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生产作业标准化

在一个企业中,作业标准非常重要。如果工人作业不标准,影响不仅仅是成本方面,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业务甚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可是,许多管理者却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生产型企业,请看非标准化作业会造成怎样的浪费:

1.两手空闲的浪费

由于某些机器运行的原因,工作人员仅仅在开始和结束时进行操作,当中的时间一直处于空闲状态,如将作业表放在复印机上复印,每张复印20页,放完稿以后,作业者就等待机器复印,等机器复印完后将原稿取下。在机器工作时他处于双手空闲的状态。

2.单手空闲的浪费

有的机器只需工作人员一只手即可操作,另一只手就处于空闲状态,这也是一种浪费。

3.作业动作停止的浪费

观察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身体是否在做每个动作时都要停顿一下。如有,就是属于作业动作停止的浪费,因为停止、静止状态等于是在浪费时间,应设法让动作迅速、连贯地进行。

4.作业动作太大的浪费

动作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幅度太大,距离过长,超出了最佳角度或高度,造成了浪费。动作幅度过大必然耗用的时间过长,多个这样的动作加起来就是很大的浪费。

比如,零件、作业位置太高,作业者要踮起脚才够得着。零件、作业位置太低,作业者要弯下腰去才够得着。或者作业点与操作人员之间角度超出适合范围,需要配合转身动作完成。

5.动作交替的浪费

由于操作习惯上的原因,有的工作人员不自觉的会用左手拿过来递给右手然后才安装,这些习惯性的转换动作其实是一种浪费,有人称为“前置”。

另外,动作之间没有配合好,动作之间有停顿和迟疑,缺乏连续性和节奏性也会造成浪费。

6.步行的浪费

从这一动作结束到下一动作开始需要步行去连接,一般指两个作业点之间距离较远。

7.不了解作业技巧的浪费

作业修正调整后不习惯或不熟练,出现有时候跟不上的浪费。

8.重复动作的浪费

同样的动作,两次以上重复操作;或一次可以完成的动作,分解成了两次,没有进行合并或简化。

在工厂中,工人只有以规定的成本和规定的工时生产出品质均匀、符合规格的产品,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如果作业方法有所改变因此出现等待浪费的话,这些动作上的浪费看起来影响不大,但积少成多也是很大的浪费,而且往往导致作业时间的增加、劳动强度的增大,产品的质量和推向市场的时间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对作业流程、作业方法、作业条件加以规定并贯彻执行,使之标准化。

如果说作业不标准的情况在粗放管理的时代并没有引起重视的话,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年代,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抢滩登陆,吹来一股精细化管理之风,标准化作业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标准化作业是对在作业系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现行作业方法的每一操作程序和每一动作进行分解,以科学技术、规章制度和实践经验为依据,以安全、质量效益为目标,对作业过程进行改善,从而形成一种优化作业程序,逐步达到安全、准确、高效、省力的作业效果。

标准化作业也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找到这种科学的企业生产的操作方法,将会大大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

标准化作业之父可以首推美国的费雷德里克·泰勒,他是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他最可取之处就是不断在工作中进行实地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在操作方法和动作上所花费的时间,在时效比上做文章,逐渐形成科学管理体系。

1885年,泰勒对一个名叫施密特的熟练铲装工进行试验。他对施密特的每个操作细节都做了具体规定,如锹铲的大小、铲斗重量、堆码、铲装重量、走动距离、手臂摆幅及其他操作内容等。最后发现施密特在每一铲为21磅(约9.9公斤)时装卸效率最高。泰勒把施密特的作业以此作为标准后,其劳动生产率由每天2.5吨增至48吨。

泰勒对操作动作的分析虽有些不近人情,但对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却十分有效,可以减少各种动作浪费,降低企业成本,从而增加企业利润。

要实现生产中的标准化作业,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因为在生产过程中,有些工人作业不标准是因为生产线上产品种类的切换、工序间不平衡、机器设备的故障,缺料、生产计划安排不均衡需要等待或者调整等原因引起的。因此,作业标准通常跟作业流程配套。这就要求企业将管理流程化、制度化,同时也需要系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使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告知他们操作规程。比如,在设备作业的流程中,附加设备的操作和保养作业标准,员工在上岗后就知道如何操作机器,如何保养机器,出了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在哪里找设备,找哪些部门协助等。

另外,标准化还需要按照“设计标准化、零件共用化、功能模组化”的思想进行必要的检查,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要加强标准化作业的管理,需要把企业内的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特别是一些核心部门的操作标准。比如,食品配方等。从而可以防止因为某些人员的流动或者变动,企业的整个技术、经验随之流失的现象发生。

在优秀的企业,任何工作都是按标准进行的。但是,任何标准化都没有一劳永逸或者十全十美的,因此,标准也需要根据工作的需要补充修订。那样才能保证标准的正确和有效,让生产在低成本、低风险的环境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