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决策是最重要的决策之一

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投资决策是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也是影响企业成本投入和利润获取的最重要因素。投资最终会表现为固定成本的一部分,常常是企业最重大的成本或最关键的成本。投资控制好了,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否则就会火烧连营。

下面的故事可以很形象地说明这一点:

有位牧羊人看见一群野羊,想据为己有,让儿子在山外看守自己的羊。他到山洞里看守野羊。结果,家羊冻死了,野羊早晨看到阳光也四处逃散,牧羊人什么也没得到。企业投资也是如此,到处撒网会浪费资源。

很多企业的领导人也像这位牧羊人一样,认为靠自己生产经营发展太慢,因而热衷于第二种发展思路。于是,他们不顾自身的实力和条件,拉一些企业组建成企业集团。这种做法,有时可以在短期内把企业的销售额、资产规模“做”大,但其扩张的幅度又超过了该公司财务及管理资源所能接受的程度,公司的经营管理日益艰难。

浙江宁波金帆集团原是毛绒玩具行业的龙头企业,但因资金链断裂,于2008年宣告破产。金帆集团倒闭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其盲目投资。在技术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盲目进入手机行业,后来又涉足“小灵通”生产领域。由于“小灵通”市场已经达到饱和,金帆手机业务陷入危境,导致数千万投资血本无归。

不少企业在制定投资决策时,都是只讲求流行风尚,只要业内流行什么就上什么,根本不作考虑,不注意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甚至一些企业领导也像一些政府官员一样为了搞“政绩工程”,开始造“投资花瓶”,成立了各种研究中心或决策咨询中心,搞“眼球经济”。其结果必然是用处不大,造成资源的浪费。

还有一种盲目投资的表现是感情用事。

一个国有企业的董事会,为了回报他的故乡,感情用事在他的故乡投资500万元办厂,而他的故乡却不具备经营条件,结果厂是办成功了,却年年亏损,成了这个企业的“沉重包袱”。

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迅速发展,市场及技术发展瞬息万变,因此,投资决策一定要谨慎从事,进行多方面的科学论证,以避免投资失败或者得不偿失。那么,在投资失误已经出现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避免更大的错误呢?一些著名企业的经验是:

1.调整

盲目投资甚至多元化投资必然会引起企业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等随之膨胀,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管理和经济运行效率,因此,战略收缩也是企业调整的重要选择之一。

20世纪70年代,美国将钢铁、汽车、石油化工等制造业称之为“夕阳工业”,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衰退,许多产品优势为日本占有。而后,美国强调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企业重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美国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夺回了制造业的霸主地位,并牢牢地树立了在信息技术革命中的主导地位。

因此,投资项目如果没有实现预期收益,那么马上就应进行调整;再没达到目标,就应果断撤出。

2.叫停

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投资不可能总是成功的。如果凭现有人力尽力后仍无法挽回投资,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叫停,否则一项久拖不决的失败投资,将吸引投入更多的成本,变成吞没企业利润的黑洞。即便利润再高的企业也会被这个黑洞吞噬。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因为上这些项目付出了决策者的心血,付出了工人们的汗水,甚至项目还和一些人的利益紧密相连。最重要的是决策者的面子也放不下。可是,在利益面前,面子是次要的。如果企业形势危急,仅凭面子能够渡过难关吗?

我国上海的复星集团在短短10年内,从一家中小型企业发展成为拥有80亿元资产的大集团,其间也有过项目舍弃的经历。他们总结的经验是:一旦项目出现失败的苗头,就立即“认输”。“如果不及时认输,以后连认输的机会都没有。”

就这样,他们通过及时调整使每次失败都对企业产生最小的影响,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3.砍掉

有些项目在投资论证时可行,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项目的盈利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成本大于盈利,当然应该砍掉。

2000年12月,英特尔公司(Intel)决定取消整个Timna芯片生产线。

当初在上这个项目的时候,公司认为今后电脑减少成本将通过高度集成(整合型)的设计来实现,因此上马Timna这种专为低端PC设计的整合型芯片肯定符合市场需求。可后来,PC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PC制造商通过其他系统成本降低方法已经达到了目标。如果再保留此项目,明显是没有市场,只能增大成本。英特尔公司看清了这点后,果断决定让项目下马,从而避免更大的支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飞利浦就是生产剃须刀的公司。其实,飞利浦除了生产剃须刀外,还生产灯泡、半导体、手机等电子消费品,甚至还有和电子产品风马牛不相及的塑料厕所坐便器等,可谓五花八门。结果,多元化的“双刃剑”带给飞利浦的不只是分散风险,而是资源的吃紧。一批增长缓慢的业务未能及时退出,分散了公司资源,而增长潜力大的业务又未能分配到足够的资源。

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及严重亏损,在2001—2006年,飞利浦公司30种非核心业务被出售,对于即使是曾被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业务,已经不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毫不手软。

不盈利的项目都砍掉了,留下的项目都是赚钱的,这样就保证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4.舍弃

许多企业家总是嫌自己赚钱的速度慢,因此左右开弓,手脚并用,明明是做餐饮的,看到开高尔夫赚大钱,也上一个;明明是生产食品的,看见汽车行业市场广阔,也入股建厂;明明是生产化工的,看见医药来钱快,也投入资金重点研发。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抓住遍地黄金。殊不知,同时追求很多目标,其思维是零乱、扩散的,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集中到关键的地方,而且能力限制,会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

虽然资本需要流动生利,但是这种多爪章鱼式的投资不能体现利润最大化或者价值最大化,反而“节外生枝”给企业带来累赘和负面效应。

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投入全部的资源,向一个方向冲刺,是创业家最高的策略。”“向一个方向冲刺”并不是说明你没有做大的实力,而是要在企业成本收缩、资源整合后集中发力。对于资源有限的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急切需要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减少其他项目的投入或放弃某些项目,以最大限度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如此,短期内能使企业赢得客观的利润,长期看可以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对于刚刚步入成长期的企业来说,集中于核心业务可以迅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这一点,中外企业的发展史都可以证明,世界企业500强的共同特点是主业特征明显,把无关联业务剥离出去,突出核心业务优势。通过集中资源,在主业上创新,构造了一个个跨国的“巨无霸”。

5.整合、弥补

有时候,企业投资的项目虽然整体上没有什么盈利,但是如果和其他行业或者其他公司嫁接,资源进行整合,也可以发挥良好的效果,分解入不敷出的投资项目成本。

纵观那些强大的跨国公司无一不是把自己占据优势的技术、品牌等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人力资本等进行整合,又通过不断地跨国并购重组,在全球范围放大自己的优势,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如戴克、波音、空客等制造商,耐克、麦当劳等品牌控制商,微软、英特尔等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提供者等。

这也是它们在市场份额缩小,企业面临困境时分解成本的办法。

就像现在中国房地产很热,不一定是每个人都能做,股市很热,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炒一样,企业投资也是同样,要清楚自己擅长什么,要扬长避短,千万不能盲目投资,也不能随大溜儿,如果投资的是与主业不相关或者自己不熟悉而又无法驾驭的行业,则不要四处开花。对于那些不盈利的项目要及时关停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