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即位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雍正皇帝的去世使得弘历告别了二十几年的皇子生活,开始了他六十多年的帝王生活。

雍正皇帝从生病到去世时间很短,据史载,八月二十日,雍正皇帝开始生病,但他并不在意,仍在圆明园照常理政。八月二十一日、八月二十二日,亦“听政如常”。八月二十二日夜,病情急剧恶化。这时,弘历、弘昼皆趋至榻前看护并急召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海望等人至圆明园。待他们到来时,雍正皇帝已“进药罔效”,遂于当夜子时去世。在清朝历史上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代勤君就如此匆忙地结束了他的有意义的一生。

雍正皇帝生病和去世之速虽然出人意料,然而,由于他在生前对继嗣之事早有安排,因而,他去世之后,最高权力的过渡进行得相当顺利。前文说过,早在雍正元年(1723)雍正皇帝即位之初,他即制定了秘密建储制度,并将弘历内定为继嗣。雍正八年(1730)九月,在他生病期间,为了托付后事,又将建储密旨密示亲信大臣张廷玉;雍正十年(1732)正月,又同时密示鄂尔泰、张廷玉二人,并告诉他们“汝二人外,再无一人知之”。

受雍正皇帝的重托,在雍正皇帝去世后,鄂尔泰、张廷玉和其他几位宗室重臣本着国不可一日无君的传统规范,立即担负起拥立嗣君的重任。首先是张廷玉提议取出雍正皇帝当年预置于圆明园的那份建储密旨,当着众大臣的面于灯下宣读,公开确定了弘历的嗣皇帝的地位。随即弘历根据雍正八年六月雍正皇帝对后事预作的安排,任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四人为辅政大臣,于是一个以嗣皇帝弘历为核心、以雍正皇帝生前所宠任的宗室重臣为主要成员的新的权力机构就这样十分迅速地产生了。其时,距雍正皇帝去世还不到一个时辰。

权力过渡完毕,弘历和在圆明园的全体宗室重臣连夜奉雍正皇帝遗体返回紫禁城。尔后,由弘历和辅政大臣共同商议决定,成立由履郡王允袍、和亲王弘昼、公纳穆图、内大臣海望、尚书徐本、都统傅鼐等人共同参加的治丧机构。在这一机构的主持下,当日,弘历、皇太后、皇后、妃嫔、亲王以下的所有宗室成员和全体官员齐集内廷,剪发成服,并将雍正皇帝的遗体入殓。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大丧期间随时可能发生的内部变乱和外敌入侵,并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几位辅政大臣事无具细地忙碌着。雍正皇帝的遗体和全体护送人员刚刚进入紫禁城,果亲王允礼便将紫禁城各门钥匙要到手中亲自掌管,并专委公丰盛额、庆复二人管理乾清门出入人等,以保证雍正皇帝遗体和弘历的安全。尔后,又派公讷亲、内大臣常明传旨,将雍正皇帝圈禁的政敌严加看守。与此同时,又飞谕西路军营署大将军查郎阿近期不得来京,仍驻肃州,严防准噶尔部乘机进犯。西南平定苗疆叛乱事务,则鉴于张照经理不善,致使叛乱有日益蔓延之势,下令将张照调来京师,以湖广总督张广泗总理苗疆事务。

辅政大臣刚刚开展工作三天之后,鄂尔泰、张廷玉便向弘历提出“辅政”之名不甚妥当。“辅政”一词曾用于康熙皇帝即位之初,其时康熙皇帝年仅八岁。现在袭用其名,不但显得对弘历不尊重,而且也极易使人想起当年专横跋扈的鳌拜,对几位辅政大臣本人也没有好处。他们提出要求,仍用雍正皇帝居丧期间受任的“总理事务”的名称。对于这一要求,弘历当即表示同意,立即将这一机构改称“总理事务处”,并颁布谕旨:“启奏一切事件,俱着送总理事务王大臣阅看,再交奏事官员转奏。若有密封陈奏事件,仍令本人自行交奏。”这一决定的作出,突出了嗣皇帝在统治集团核心中的作用,并对总理事务王大臣的权力有所限制,对于乾隆皇帝统治地位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总理事务大臣和治丧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雍正皇帝去世之后,国家机器照常运转,治丧工作也在非常顺利地进行。八月二十七日,向全国颁布了雍正皇帝的遗诏;九月初三,弘历即位于紫禁城内的太和殿,并颁登基诏书于全国,大赦天下,改明年年号为乾隆元年,颁布乾隆新历,铸制乾隆通宝。九月十一日,移雍正皇帝梓宫于雍和宫永佑殿。九月十九日,二十七日服满,弘历移居养心殿。至此,弘历在全国臣民中的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初步确立下来,清朝历史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