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准噶尔议和

乾隆皇帝即位之初,清朝中央政权和准噶尔地方政权仍然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雍正末年爆发的贵州地区的苗族叛乱也在继续蔓延。因而,乾隆皇帝在积极整顿内政的同时,还进行了与准噶尔部议和及平定苗疆叛乱的活动。

明末清初,西北厄鲁特蒙古地方政权崛起西北,几十年间,先后侵犯喀尔喀蒙古、西藏等地,并和清朝中央政权也发生对抗。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疆地区的安定,康熙皇帝数度用兵,先后给准噶尔贵族势力以沉重打击。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皇帝继承其父未完的事业,把消灭准噶尔贵族政权作为自己的一个工作重点。雍正七年(1729)之后,清朝政府对准噶尔大举用兵。连续几年的战争虽然沉重地打击了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势力,但是由于指挥失宜,调度乖方,清朝军队本身也伤亡惨重;兼之军费开支巨大,国库存银急剧下降。面对这一现状,清朝中央政府亟须休养生息,以图再举。于是,雍正十二年(1734)八月,雍正皇帝派遣傅鼐、阿克敦、罗密等大臣出使伊犁,商讨停战、议和、划界事宜。与此同时,准噶尔台吉噶尔丹策零也迫不及待地表示同意,并于次年三月派使臣吹扎木喀随傅鼐等进京,商讨划界事宜。这时,边界上的战争也在实际上停了下来。

然而,因雍正皇帝的去世延缓了两个政权间的议和进程。鉴于历史上有内忧导致外患的先例,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皇帝即严谕西、北两路统帅停止撤军,固守边界。同时,还连派得力大臣庆复、常德等赴北路军营,主持防御准噶尔军队内犯的领导工作。而准噶尔台吉噶尔丹策零虽然无力内犯,但也确想利用雍正皇帝去世的有利时机,争取达成一个对其有利的划界协定。因而,乾隆元年(1736)正月,准噶尔使臣吹扎木喀再次进京商讨划界问题时,除继续坚持双方当以哲尔格西喇胡鲁苏为界的原先立场外,还进一步提出了要求喀尔喀蒙古继续内徙,以多留双方空闲之地的无理主张。对此,乾隆皇帝断然拒绝,并中断了双方的边界谈判。噶尔丹策零为了实现自己的企图,或派兵越界,掳掠牧民,施加军事压力;或遣人至喀尔喀蒙古地方做镇魇巫术,“妄造浮言,煽惑人心,侦探消息”。同时,他还致书喀尔喀蒙古车臣汗,无理要求清军设防戍守的边界卡伦应内移。

噶尔丹策零的这些挑衅行为,引起乾隆皇帝的警惕,他一方面令边界驻军严密防备,使其无隙可乘;另一方面则令额驸策凌复书,对其无理要求予以严厉驳斥。面对这样的情况,噶尔丹策零无计可施。后来,迫于内部要求恢复双边贸易的压力,乾隆二年(1737)年底,策零又派使臣进京,双方边界谈判重新开始。

在这次谈判中,噶尔丹策零放弃了原先所坚持的非分的领土要求,提出了“嗣后喀尔喀与厄鲁特各照现在驻牧,无相掣肘,庶几彼此两安”的建议。因为这一建议和清朝中央政府的立场很是相近,对此,乾隆皇帝表示赞许,并立即委派阿克敦、旺扎尔、额默根等使臣与噶尔丹策零来使达什、博吉图一起前往伊犁,与噶尔丹策零议定具体划界方案。经由双方反复商议,最后议定,双方边界中段以布延图河为界,南段以博尔吉昂吉勒图、乌克克岭和噶克察为界,北段以逊多尔库奎、多尔多辉库奎至哈尔奇喇博木、喀喇巴尔楚克为界,准噶尔游牧不得越过阿尔泰山岭,喀尔喀蒙古不得越过扎卜堪。此外,准噶尔一方又提出,因为科布多位于双方边界上的空闲之地,而清军两个卡伦布延图、托尔和又皆在准噶尔边界之内,要求清军撤出上述两卡伦,并不得在科布多驻兵。对于准噶尔方面的这些要求,乾隆皇帝分别对待。对于撤去两卡伦的要求,乾隆皇帝以因其系康熙年间所设为由,坚持不撤;对于不在科布多驻兵一事,则表示同意,而且还允许准噶尔每年派员巡察。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答应了准噶尔入藏熬茶、进行贸易的要求。对于乾隆皇帝的宽宏大度,噶尔丹策零深为感激并采取了相应行动,于乾隆四年

(1739)十一月,准噶尔部遣还原来虏获的喀尔喀喇嘛罗布藏西瓦,与此同时,双方贸易谈判也开始进行。乾隆五年(1740)正月,双方正式签订贸易协定。不久,清朝西、北两路大军同时撤回内地。至此,中断了十几年的双边贸易重新恢复,内地的布匹、丝绸、茶叶、农具和粮食与准噶尔地区的牲畜、皮张、葡萄干、卤沙和药材互相交流。这对于推动边疆和内地经济、文化事业的共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