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室操戈

赵光义为什么向同胞老兄下毒手呢?应该从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说起。

如前文所述,在生活上、亲情上,太祖与弟弟赵光义之间不乏手足之情。但这无法掩盖其间的矛盾和分歧。正如宋太祖所言,至高无上的皇位,谁不想呢?正是对皇位的觊觎和贪恋,促使赵光义撕开亲情的面纱,将斧子无情地砍向自己的亲兄。

宋太祖在代周兵变中,亲弟弟赵匡义扮演了重要角色。当聚集在陈桥驿的将士传出想立“点检”为天子的话后,担任都押衙的李处耘首先将此信息传递给赵光义。赵光义当时担任内殿祇候供奉官都知,他立即跟李处耘一起找到赵匡胤幕府的掌书记赵普共同商议下一步对策。从各种迹象看,赵光义和赵普实际上是这次兵变的幕后策划者,他俩一直在宋太祖与将士之间密秘联络,伺机而发,直接导演将士拥立赵匡胤登上了皇位。清代学者曾明确指出,黄袍加身乃“太宗与赵普所经营筹度”。

正是由于赵光义(为避宋太祖讳,赵匡义改名赵光义)在宋太祖登基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所以他同赵普一样深得太祖器重。先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四个月后,太祖率兵,讨伐叛逆李筠,任命赵光义担任大内都点检,留镇京城。对此安排,刚刚目睹陈桥兵变的京城百姓惊奇地议论说:“点检做天子矣。更为一天子地耶,此又人口木简也。”但太祖对由其弟来担任这个要职没有任何怀疑。即位的那年年底,太祖亲征扬州,讨伐叛将李重进,再次命赵光义留守京师。这充分说明太祖对赵光义的信任程度。

杜太后于961年农历六月去世后,太祖遵从母亲遗命,准备将赵光义定为皇位继承人,并付诸施行。七月,以赵光义兼开封尹、同平章事。开封尹这个职务不同凡响,五代以来似乎形成一种惯例,即凡属皇族担任开封尹,就意味着将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此后,赵光义的地位青云直上。乾德二年(964)兼中书令,开宝四年(971)赐予赵光义门戟十四支。又过了两年,太祖封开封尹赵光义为晋王,朝会排班位居宰相之上。

如果说太祖即位之初,太祖、赵光义,包括杜太后、赵普等人在内都致力于宋王朝不短命、不改姓的话,那么,当赵宋王朝初步稳定之后,这些人的想法就会发生变化未必那么精诚一致了,个人的富贵及权力欲望逐渐膨胀起来。赵光义就是一个典型,他开始必须竭力维护家族利益,帮助哥哥掌稳政权。而一旦赵宋政权没有落入外姓人之手的可能之后,他就没有失去富贵的忧虑了,反而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地位、权力及前途。

赵光义在担任开封尹的十几年中,利用得天独厚的地位和条件,在府中广延豪杰,结交了一大批文武臣僚,培养了属于自己的派系势力。据文莹《玉壶清话》卷七记载,赵光义“为京尹,多肆意,不戢吏仆,纵法以结豪俊”。当时,赵光义在京师开封的势力炙手可热。武将党进曾接受太祖诏令,巡视京师,负责京城治安,严禁居民饲养鹰鹞等禽兽。街巷间满脸堆笑有畜养者,他看见后一定要夺过来放生,而且每次都要骂上一句:“买肉不拿回家供养你父母,反而用来饲养禽兽,岂有此理。”有一次,他看见一个人手提鹰鹞,招摇过市,党进像往常一样,伸手去夺。那个人大声说道:“此晋王鹰也。”原来,此人乃赵光义的亲吏。党进只得满脸堆笑,连赔不是,并奉承亲吏说:“你千万要好好饲养它,别让猫狗抓伤着它。”这则逸事被“小民传以为笑”,但它深刻反映出赵光义在开封府的地位与太祖实不相上下。赵光义的羽仪伞从,灿如图画,京师人惊叹说:“好一条软绣天街。”

