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南唐

宋朝灭了南汉之后,势力延伸到了珠江下游地区,长江下游江北地门,使南唐的都城金陵(今南京)处在宋的三面包围之中,处境危如累卵。

南唐是十国中吴将李界建立的政权,据有江淮,定都于金陵。到李璟统治时期,“属中原多故,卢文进、李金全、皇甫晖之徒,皆奔于景”。东灭蜀,西灭楚,辖有三十六州,势力空前强大,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周世宗的南征,江北之地尽失,双方只有一江之隔,后周始终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璟被迫去掉帝号,向后周奉表称臣,国势从此日益衰落。宋建立后,李璟自感不是宋的对手,继续对宋进贡称臣,还将都城从金陵迁往南

江問王國多春昌,直到后来死在那里,继青君砌不少辔位的便是著名的后主李煜。

李煜的词,人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其中《虞美人》一首更是千古绝唱,把一派哀婉凄绝的愁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昔日的一国之君,突然沦落为阶下之囚,自然会有一番亡国之叹,沧桑沉浮之怨。然而,既知今日,何必当初?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李煜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弱者、败者、悲者,人们在叹其命运之惨、哀其亡国之痛的同时,又不断地责其误国误己之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确实,李煜没有理由怨天尤人地,他的悲惨结局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称钟仁隐士,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莲峰居士。从他的名号,可以看见一派文人骚客儒雅清逸的习性,他是一个很出色的文人。然而历史的阴错阳差,却把他深深地卷进政治斗争的惊涛骇浪,抛入刀兵水火的旋涡之中,并最终把他吞灭,使他最后吟出亡国之音。

961年李璟去世,李煜是他的第六个儿子,文才出众,工书善画,尤长于诗词歌赋。他从小无心政治,却有志于“思迫巢许,远慕夷齐”。巢父、许由、伯夷、叔齐,个个都是上古远国事、避纷争,躲避政治与现实的所谓隐士。但由于太子李冀和几个兄长都已死去,即使他百般地不情愿,国主的桂冠还是落在他的头上。

既然历史选择了他,尽管他不情愿,也必须担负起这副重任。李煜登基之后面临的是一个破烂摊子,国库空虚,兵力衰弱,内无良臣辅佐,外有强国虎视眈眈,这确实需要超人的才智才能渡过难关。李煜天资聪颖,如果他把兴趣转移到治国上,必定会有所作为。令人遗憾的是,他从不关心国事,依旧是我行我素,奢侈享乐,宫中有销金红罗帐,镶饰白金、玳瑁,以珍奇宝物、奇花异草装饰殿庭,题名“锦洞天”。他宠爱的周后,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曾整理演奏盛唐时的霓裳羽衣曲,又作“邀醉舞”“恨来迟”等新曲。周后死去不久,李煜又看上她的妹妹,是谓小周后,宫外流传着她“衩袜步香阶,手提金镂鞋”。李煜曾为小周后在万花丛中筑亭,上覆红罗,在上寻欢作乐。宫中有一女育娘,体态轻盈,能歌善舞,用帛缠足,纤小弯曲形如新月,在六尺高的金莲花上翩翩起舞,素袜纤足宛如水仙凌波,所谓“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导致妇女争相效仿,以缠足为美,这就是后世妇女缠足,并称之“金莲”的由来。

李煜岂止是一书生,他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在国事上不如意时,便想在佛法中寻求解脱,小周后自幼喜欢佛教,她深深体会到李煜内心的压抑主导悲苦,因此全力支持李煜虔诚敬佛,于是李煜更加荒废了政务,与小周后一起,整日在佛法祥韵中寻求心理的平衡与安宁。李煜不惜重金在金陵城中以及皇宫内院,大造寺院佛塔,供养的僧尼数以万计。“南唐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谓是生动的描述。

