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水患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虽然在宋代广大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但是,卓有成效地兴修水利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生活,从而反过来又可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黄河的水患是危害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因素,所以宋太祖把治理黄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乾德元年(963),派神武统军陈承昭,征发京城附近地区丁夫数万人,修筑河堤。乾德四年

(966)夏秋之际,黄河多处决口,泛滥成灾。派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等督率士卒丁夫数万人,历时二个多月,塞治滑州决口,并修复被毁坏的灵河大堤,使黄河水回归故道。第二年春天,鉴于上一年黄河多处决堤的教训,太祖派遣使臣分别带领畿县及附近州郡的丁夫数万人整治河堤,并规定开封府、大名府以及黄河沿岸的十五个州的长官兼任本州府河堤使,负责修治黄河。此后,加固黄河提防形成制度,每年正月开始加固,春末而毕。

宋太祖对水患非常重视,也要求地方官对水患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发现水患,报告水患,清除水患,否则将受到严惩。开宝四年(971),澶州黄河决口,东流泛滥至郓、濮等州境内,淹没农民田无数。地方官却装聋作哑,不及时上报,更未积极组织抢修。宋太祖非常愤怒,派人调查。结果属实,通判姚恕处以弃市,知州杜审肇被罢职。

这件事发生后,宋太祖更加重视对水患的防范,他说:“朕每念河渠溃决,颇为民患,故署便职以总领焉,宜委官联佐治其事。”于是,特在沿黄河两岸十七州府设置河堤判官一名,以本州府通判担任。没有通判的地方,以本州府判官担任。开宝五年(972)夏,黄河又多处决口,太祖派颍州团练使曹翰征发士兵及丁夫五万人进行修治,不久,堵塞了所有决口。黄河频繁泛滥,令宋太祖深深为这忧虑。他广泛征求治河意见,曾经亲自召见《禹元经》作者田告,询问治水之道。隐居未仕的王德方呈上修治黄河水害的文字,宋太祖赐予他同学究出身。

除了经常巡视、加固河堤外,宋太祖还设想通过改善黄河两岸的环境来控制水势泛滥,要求各地方官带领民众在河岸种植树木。这算得上是一项治本的防治水患措施。

太祖时期虽未彻底根治黄河,但通过上述措施大大减轻了黄河的水患。

除了黄河之外,太祖也非常重视对其他河道的疏浚。特别是京城开封附近的河道,宋太祖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疏浚和连通,在不长的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以京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网络。

汴水(河)沿东南方向穿过京城,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是一条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南方的物资依赖此河运到开封,维持京城军民和官吏日常开支及生活的各种费用。史称“汴都(京城)仰给漕运,故河渠最为急务”。宋太祖针对汴河淤沙严重的特点,经常征调民夫或士卒进行疏浚,及时修复因洪水泛滥冲毁的河堤。开宝三年(970),汴水在宋州宁陵县决口,太祖派人征发宋州、毫州民夫填塞。

960年,太祖派人开挖疏浚蔡河,并在河口设置斗门以调节水量。

第二年,派陈承昭率领从京畿、陈州、许州征发来的数万丁夫,从新郑导引闵水与蔡河交汇,贯通京师,向南经过陈州、颍州,直达寿春,又过了几年,陈承昭又督率数千丁夫凿渠从长社导引溪水至京城,与闵河汇合。这条水渠开成后减少了所经之地水患,闵河的漕运功能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五丈河是从京城向东通向山东的一条河渠。961年,太祖命令给事中刘载到定陶督率曹州、单州丁夫三万人,疏浚五丈河,从京城北,历经曹州、济州、郓州等地,通达东方漕运。五丈河虽然开通了,但淤泥严重,不利于行舟。太祖命令陈承昭在京城之西,夹汴河造斗门,从荥阳凿渠一百多里,导引京、索二水通城壕汇入斗门,这段河流称为金水河。金水河的水流通过汴水口上的水槽东汇于五丈河,使京城东北的漕运线路更加四通八达。新水门建成时,宋太祖还兴致勃勃地亲临观看。五丈河于开宝六年(973)改名广济河,为北宋漕运四干线(四条金带)之一。

宋太祖对这些河流的疏浚和贯通,一方面便利京城漕运江南和山东的粮食和物资;另一方面还具有蓄水、泄水和通航的功能,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业生产。同时,也促进了京城开封的经济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