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初为封疆大吏 领徐州

在公孙瓒与袁绍相互攻伐初期,刘备一直以别部司马带兵同青州刺史田楷屯兵齐地,抗拒袁谭。时间不长,他声名鹊起,他的治军和为政能力就得到了时人,包括诸多州牧的刮目相看。因而,他很快便成了拥兵一方的军事集团的首领和封疆大吏。因此,从客观上说,自领兖州牧的曹操和徐州牧陶谦、冀州牧袁绍都为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93年,徐州牧陶谦的部下张阎杀了曹操全家,劫走财物,曹操兴兵复仇,发生了曹操讨伐陶谦的战争。

陶谦,字恭祖,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城)人,时为安东将军、徐州安徽宣城泾县牧。陶谦亲近小人,疏远忠道,听信谗言,刑政失和,良善被其害者不计其数,民多怨之。徐州本是谷米丰饶之地,在陶谦的统治下,变乱渐起。

曹操军队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指坟墓。曹操一路攻杀,很快逼近陶谦的大本营彭城(今江苏徐州),陶谦东逃到保郯(今山东郯城)。据记载,“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今江苏睢宁西南)、睢陵(今江苏睢宁)、夏丘(今安徽泗县),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兴平元年(194)夏,曹操第二次发兵讨伐陶谦,陶谦向青州刺史田楷和平原相刘备求救,田楷、刘备率兵往救。刘备当时可用之兵不过千把人,并且大部分是少数民族步兵和饥民组成的乌合之众。陶谦为了得到刘备手下“万人敌”的猛将关、张二人,拨给刘备四千兵马,供他调度,这说明,刘备已经有了近万人的部队。他自认该是谋取更大发展的时候了,于是脱离了公孙瓒和田楷,归附陶谦,率兵驻扎到陶谦的临时驻地郯城附近。但是,这支刚刚拼凑的队伍没有很强的战斗力,再加遇上善于用兵的曹操,所以不久便吃了败仗。幸曹操后院起火,陈留太守张邈和陈宫反曹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曹操被迫撤离徐州,返回鄄城。否则,陶谦、刘备还会受到更大的打击。这是刘备生平第一次同曹操的战争,遭遇到劲敌,亲自体验到曹操用兵之能和残酷,从而在心中留下了惧怕与曹操交战的阴影。

刘备归附陶谦以后,陶谦自料不能长久以属下视之,于是便做顺水人情,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屯驻小沛(今江苏沛县东)。当时十三州刺史部之刺史已是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所以从此以后他也就可以名列封疆大吏了。

第二年,陶谦忧愤成疾,弥留之际,虑及儿子平庸和州郡残破的局面,以及刘备已经屯兵近处、曹操贼心不死,袁术虎踞于南,于是对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不久,陶谦去世,麋竺遵照陶谦的遗愿,率领州人到小沛奉迎刘备接任徐州牧。刘备顾虑重重,不敢贸然承担。广陵太守陈登和北海相孔融极力促成其事。陈登最为出力,亲到小沛,对刘备说:“今汉室倾颓,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徐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刘备深知当时驻扎在近处的袁术领了扬州刺史之后,又在觊觎徐州,便对陈登说:“袁公路(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刘备担心袁术可能会趁自己立足未稳发动进攻陈登明确表示:“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陈登的意思很明白,没有商量的余地,刘备必须接受徐州牧的职务。北海相孔融也专程赶到小沛,规劝刘备说:“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指袁氏先世四世五公),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举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一席话正中刘备下怀,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天与不取,悔不可追”,自然更是打动了他的心,于是便在大家的劝勉、拥戴下,略略推辞之后“遂领徐州”。

刘备成为徐州牧之后,大权在握,可以向上荐置州郡大吏。为了报答孔融的知遇之恩,他捐弃旧谊,竟然置旧友、老上司公孙瓒和青州刺史田楷于不顾,上表另以孔融“领青州刺史”。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叛离公孙瓒而依附袁绍的明确表示。当时公孙瓒、袁术和袁绍针锋相对,任何对公孙瓒、袁术势力的削弱或不利影响,都是对袁绍的支持。因此,刘备此举深得时为讨伐董卓联军盟主、地盘最大、势力最强的冀州牧袁绍的欣赏和支持。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兴平元年(144)十二月,陈登等派人把奉迎刘备为徐州牧的事向袁绍做了报告,词谓:“天降灾诊,祸臻鄙州,州将殂殒,生民无主,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之忧,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方今寇难纵横,不遑释甲,谨遣下吏奔告于执事。”袁绍闻言大喜,当即表示支持,回答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这样,刘备便进一步获得了相对合法的承认。这一年,刘备3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