早在李璟还在世时,就对宋的威胁惴惴不安。李煜继位后,荒殆政务,更是无心进取,只求苟且偷安,委曲求全。他自动削去南唐国号,称江南国主。下令贬损仪制,更改官职名称。他这样奴颜脾膝,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保住小朝廷。因此对宋称臣纳贡,贡献的珍宝财物不绝于途,希望以此讨得赵匡胤的欢心,表明自己甘为藩王、乐做附庸的心迹。

赵匡胤在消灭南平、武平、后蜀和南汉之前,对李煜倒也很不错,一直对他采取安抚政策,以求暂时稳定南唐。960年,也就是赵宋建立的当年,南唐杜著、薛良因犯罪逃到开封,献取南唐策,赵匡胤将社著斩首,把薛良流放。李璟死后,李煜上表宋廷,希望追尊帝号,赵匡胤慨然允诺。时值南唐发生饥荒,赵匡胤还拨粮给予救济。宋攻南汉前。李煜还写信劝说刘钬投降。虽然双方各怀异心,彼此心照不宣,但总的来说,双方的关系还算融洽和睦,没有什么不愉快。

宋朝逐渐平定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在即。赵匡胤的眼光又瞄上南唐的版图。他也逐渐撕下了和善的伪装,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李煜遣弟从善入朝时,被赵匡胤留在开封。李煜一再请求放他回国,赵匡胤都没有应允。与此同时,赵匡胤积极谋划,准备大举攻唐。

首先,实施离间计,除掉南唐名将林仁肇。林仁肇原是南都(今南昌)留守,能征惯战,在南唐享有很高的威望。宋攻南汉时,林仁肇向李煜建议:“宋在淮南的戍兵不多,不久前灭蜀,今又攻岭南,劳师的袭远,兵将疲惫。臣请率数万兵马,自寿春北渡,收复江北失地。宋必定派兵来援。臣据淮南抵御,他也无奈我何。为了避免连累朝廷,我起兵时,就对外宣扬我反叛。事情成功,则有利于社稷;如果失败,那么由我一人承担后果。”但被李煜拒绝。赵匡胤素闻林仁肇骁勇,对他颇为忌惮。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以除去林仁肇。赵匡胤收买了一个林仁肇的侍从,偷到一幅他的画像,悬挂在一间房子里,故意让南唐使者看到,并且说:“林仁肇将来降,先持此为信物。”又指着一座空房子说;“我将把此屋赐予林仁肇。”使者大吃一惊,急忙送信回国。“想不到林仁肇外表忠诚,内心却如此奸诈,着实可恶!"李煜心中愤怒,没有经过仔细调查,就命人杀掉林仁肇,李煜擅杀大将,中了赵匡胤的离间计,替敌人消除了心腹之患。

开宝六年(973)四月,为了侦察南唐虚实,了解南唐情况,赵匡胤以“重修天下图经,史馆独缺南唐诸州”为名,派卢多逊出使江南,索取各种有关地理材料。卢多逊不负重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李煜拱手把江南各地的山川形势,兵力部署,人口分布等重要情报,献给宋朝,为以后的用兵作战打下了良好基础。

长江自古号称天堑,南北相争历来以渡江为难。如何顺利渡过长江,是灭亡南唐的关键。正当赵匡胤为此绞尽脑汁的时候,一名叫樊若水的人出现了。樊若水,本来是南唐一个落第的士人,因不满南唐统治,便想投奔宋朝,谋个一官半职。当然,宋廷的官职也不是那么容易到手的,需要奉上一份厚重的见面礼。樊若水得知宋正准备渡江南下,于是划着小船在采石江面上,以钓鱼为名,牵引丝绳,往来于南北岸之间,丈量长江的宽窄,测量水的深浅。经过几十次的重复,终于得到了准确的数字。樊若水动身北上,来到开封,上书言江南可取,并请建浮桥渡江。赵匡胤喜出望外,当即派人到荆湖,大批制造战舰,以备建造浮桥之用。当时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江阔水深,自古没有浮桥渡江之先例发生。”但赵匡胤力排众议,按原来计划执行。赵匡胤慧眼识英雄得到了丰厚回报,浮桥的建成对后来保证宋军主力迅速渡江,直指金陵,起了重大作用。樊若水因此立功,开始时被赵匡胤任命为右赞善大夫。后来宋军南下时又作为向导,攻克池州后担任了知州,一番心血没有终白废,终于获得回报。

