,也常捉襟见肘,张永德不仅在政治上给予提携关照,还不时在经济上予以资助接济。贺氏夫人死后,赵匡胤续娶将军王饶的女儿做继室,张永德又慷慨地赠送了他几千缗金帛,使他风风光光地办了个婚礼,张永德对赵匡胤可以算是不薄。但是最好的朋友往往是最可怕的敌人,无毒不丈夫,政治斗争是无比残酷的,来不得半点妇人之仁。赵匡胤于是祭起了黑刀,从背后向张永德的头上砍去。

作为最高统治者,或许会容忍部下霸占几个民女,侵夺几亩土地,但如果图谋不轨,企图染指皇帝宝座,那就十恶不赦,万万不能容忍了。赵匡胤于是决定从这上面着手。显德六年(959),周世宗北征,无意中得到检符木牌一块,长约三尺,上面刻着“点检做天子”的字样,这时任殿前都点检的正是张永德。周世宗看到这一木牌,心中不禁一动:“难道我周氏天下要断送在张永德手中?”联想张永德和李重进为争权夺利内讧不断,加上他身为附马,重兵在握,如果自己一命归天,张永德就更加难以控制,应该早些提防。于是,在生命垂危之际,为保住周氏江山代代相传,便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加检校大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解除了张永德的兵权。周世宗死后,张永德又移忠武军节度使。所谓“点检做天子”,实际上是赵匡胤故意制造的谣言,张永德作为郭威的女婿,虽然手中握有兵权,但他在军队中没有什么群众基础。没有图谋帝位的条件,因此一纸命令,只好乖乖交出殿前都点检的大印,赵匡胤的目的达到了。赵匡胤此举可谓一箭双雕,不仅除去了一只拦路虎,还爬上了殿前都点检的位子,成为殿前司几万兵众的最高统帅。

张永德的问题解决了,下一个就轮到李重进了。同张永德一样,李重进也是作为郭威的外甥平步青云而掌握兵权的。郭威临终前“受顾命,令拜世宗,以定君臣之分”。李重进尽管表面上满口答应,但内心却有点不是滋味。后来辅佐世宗,南征北战,表现也很不错。可惜的是他没有政治家的远见,没有培植起自己的势力。但是他作为佐命元勋,且掌握了侍卫亲军司的数万大军,要想扳倒这个大树,难度自然不小,不过办法总是有的。

周世宗死后,年仅七岁的儿子宗训继位。他的母亲符太后也只刚刚二十出头,凑巧的是符太后同赵匡胤弟弟赵光义的妻子是亲姐妹。于是,赵光义的妻子这时被派上用场,衔命来到宫中,鼓动三寸不烂之舌,极力煽风点火。符太后处事经验不足,胸无主见,没有看穿亲姐妹的用心,便同意了赵光义妻子的意见。于是,一道圣旨,将李重进被贬到离京城遥远的扬州当节度使,虽仍保留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职务,但已有名无实,鞭长莫及,难以遥控京城的事态了。李重进就这样被逐出权力核心。

到这时,殿前司的权力分布情况是: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石守信、王审琦是赵匡胤的把兄弟,慕容延钊也同赵匡胤关系不错。至此,赵匡胤已完全掌握了殿前司。

再来看看侍卫亲军司,前五号人物是: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副都指挥使韩通,都虞候韩令坤,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锋。其中,李重进已被贬到扬州,高怀德、张令铎、韩令坤都是赵匡胤的自己人。执掌侍卫司大权的唯剩韩通一人不利于赵匡胤,韩通“振迹戎伍,委质前朝,彰灼茂功,践更勇爵”,在李重进离京后,成为侍卫司的头号人物,掌握了数万大军,对周也是忠心耿耿,应该有能力阻止任何不利于后周政权的举动。可惜的是此人出身行伍,勇有余而谋不足,性情刚愎暴戾,喜欢胡作非为,依恃大权在握,盛气凌人,谁都不放在眼里,吹胡子瞪眼睛,因此被人背后称作“韩瞪眼”,最后成了爹不亲,娘不爱,朋友不多,仇人不少,一个孤家寡人,没有多少人买他的账。因此,尽管韩通大权在握,也难有什么作为,不足为虑。

那么,此时朝中的情形又如何呢?新继位的宗训,年幼无知,自然不能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军国政务,完全交给大臣们处理。世宗去世前,加枢密使魏仁浦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与范质、王溥军一道辅助宗训,使周氏王朝代代相传。但魏仁浦出身小吏,不是科班出身,难孚众望。范质、王溥“忠厚长者”,只知清廉自持,循规蹈矩,照章办事,从个人品质上可说是老好人,但却不能在变乱中力挽狂澜,在政权危机存亡的关键时刻,没有勇气和能力挺身而出,安邦定国。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当时人们对赵匡胤的举动并非毫无觉察。谏官郑起看见赵匡胤久掌禁兵,“有人望,乃贻书范质,极言其事,质不听”。杨徽之也曾“言于世宗,以为上(赵匡胤)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但周世宗很自信,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只要自己在世,赵匡胤绝不敢有非分之举,同时,赵匡胤曾是自己的“患难兄弟”,又是自己一手栽培和提拔起来的,绝不会做忘恩负义之人。当然,更重要的赵匡胤本人工于心计,老谋深算,极善于掩饰自己,终于骗取了周世宗的信任,因而对于赵匡胤不利的逆耳忠言,自然难以被周世宗相信。下面这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雄才大略的周世宗清楚地看到,导致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就是兵强将悍。因此即位之后,对武将们刻意防范,以发变生不测。赵匡胤兵权在握,正是周世宗刻意提防的对象之一。伴君如伴虎,赵匡胤如履薄冰,以免不小心被皇上抓住把柄,成为刀下冤鬼。据说,周世宗顽固而荒唐地认为,皇上必须长得方面大耳,尖嘴猴腮的人是不配做人君的。因此,他即位后,唯恐自己的皇位被那些方面大耳的人夺去,便使人暗地里罗织罪名,杀了许多方面大耳的大臣。

