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别人最恰当的称呼

与人沟通,称呼必不可少。怎么称呼别人,不仅是一个基本的礼貌问题,也是一个交际中的礼仪问题,同时也反映出说话人与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

从人的心理角度来说,人都有自尊心,许多人还有爱面子的情结,很在意别人怎么称呼他。如果你称呼得恰当,对方就会很受用,就会产生深交的愿望;如果你称呼不当,对方就不会舒服,在与你的交往中就可能敷衍应付。

所以,在交往中,称呼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对方。如何恰当称呼对方你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称呼大致分为三类,包括亲属之间的称呼、熟人之间的称呼、对陌生人的称呼。

1.亲属之间的称呼

亲属之间,应该按我们传统伦理上的习惯为准。面对长辈应以亲属称谓相称,如奶奶、妈妈、姑姑等。一定不要直呼长辈的姓名,包括身份、职业,这都是不礼貌的。面对平辈,可相互用亲属称谓或加排行序列称谓相称,如哥哥、妹妹、三哥、三妹等。夫妻之间可以姓名相称,俩人在一起时,可用呢称,但不宜在公共场合用。年长的平辈可直接称呼年少者的名字,若年少者已成年,则用亲属称谓较为礼貌。对晚辈,可称呼其亲属称谓,也可直呼其名,这样显得亲切。

2.熟人之间的称呼

对关系较密切的熟人,可以采用亲属称谓相呼。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确定相应的称呼,还可以“姓加亲属称谓”、“名加亲属称谓”、“姓名加亲属称谓”称呼,如“王奶奶”、“刘青姐”等。

在一些正式场合,可以称呼熟人的职务、职业,也可以“姓加职务或职业称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相称。如“赵厂长”、“保林校长”等。

年纪较大、职务较高的人对下面的年轻人可以直接称呼姓名,显得更亲切。反过来就不宜这样称呼,如果对年纪较大、职务较高的人直呼姓名,则显得不礼貌,让被称呼者感到尴尬。

不称姓而直呼其名,是最亲切、最随便的一种称呼。但这只限于长者对年轻人、上级对下级或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没有这种特殊关系而直呼人家的名字就不礼貌,甚至还会令人反感。

朋友、同学、同事之间,因为相处时间长了,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彭”、“小陈”等。在人的亲属、职称、身份等称谓前加上“老”、“大”等词,是更为尊敬的称谓,如老厂长、大姐等。对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可以在姓后加“老”字,如“李老”、“张老”等,这种称呼是很恭敬的。

3.对陌生人的称呼

对陌生人的称谓,可以采用一般的通称,也可以按照亲属之间的称呼。

用通称的时候,可根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称“同志”、“朋友”、“师傅”、“先生”、“小姐”对。对男人一般可以称“先生”,未婚女子称“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若已婚女子年龄不是太大,叫“小姐”也可以,而称未婚女子为“夫人”就不合适了。所以,宁肯把“太太”、“夫人”称作“小姐”,也决不要冒失地称对方为“夫人”、“太太”。一般来说,成年的女子都可称为“女士”。

如果你想让彼此的关系显得亲近一些,可以采用亲属称谓相呼。可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等情况,以父辈、祖辈、平辈的亲属称谓相称,如“大伯”、“阿姨”、“大娘”、“大嫂”、“大姐”等。称呼对方“大嫂”还是“大姐”时,必须谨慎从事,因为对方婚否不好确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称“大姐”比较稳妥。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对别人的称呼,但是具体在实际中,又要考虑很多因素。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称呼别人的时候,要考虑到下面几种情况:

第一,要注意民族、地域的差异。

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对人的称呼都有各自一些独特的习惯。在日本,对妇女也可称“先生”,比如“由美子先生”。汉语中的称呼相对于其他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要复杂得多,不仅要看人的性别、辈分、年龄,还要区分敬称和谦称。而有的民族语言就没这么讲究,如英语中的“aunt”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姨母、姑母、伯母、叔母”等。各个民族有不同的称呼习惯,在实际运用中,要遵从各民族的习惯,这也体现了对别人的尊重和礼仪,否则就会让别人产生不快,甚至闹出笑话。

在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注意地域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各种方言,所以还要注意方言间称呼的异同。比如在大陆用得最广泛的“同志”称谓,在港澳台几乎从来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与他们打交道,不宜用“同志”这一称呼。

第二,要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口语相对于书面语言而言,显得通俗、随便,更为亲切,而书面语则显得正式和庄重。现代汉语中,同一个对象,可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称呼,如在口语中称呼爸爸,而用书面语则为父亲。在口语中,如果面对称呼对象时,运用书面语中的称呼语就显得生硬、不自然、不亲切。但是,在口语中,书面语中的称呼语可以作为他称用语出现,如“我的祖父”、“你的母亲”等,要视具体语境来定。

第三,要注意语言环境和称呼对象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比较熟悉的人,我们对其称呼就可以随便一点儿,甚至可叫别人绰号,夫妻、恋人之间私下里还可用昵称,这样显得比较亲切,还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但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会场上这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叫别人的小名、绰号,就会显得不严肃、太放肆,应当以“某同志”或“某同学”相称。对不太熟悉的人,对长辈、领导和老师,也都不宜用“小名”和“绰号”,否则,就会显得不尊敬。所以,运用称呼语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环境和称呼对象,灵活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不同的称呼对象,应运用适当的符合人身份、地位及体现与自己恰当关系的称呼语。

妙语点睛

俗话说,嘴甜的人不吃亏。恰当的称呼可以为你赢得好形象,为建立人际关系开好头,加深与别人的感情。切记不要直呼有伤别人自尊的绰号,这是一般人都忌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