渡江作战,必须有水军。赵匡胤在后周时,亲自参加了淮南战役,深知要击败南唐,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因此在即位之初,就非常注意水军的训练。赵匡胤在吞并荆湖时,从当地的军队中挑选了一批精通造船技术和水战的人才,送到开封,安插在造船务里,教练水战。又招募几千名军人子弟,编成“水虎捷军”。他还嫌造船务太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在朱明门外,挖了一个大池,引入蔡河水,在那里特造楼船百余艘,专供水军练习水战。这个的水池,后来叫作“讲武池”。赵匡胤经常光临这里,观看士兵们的演习,有时还亲自下场指导战法。仅在开宝七年(974)一年的时间内,赵匡胤亲自检阅水军操练,前后就有五次以上。在赵匡胤的亲自监督下,一支强大的水军,终于也建立起来了。

大兵未动,粮草先行。出兵远征,尤为重要,赵匡胤对此也不会忘记。从972年冬至次年春,先后任命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兼淮南、湖南、岭南和荆南、剑南水陆转运使,又专门设置川蜀水陆转运计度使,提前进行大举用兵的物质运输准备工作。经过上述紧锣密鼓的准备,宋军已是万事俱备,只等一声令下就可以扬帆出征了。

宋军正在磨刀霍霍,形势已是咄咄逼人。对此南唐小朝廷也早有察觉。他们在表面上臣服恭顺的同时,暗中也在募兵备战,所谓“号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潜为战备”。李煜接受了手下大臣陈乔、张泊的建议,决定采取坚壁固守战略方针,通过旷日持久地消耗、疲惫宋军,以求得一线生机。为此,把兵力部署在长江中下游南岸各要点,重点则屯驻于湖口(今属江西)、金陵和润州(今江苏镇江)。此外,设法争取外援,还致书向吴越王钱傲求援:“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企图怂勇吴越合兵抗宋,但被钱假拒绝。

赵匡胤南下决策已定,但南唐对宋恭谨驯服,一时找不到兴兵讨伐的借口。而赵匡胤为了博得民众的支持,每次出兵又总是要“师出有名”,这就有点不好办了。不过,赵匡胤的办法总是有的。

开宝七年(974)九月,赵匡胤“欲伐江南而无名”,便下令李煜到开封觐见,同时,命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船)都部署,潘美为都监,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率兵十万分赴荆南江陵等地待命。南唐大臣陈乔、张泊立刻识破了赵匡胤的用心,认为一旦北上,势难回国,后果不堪设想。李煜接受了他们的建议,称病拒绝北上。赵匡胤再次派李穆为使节南下,对李煜进行**裸的战争恫吓和威胁。李煜还是不肯答应北上,同时又低声下气地哀求:“我侍奉朝廷小心谨慎,只是希望得以苟且偷生。如像这样逼迫,我也只有拼死反抗了。”李穆回答:“朝与不朝,由国主自己决定。不过朝廷兵多将广,财力雄厚,恐怕难以抵挡。望国主三思而行,以免后悔莫及。”李煜的态度依旧很强硬,这样便给赵匡胤造成了“倔强不朝”的口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对于强加在自己头上的这个罪名,南唐自然不服。李煜派徐铉为特使,来到开封,当面指责赵匡胤:“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又言:“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偿有过,为何要兴兵讨伐?"赵匡胤不紧不慢地答道:“你说我同李煜,犹如父子,那么你听说过父子可以别籍异财分家而居吗?”徐铉哑口无言,只得灰溜溜地回到江南。不久,徐铉再次衔命北上,见到赵匡胤,反复争辩:“李煜事奉朝廷,礼仪周全态度恭顺,只因有病未能前来朝谒,并非故意违抗诏令。”赵匡胤对徐铉的唠叨颇感厌烦,手按剑柄勃然大怒:“休得多言。江南是没有什么罪过。卧榻之畔,能容他人鼾睡吗?”真是一语中的。赵匡胤志在统一天下,绝不会允许南唐继续存在下去,事已至此,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宋军大举南下的步伐了。