赵光义利用京师开封最高行政长官的优越职位,蓄意拉拢文武大臣,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好感。请客送礼是拉拢的常用伎俩。史载,赵光义在开封府听说御史中丞刘温叟清廉正直,家境清贫,曾派府吏送给他一大笔钱,刘温叟不敢当面拒绝,只得先存放在御史府西舍一个柜子中,请府吏贴上封条标签。第二年端午节,赵光义又派人给刘温叟送角黍、纨扇。送礼者还是上次送钱的那个府吏,他到西舍一看,原来贴的标签竟然原封未动。

赵光义拉拢大臣的另一手段就是在一些大臣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从中为其斡旋解危,以达到收买人心的目的。太祖即位之初,有几次想处罚过去曾与自己作对的人,都赵光义劝说阻止了。获救的文武臣僚当然对赵光义感恩戴德。开宝五年(972)夏,国家仓储粮食短缺,太祖很生气,斥责权判三司楚昭辅,要治他的罪。楚昭辅惶恐害怕,不知所措。危难之际,他直接找到开封府,请求赵光义在太祖面前美言几句。赵光义看准了这是一个结交拉拢大臣的好机会,于是满口应承,他让幕僚陈从信想了个办法,然后禀告太祖。太祖依计而行,事情很快办妥,楚昭辅终于免受惩罚。就这样,赵光义遍置党羽,势力渐盛,威望渐隆,羽翼渐丰。

起初,太祖或出于亲情,或碍于情面,对赵光义势力的发展并没有放在心上,也没有引起应有的警惕,反而显得过于自信。史载,开宝初年,有一个殿前都虞侯(禁军将领)向太祖上奏,说到赵光义在晋王府肆意妄为,罗织党羽,不戢吏仆,纵法结交豪杰,希望太祖引起重视,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结果太祖不仅听不进意见,而且大发雷霆,他说:“我与弟弟晋王雍睦起国,和好相保,粗狂小人,意敢离间我们之间手足之情!”立即下令处死了上奏的将领。

倒是颇习吏事、老谋深算的赵普较早地发现了赵光义罗致心腹、广置党羽问题的严重性,他多次向宋太祖提及,应对赵光义有所警惕和警告。所以赵光义当了皇帝以后,曾说到如果赵普不被罢相,仍在中书主政的话,他就不可能当上皇帝。在赵普去世后,他又曾对大臣说他与赵普“有不足”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太祖自己通过一些事例也逐渐认识到赵光义势力的发展是统治集团内部离心的政治力量,不可等闲视之,应该有所防范。

太祖对赵光义发展自己的势力开始打击。宋太祖与赵光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渗透到各个方面,以各种形式出现。据《默记》卷下记载,赵光义任开封尹时,有个青州人到京城来打财产官司,带着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子。赵光义见她长得秀美出众,想买下,那青州人没有同意。赵光义手下有个叫安习的,自告奋勇愿办成此事。他用银子将青州女子偷偷地买进开封府。不久,太祖知道了此事,下令搜捕安习。开封府只得将安习藏于晋王府邸中,直到赵光义做了皇帝,他才被放出来。史载,晋王府邸幕僚曾上奏太祖,请求动用木场一棵大木材制造器用。太祖十分恼怒,在其奏表上批示说:“破大为小,何若斩汝之头也!”实际上,太祖并不见得是不忍“暴用”木材,而是想表明他并不事事顺着赵光义,并通过此事对赵光义在晋王府邸的所作所为敲警钟。

太祖对弟弟赵光义有所警觉,有所防范,但对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处理方式始终没有采取过激的措施,更没有像后来太宗对太祖及其弟侄那样采取凶残的手段来解决皇族内部矛盾。太祖虽然也有猜疑的心理,但这只局限于异姓将领和大臣的身上。如果太祖也像赵光义那样残忍的话,那么他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将赵光义杀掉,但他始终没有这样做。赵普作为心腹大臣,对太祖创业、守业起了重要作用,但他对赵光义过分发展势力极为不满。事实上,太祖对赵普的信任和重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赵光义的势力发展起到抑制作用,使赵普和赵光义在其政治局势中起到平衡作用。不过,后来局势的发展并没有太祖所期待的那样理想。太祖罢赵普的相权,虽说是嫌其专权大甚,但“弗获已”(不得已)的因素也占相当的比例。这个时候,太祖显然倾向于赵光义,所以他一边将赵普罢除,一边对赵光义进行安抚,封之为晋王。这再次表明太祖不想把兄弟之间的关系搞僵,不想激化皇族内部矛盾。