赵匡胤生得相貌堂堂,亦是方面大耳,也曾引起周世宗的注意。有一天,世宗召赵匡胤一起喝酒。醉眼蒙胧中,周世宗盯着赵匡胤的双眼说道:“爱卿方面大耳,一派帝王气象,说不定他日会位居九五之尊呢?"赵匡胤一听,顿时吓得满身冷汗。为了掩饰自己慌乱的心情,猛喝了几口酒,然后假装醉眼蒙胧地说:“臣不仅方面大耳,而且身壮如牛。不过,臣的躯体乃至性命,都完全属于陛下。如果皇上喜欢,臣甘愿为您奉献一切。莫道是脸耳,就是心肝也很肥厚呢!皇上需要,只管操刀来取,臣不敢皱一下眉头!”周世宗只不过是试探赵匡胤,闻言不觉有些尴尬:“爱卿言重了。”赵匡胤却装出一副很伤心的样子:“皇上适才所言,好似万箭穿心。臣方面大耳,乃是父母所赐;皇上身登大宝,却是天命所归。臣不能违父母之命而生就这个样子,就像皇上不能违天命而拒绝皇位,陛下看臣该如何是好呢?”周世宗开怀大笑:“朕不过是酒后戏言,爱卿不必当真。”

因为赵匡胤反应敏捷,随机应变,这件事就这样被他应付过去了,总算没露出什么破绽。但赵匡胤从此却担惊受怕,担心有一天会被周世宗借故杀掉。所以此后处处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大意。在征伐南唐的战争中,赵匡胤异常勇猛让南唐恨之入骨,于是便玩弄离间计,企图借周世宗之手除去这个可怕的敌人。派人送信给赵匡胤,并奉上白银三千两。赵匡胤本人就是玩弄阴谋的宗师级人物,一眼识破南唐的用心,自然不会上当。他爽快地收下礼物,然后全部送交国库,南唐的离间计归于失败。赵匡胤知道功高遭忌,尽量克制自己,不但没有盛气凌人,反而待人处事更加谦恭。冲锋在前,领赏在后,凡是战功皆推与部下,不敢据为己有。父亲带病夜过滁州城,越匡胤以忠于王室将父亲拒于城外,周世宗后来知道后,心中甚是感动。战争结束后,周世宗当着满朝文武对赵匡胤说:“朕亲征南唐,历数诸将,功劳没有比卿再高的,就是卿的父亲,也未尝没有给朕立下功劳。朕当重赏卿家父子,以劝诫众将。”赵匡胤听罢,忙伏地叩道:“这次王师出征,所以获胜,全仗陛下英明,声威远震,以及众将士的拼命效命,臣实在不值一提,不敢贪功邀赏。”赵匡胤如此谦逊,周世宗很高兴,早先对赵匡胤的疑心终于完全冰释了。

就这样,赵匡胤用自己的智慧和奸诈赢得了周世宗的信任,躲过了周世宗的猜忌。以致后来在因“都点检做天子”的谣言而罢免张永德之后,又让赵匡胤当上了都点检。周世宗做梦都没有料到前一位都点检做天子是假,而后一位都点检做天子却成了真。这一方面说明周世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终被赵匡胤所蒙骗;另一方面也说明赵匡胤确实善于伪装,奸诈无比。

客观地说,赵匡胤对周世宗确实是心存畏惧,且敬佩有加的。如果周世宗不是突然病故,赵匡胤尽管有心,但他天胆也不敢付诸行动去谋夺皇位。周世宗英年早逝,给赵匡胤提供了难逢的契机。满朝文武,谁又能够阻挡赵匡胤称帝的步伐?其他的人不值一提,只有韩通。韩通本人是个赳赳武夫,胸无点墨,可他有个儿子韩徽却足智多谋。韩徽小时生病,落下终生残疾,成了驼背。被人称为“橐驼儿”。别看他长得丑陋,却很有远见,经常劝父亲早日下手,除掉赵匡胤,否则将悔之不及,但都被愚蠢的韩通所拒绝。其实,这时的赵匡胤羽翼已丰,势力庞大,要除掉他又谈何容易。这时对于赵匡胤而言,真是万事俱备,皇位已是近在咫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已经全部清除,只剩下采取什么措施去实现他的雄伟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