赵匡胤将曹彬以下将领召至开封,部署进攻南唐事宜。曹彬率荆湖水军自荆南顺流而下,进攻目标是池州(今安徽贵池)以东长江南岸各要点;潘美率步骑军集结于和州(今安徽和县),准备自和州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间渡江,会合曹彬军东下直攻金陵;京师水军自汴水而下,取道扬州入长江,会合吴越军攻取润州,之后进攻金陵;以吴越王钱假为升州(金陵)东南而行营招抚制置使,统率吴越军五万从东面攻取常州(今属江苏),配合宋水军夺取润州,合攻金陵;以黄州(今湖北黄岗)刺史王明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进击武昌,牵制江西唐军,阻其东下增援。这一部署是以曹彬、潘美所率的水、步、骑兵为主力,主攻方向选择在和州和采石之间,强渡长江进围金陵;东路为助攻,西路为牵制。五路大军均由曹彬节制,一举击灭南唐。

兵分五路。鉴于平定后蜀时杀降卒激起反抗的教训,赵匡胤告诫曹彬:“平定江南的事,全委托给你了。切记要严明军纪,用恩信争取民众,不要滥杀无辜,不要抢掠民财;并尽力迫使南唐投降,不要逞匹夫之勇急于攻城,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即使是迫不得已而攻城,城陷后不能加害李煜及其家属。”并赐予曹彬一口尚方宝剑,当众宣布:“自副将以下,有不服从命令者,格杀无论!”潘美以下众将,无不相顾失色。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荆湖水军出发。而在京师的水师,则乘坐战舰,从开封东水门东下。赵匡胤登上汴水河堤,目送舰队解缆起航,陆续向前方进发。

曹彬率部拖着预做浮桥用的舰船,从荆南出发,沿长江北岸一侧顺流而下。长江南岸唐军各驻守部队,以为宋军不过是例行巡江,只是闭垒自守,不闻不问,未加阻止,更有愚蠢透顶的竟奉酒肉前来犒师。及至发觉情况不对,已经来不及抵抗,只得束手就擒,或者望风而逃。宋军没有受到任何抵抗,顺利通过南唐屯兵十万的要地湖口。十月二十四日,宋军突然渡过长江,袭占峡口寨(今安徽贵池西),水陆并进,向池州扑去。池州守将弃城逃走。宋军占领池州后,在石碑口(今安徽安庆西九十里)按照樊若水的计策,把巨舰大船连接起来,试搭浮桥,一举成功。然后挥师东下,连克铜陵、芜湖、当涂,进至采石。采石与和州隔江相对,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金陵西方的门户。南唐深知此地重要,南唐在这里驻兵二万多人,曹彬挥军进击,将唐军杀得卸甲丢盔,大败而逃,乘胜夺占采石。

十一月中旬,宋军将预制的浮桥从石碑口移至采石,三日后完成,潘美率领江北骑兵步兵由浮桥过江,如履平地。当宋军在采石架设浮桥时,南唐认为自古以来,无有先例,宋军此举不过儿戏,绝难成功。因此没有引起重视,反派郑彦华和杜真分率水步兵各万人到采石迎击宋军。由于兵力薄弱,水军先被曹彬击败,接着步兵也被击败。宋军主力在击败南唐水步兵后,迅速经过浮桥跨越长江。