从《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的有关内容看,开宝三年(973)以后,尤其是开宝九年(976),即太祖被赵光义谋害的那一年,太祖的表现有些反常,他虽然仍对赵宋前途及当朝政务充满信心,但不如从前之处也非常明显。他加强了对自己的反省,喜欢回忆往事,改掉了一些嗜好,甚至关心起了自己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这年二月,吴越国王钱假来朝,太祖派从来没有在重大政治场合抛头露面的儿子德昭到睢阳迎接慰劳,并让另一个儿子德芳出席宫廷正式宴会。

这年三月,太祖到西京洛阳视察,并令赵光义随行。按以往的惯例,太祖每次外出,都是让赵光义留守京师的,此次安排大出人们的意料之外。太祖在西京洛阳逗留了一个月,“还其庐驻跸”,住自己童年住过的房舍。有一天,他用马鞭指着一条小巷说:“我记得孩提时代得到一个石马,曾和一些小伙伴玩过游戏,多次被小伙伴偷过。后来我将它埋在这里,不知道还在不在?”随从人员在他指的地方一挖,果然找到了这匹石马。太祖对自己的出生地洛阳怀有深深的眷恋,这里的一草一木、往事不堪回首,宋太祖努力将自己的思绪从遥远的童年时代跃回到现实中来。他曾经想把都城迁到洛阳,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赵光义这时也出来说话了,坚决不同意太祖迁都洛阳,甚至“叩头切谏”。最后,太祖还是听从了赵光义的意见。太祖为什么迁都呢?他无非是想通过迁都,摆脱掉赵光义有强大势力的开封府对自己的不良影响。太祖带着赵光义巡视洛阳自有他的良苦用心,是希望通过洛阳之行,勾起弟弟对往事的追怀,从而唤醒弟弟的良知,以达到携手共进的目的,而不要发生同室操戈的悲剧。在离开洛阳的时候,宋太祖来到父亲的陵墓(安陵)前告别,悲痛地哭道:“今生今世将再没有机会来此朝拜了!”忧郁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更衣,取箭,登上阙台,把孤矢向西北方向射去。他指着箭头落下的地方说:“这个地方就是我将来的安寝之地。”并将小时候玩的石马埋在此处以做标识。从太祖临终前的心理活动看,他一直没有疏远自己的骨肉兄弟,对赵光义的防范也一直控制在温和的范围之内。

太祖与赵光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概括来说就是为了争夺皇位。太祖即位伊始,赵宋政权尚不巩固和稳定,那时皇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异姓的高级将领,为了赵宋江山不改姓,赵光义十分乐意为巩固哥哥的皇位出谋划策,这对他自己保持荣华富贵也是必须的。史载,宋初加强集权、稳固统治的各种措施大多是太祖、赵普、赵光义在一起商议制定的。后来,当太祖皇位得到巩固,外姓势力无法构成对皇权的威胁的时候,赵光义的想法就开始转变了,开封尹、晋王毕竟不如皇帝威风,他想君临天下。而这时的宋太祖身体强健,事业正如日中天,这对只比太祖小十二岁的赵光义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若等到太祖正常死亡,自己再继位为帝,似乎遥遥无期。同时对急于为帝的赵光义来说无异于望梅止渴。他必须想方设法跨越开封尹、晋王与皇帝之间的这条鸿沟。尤其是赵光义觉察出赵普和太祖或是联手,或是单独行动,对他的势力发展予以制止和打击,就更加沉不住气了,他先发制人,早就酝酿在赵光义心中的阴谋终于在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晚得到付诸实施。所以,“烛光斧影”一幕看似偶然,实则不能算作突然事变,它不过是太祖与赵光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的产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