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要做百年万年长青之树,离不开质量的保证。张瑞敏挥动铁锤砸冰箱,就是为了打造出一个让消费者信得过的质量。对于企业来说,没有质量的产品无疑于是生产中最大的浪费。

在美国,经过统计发现许多公司用在质量低劣品的测试、检验、变更设计、整修、售后保证、售后服务、退货处理以及其他与质量有关的费用占总营业额的15%~20%。由此看来,这些质量低劣的产品占成本的费用不可忽视。

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任何次品、不合格的产品都会造成材料、机器、人工、库存、搬运等资源的浪费。随着产品的报废,在市场营销方面还会引发一连串的恶性循环,增大成本。比如,出货延误取消订单,降价处理,企业信誉下降,市场份额随之萎缩等。

如果是一些需要返修的产品,在返修的过程中又会相应增加许多成本。比如,供应部门需要额外采购更多的材料,随之带来库存的浪费;配备返修人员造成人工浪费;返修过程中还要浪费水电气和辅料等成本;因产品质量缺陷引起的产品的退换、试验、测试等费用,以及防止产生不合格品而发生的费用,如为提高产品质量支付的培训费、宣传费及质量管理费等。如果在售后服务中因为产品质量问题给用户带来了损失,那么,售后服务维修费以及给用户的损失赔偿费等,也会徒然增加许多成本。

因此,要生产优质产品,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质量价值观,只有把质量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才能真正树立自己的品牌。

1.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在企业内,必须普遍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思想,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从行动中体现。要打造质量型企业需要全体员工树立起为企业负责、为用户负责的质量意识,全体员工都来关心产品质量,严格把住产品质量关。

2.组成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的是全企业的质量管理。既然不良品的产生原因是多元的,就需要从各部门、各环节严把质量关。

首先从组织管理角度来看,要求企业各个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上层质量管理侧重于质量决策,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政策和计划,并统一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层质量管理则要实施上层的质量决策,找出本部门的关键或必须解决的事项,确定本部门的质量管理目标和对策,对基层工作进行具体的业务管理;基层质量管理则要求每个职工都要严格地按标准及有关规章制度进行生产和工作。

这样自上而下从决策层到执行者就形成一个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做到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从而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和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

3.做好事前控制

美国通用公司做过一项研究表明,若在生产前发现质量问题并加以解决,所花费用只有0.003美元;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并纠正质量问题则需30美元;到产品售出后才发现并加以改正就需花费300美元。因此,在产品生产前就必须严格把好质量关。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必须根据相关技术标准,对人员、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以及工艺过程的质量进行检验,严格把关。保证做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零部件不转序,不合格的半成品不使用,不合格的产成品不出厂,不熟练的工人不上岗,不符合要求的设备不运转等。

4.目视管理

在很多工厂内,质检员和生产车间的工人都不在同一车间工作,时过境迁后质检员往往无法掌握问题的起因所致,因此,加工人员势必得再花一次时间进行不良品原因的判定,而目视管理就可以减轻这种无谓成本的支出。

目视管理要求不但质检员,而且每一道工序上的员工都必须随时留意生产线上的过程,一旦有次品出现时马上找出是由哪几台机器、哪一批材料及哪位作业人员所生产的,这样做可以让员工自觉地认识缺陷、分析缺陷、预防缺陷产生。

5.设置“质量状况看板”激励员工

将产品分为优等品、正品、次品、废品4大类,以这些指标为横坐标,以产品数量为纵坐标,将各班组或各车间的质量状况以图表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员工不但知道自己部门的产品质量情况,也知道别的部门质量情况,激励员工的竞争意识,找出差距,迎头赶上,这样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6.争取一次就成功

“Doitrightthefirsttime!”(一次就成功),这句话在美国企业广为流传。这是企业管理者对产品质量严格的要求。

如果企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那些浪费在补救工作上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就可以避免。一次就成功是达到产品完美无缺这一目标的最理想做法。

为加强质量成本控制,必须做好不合格品的统计分析工作,做好不合格品的处理工作,建立不合格品的档案等。特别要注重设置产品缺陷改进记录本,将解决质量问题的措施记录下来。让大家明白还有哪些原因会产生相同或类似缺陷,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同时也可以让员工学到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从而控制返修费用、降低损失。

加强质量管理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前提条件。每位产品设计者、生产者及生产经营管理者,都应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到质量成本管理中去,打造产品的“零缺陷”,这样也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