宋军主力渡江后,立即向唐军发起猛烈进攻。自11月下旬起,连克金陵西南的新林寨、白鹭州和新林港口。开宝八年(975)一月八日,攻占金陵南的漂水(今属江苏),全歼唐军万余人。一月十七日,宋军开始进攻金陵。南唐水陆军十余万人,面对秦淮河(经金陵城西南),背靠金陵城列阵迎敌场。此时唐军立足未稳,为了抓住战机,潘美不等渡河船只备齐,就下令步骑涉水发动进攻,大败唐军。曹彬还令李汉琼率领部分舰船,载着芦苇,向唐军水寨冲去,靠近水寨的时候点燃芦苇,使唐军水寨变成一片火海,歼灭唐军数万人,直逼金陵城下。不久,又攻克金陵外关城,唐军多次出击,多次被击败,宋军在金陵城郊三面扎营,形成了对金陵的包围态势。

在主力部队进展顺利的同时,其他各路宋军也捷报频传。西路王明军先后击败南唐军,攻克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池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及袁州(今江西宜春)。东路吴越军和宋水军攻克了常州、江阴后,进逼润州。

宋军压境,兵临城下,这时的李煜又在忙什么呢?他将国政委托给陈乔、张泊等人,将军权交给皇甫继勋,自己则躲在后宫之中,与和尚道士们讲易诵经,把国家大事抛置在脑后。主持军政的皇甫继勋,本是纨绔子弟,少年骄贵,既无能,又贪生怕死。大敌当前,他不是想方设法御敌,而是只想快点投降。他不时在军中散布悲观论调:“宋军强劲,谁能敌之!”听说南唐兵败,就喜上眉头:“我早已知道难以取胜。”后来,竟让他的儿子到宋营商议投降事宜。君如此,臣如此,国不亡,怪哉。

李煜纵情声色,迷恋佛事,使南唐国政荒废,纲纪败坏,这些行为急坏了朝中正直之臣,他们冒死上谏,萧俨就是其中一位。萧俨冲破禁卫,到宫中面见李煜,李煜正在下棋,不理他。萧俨怒发冲冠,掀翻棋盘,李煜怒斥:“尔等如此大胆,欲做今日魏徵不成?”萧俨亦不示弱:“老朽不敢以魏徵自比,陛下也并非唐太宗转世。”李煜倒也宽容,再没作声。

金陵城北据大江,南连重岭,虎踞龙盘,形胜险要。宋军已将金陵包围,身在深宫只顾礼佛的李煜仍蒙在鼓中,一无所知。直到几个月后,也就是975年农历五月,李煜在宫中闷得发慌,要到城头上看看,呼吸一点儿新鲜空气。待到登上城头,看到宋军列营城外,旌旗遍野,方知宋军已逼近城下。李煜大为震惊,立即将皇甫继勋捉拿问罪,就地正法。然后遣使前往湖口,调大将朱令赟率所部十万军东下救援,并派刘澄前往润州加强东面的防御。

润州是当时南北交通要道,又是金陵东方的门户,其得失至关重大。但奉命加强润州防御的刘澄却是个胆小鬼,手下将领请求乘吴越营垒未因时出兵突击,他极力反对,始终不肯出兵。卢绛带领八千水军从金陵突围前来相助,刘澄觉得他是块绊脚石,不利于他伺机投降,于是想方设法地将他打发回金陵。到后来,干脆开门投降。吴越兵占领润州后,迅速西上,同主力会合,围困金陵。

这时,李煜唯一的希望是朱令赟增援,因此多次飞书敦促朱令赟率部东下。但朱令赟受到了王明部的牵制,迟迟难以脱身东援。直到十月,朱令赟才开始动身。他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大军,乘着可容千人的大战舰及大木筏顺江而下,企图焚断采石浮桥,救援金陵。时值冬初,长江处在枯水期,舰筏过大,只能依次前进,因此军队行动十分缓慢。这时王明所部驻在独树口(今安徽安庆附近),见南唐救兵将至,立即飞骑入奏,请求赶造战船三百艘,以拦截唐军。赵匡胤说:“远水难救近火。等到三百艘战船造成,朱令赟已解了金陵之围了。”于是,授予来使锦囊妙计,让王明依计而行。王明按照赵匡胤的指示,在洲浦间竖立许多长木,远远看去就像是帆樯桅杆一样,作为疑兵,以迷惑朱令赟。朱令赟见状,误认为是宋军拦截,犹豫不决,停止前进。曹彬得知南唐援军南下,急派部将刘遇增援王明。十月二十一日,朱令赟进至皖口(今安徽安庆西南),刘遇、王明率兵急攻,朱令赟一看来势凶猛,难以抵挡,下令放火焚烧宋军,不料风向突然逆转,火焰反扑自己的舰船,南唐军立即溃败、宋军乘势猛攻,朱令赟见败局已定,跳入火海中自焚而死。

