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原相

刘备的平原相属侯国的相,与郡太守同级,享秩二千万。他任平原相的时候,任命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统领步兵。此时刘备又结交了赵云,命赵云统领驿兵。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曾是公孙瓒的部下,《三国志·赵云传》及注引《云别传》说:“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赵云舍近求远,没有投袁绍,而投公孙瓒,是因为赵云渴望投明主。当时刘备已经到了公孙瓒那里,二人一见如故。

公孙瓒派刘备配合田楷攻打袁绍,曾经让赵云随从,“为先主(刘备)主骑”。不过,这段时间很短。因为赵云很快认识到公孙瓒不是一个贤能而最终有所作为的人物,想找机会离开,于是“云以兄丧,辞瓒暂归”。这时,刘备与赵云的感情已是很深厚了,知道赵云武功超群,骁勇善战,因此“知其不返,捉手而别”,从而充分表达了难舍难离和希望为己所用之意。赵云自然明白刘备的意思,因而非常明确地对刘备承诺:“终不背德也。”数年之后,赵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终成刘备名将。

刘备在平原任上政绩卓著。“是时人民饥谨,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他深得人心,声名远播。

平原县有个地方豪强名叫刘平,很是看不起这位平原相,竟然花钱雇刺客行刺刘备。刺客来到刘备那里,刘备不明真相,对他礼遇有加,刺客深受感动,不忍下手,据实相告。行刺事件使刘备受到启发,要使地方人士心服,必须行仁政,收买人心。时逢平原闹乱饥荒,刘备体恤民情,清除盗贼,恢复生产,礼贤下士。平原百姓交口称颂,刘备形成了自己的施政风格。

刘备曾发兵援救过北海相孔融,虽无大功,却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提高知名度的机会。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说:“北海相鲁国孔融为黄巾贼所围,使太史慈求救于先主。”孔融,字文举,是孔子二十世孙,少年时代即声名远播。善言辞,崇礼让,人称“幼有异才”。《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让梨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据称:“兄弟六人,融最幼,幼有自然之性。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理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十岁时,随父至京师,竟敢冒称“通家”(指世交

之家)子弟求见河南尹李膺,李膺很是惊奇,谓其“高明必为伟器”。长大以后,

先后做过侍御史、司空掾、虎贲中郎将,因为得罪董卓,被转为议郎,继而被派到黄巾军势力最盛的北海(山东寿光东南)做北海相。孔融才华横溢,可是打起仗来却败绩连连,被黄巾军围困在昌都(今山东临朐东北),情况危急,于是遣太史慈向刘备求援。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今山东威海)人,慈少好学,仕郡为奏曹史。据说,当时郡守与州刺史水火不容,太史慈受郡守之使截毁了州刺史给朝廷的奏章,“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州刺史下令抓捕,太史慈为了避祸,逃到辽东。孔融很欣赏他的大胆之举,派人问候太史慈的母亲,送去许多金钱。慈从辽东回来以后,其母对慈说:“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太史慈为报答孔融,单身步行,径至都昌。融向刘备求援,但城中人无法冲出重围。慈自告奋勇,愿意担此重任。孔融自然是求之不得,同意了。太史慈随即冲出重围,到达平原,对刘备说:“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唯君所以存之。”

刘备做梦也没有想到当代名人孔融竟然向他求救,异常惊喜,高兴地说:“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因而即刻发兵三千,随太史慈往救。黄巾军闻刘备来救,亦即自动解围散去。

刘备治民用兵功绩卓著,引起时人注意,"雄姿杰出,有霸王之略”,这是时人对他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