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字说话才能做到管理精细

某林区突发森林大火,主管部门急调大批森警和灭火人员赶赴火场,可当大部队按照林区地图上标示的着火地点赶到现场才发现,真正的火场并不在这里。由于一张不准确的地图,稍纵即逝的扑火时机被延误。

曾经,林区地图落后在林业部门曾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森林是动态的,一个林区的林相总在不停地变化,靠人工绘制一张中等林场林相图需要很多人,一年半载肯定忙不完。如此巨大的工作量,等到忙完,树木的数量又有变化了。因此,没有精准的数字给扑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要改变这种粗放型的管理就需要让精准的数字说话。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之一是科学量化,将管理数量化并提高管理的精确性,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来确定具体如何操作。

这样的企业管理目标对中国的企业家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因为在中国人的思维中,一向都是用了太多的语文管理而不善于做数学管理。况且,中国古代就有重文轻理、重义轻利的传统,精准的数字会被人们看成是寸利必得、锱铢必较,未免太抠门了。

于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模糊思维方式大盛其道。在媒体宣传、领导开会或者年终总结时,领导们都在描述着“形势好于往年,产量有明显增长、很受消费者喜爱”之类的模糊词语。如果你问一位仓库管理者“你们现在库存有多少?”回答肯定是“大概应该是××”或者你问一位市场部经理“这次交易成交了多少客户?”回答又肯定是“可能是××”。这些大概、可能就是他们最好的回答。

可想而知,在这种模糊思维方式下,管理者对成本情况、材料来源和增长趋势等方面的因素怎能有详细充分的了解?怎能有足够的依据来支撑自己的判断?如果企业家活在模糊管理中,跟着感觉走,不可能明白企业有多大开支和收入,成本控制是否合理?赢取了多少利润,更谈不上大幅度增长。

“你的每一天都是数字,你的管理才有力度。”让数字说话才能做到管理精细。

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者多用理性思维,重点关注数字、数据、工具。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管理者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任用和培养符合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员工。

在一家公司,有三个人去应聘采购主管。其中,一名是学管理的,一名是学营销的,第三名则是一名曾有过菜市场小贩经历的高中生。

在整个应聘过程中,三个人经过一番测试后,公司总经理亲自面试。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厂采购4999个信封,你需要从公司带去多少钱?

这简直是小菜一碟!没想到总经理出的考题竟然如此简单。

第一名应聘者很快就给出答案:430元。第二名应聘者也不甘落后,答案是415元。两个人像电视节目中的选手那样等待着摘取冠亚军的桂冠。

总经理走到第一名应聘者面前平静地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呢?”“就按采购5000个信封计算吧,可能要400元,其他杂费就算30元吧!”第一名应聘者回答时颇有不拘小节的大将风度。总经理未置可否。他走到第二名应聘者面前问:“那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第二名应聘者解释道:“我感觉,5000个信封大概需要400元,杂费可能15元就可以了吧。采购和营销都应该本着为企业节约的目的。”

总经理听后含笑地看着他,同样没表态。第一位应聘者闻言感觉这位学营销的老兄真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拍马屁之嫌。

总经理又走到第三位应聘者面前,前两位应聘者都不屑一顾。堂堂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岂能和小贩同日而语?但是,总经理却认真地问第三位应聘者:“你能解释一下你的答案吗?”前两位应聘者不明所以,探头观望,原来,这位小贩的答案是419.42元。居然精确到分,不觉有些惊异。

只听第三位应聘者解释道:“信封每个8分钱,4999个是399.92元。从公司到某工厂,乘汽车来回票价10元,午餐费6元。从工厂到汽车站有一里半路,请一辆三轮车搬信封,需用3.5元。因此,最后总费用为419.42元。”这次,总经理听完终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不但企业招聘员工看重他们精准的数字思维模式,管理中的任何环节都需要精准的数字来支撑。只有以数字为依据,才能实现精准成本管理。

第四代成本控制技术的创始人林俊先生说:“精准成本管理就是把企业成本按照产品、质量、效率、资金占用、客户、风险、人力资源、安全、环境九个方面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成本性质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运筹和控制。要实现精准管理当然需要精准的数字作为依据,精准的数字才最有说服力。”因此,要改变粗放管理的弊端,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准确性,降低管理成本,让精准的数字杜绝弄虚作假的现象。数字最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