此时,金陵已被围九个多月,形势更加危急。南唐老将已死伤殆尽,把持兵权的都是新进少年,以功名自负。每天踊跃陈说计谋方略的有十几人,但一旦出兵拒敌,则不堪一击。自幼擅长诗文,工于书画,沉溺于吟咏游宴的李煜,“几曾识干戈”?面对这等阵势,慌了手脚,乱了方寸。没奈何只得听从陈乔的建议,下令广泛招募民众为兵,如将平日赛舟竞渡的使船青少年尽数拉来充军,美其名曰凌波军。百姓除老弱病残外,凡能拿起兵器的组成军队,命名曰“排门军”。如此等等,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这样的乌合之众,本来就没有战斗力,一上战场,自然是一触即溃。

曹彬自围城之后,谨遵赵匡胤的指示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采取了“使自归顺,不须急击”的方针,不断向李煜施加压力,迫使李煜投降。“宋兵百道攻城,昼夜不休,城中斗米万钱,人病足弱,死者相枕”。金陵城中的情况越来越糟,同时,再三致书李煜,进行劝降。并明确宣告将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发起总攻,希望李煜早日投降,但遭到拒绝。李煜为表示至死不投降的决心,命人在宫中堆积柴草,声称“如金陵城破,那么将全家赴火而死”。

曹彬见李煜态度强硬劝降已不可能,便决定对金陵发动攻势。为切实贯彻赵匡胤不要妄杀无辜的指示,曹彬在二十五日这天,假装生病。将官们听说主帅得病,纷纷前来探望。曹彬乘机对他们说:“我这病是心疾,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要诸位遵照皇上的诣意,城破之日不妄杀一人,我的病可不治而愈。”众人一听便焚香立誓,绝不妄杀一人,曹彬这才放心立即起床,部署最后攻城事宜。

二十七日,宋军按时发动总攻,很快攻入城内。这时,李煜正在深宫内与小周后赋诗填词,小周后为他磨墨,一阕《临江仙》刚起首句“樱桃落尽春归去”,就被冲进宫内的宋军士兵所打断,再也没了下文。李煜这时已将早先兵败自焚的誓言忘得一干二净,打开宫门,向已到达宫门外的曹彬纳头便拜,奉表投降。曹彬环视了一番美轮美奂的皇宫,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归朝后俸禄有限,恐怕经不起你如此挥霍,你还是回到宫中,收拾好金银细软,准备北上吧。”众将劝阻道:“私自放他回宫,万一出了什么差错,那责任可不小。”曹彬胸有成竹,微微一笑:“诸位尽管放心,他既然出降,保住了性命,又怎会轻易舍生就死呢?”真被曹彬料中了。第二天,天色灰暗,细雨蒙蒙,李煜带着家眷以及大包小包的金银财宝,登上北上的战船。船至江心,回首遥望石头城,不觉悲上心头,潸然泪下,泪眼蒙胧中默默吟道:“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阙龙阁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宛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一路之上,李煜面对失去的山河,身受颠簸劳累之苦,整日以泪洗面,凄凄惨惨地来到开封,李煜白衣纱帽跪于明德楼下,举行投降仪式。赵匡胤也真缺德,封了他一个难听的名号“违命侯”。比起昔日那位“乐不思蜀”的后主刘禅来,这位李后主表现得倒是好一点儿,面对囚徒般的生活,除了缅怀过去的辉煌外就是愁苦哀怨,以泪洗面,打发着凄凉无聊的日子,直到被后来的太宗赵光义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