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李戴

我们在观赏马戏团的演出时,经常会觉得那些穿人类服装的猩猩、猴子之类非常滑稽可笑,因为兽类本来不具有文明的特征,把人类文明的东西强加于动物身上,自然给人以不协调感,所以容易为之发笑。这就是张冠李戴造成的喜剧效应。说话也是这个道理,故意地用甲来代替乙,并使之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不协调性,且意味深长,便是幽默了。

例如:一个记者请某领导谈谈他保持身体健康的经验。领导笑着回答:“经验只有一条,那就是保持进出口平衡。”一句话,让在座的人都笑了。“进出口平衡”本是外贸行业里的一个比较大的术语,却被这位领导借代到饮食养生问题上来,其言外之意是不言而喻的,既说明了新陈代谢对身体的重要意义,又在不协调的借代中造成一种大与小的反差,听之趣味无穷。这位领导选择的“帽子”无疑是十分恰当的,因其恰当,才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在联想中咀嚼出幽默的味道。

选择恰当的“冠”,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从现成的行业术语、专业术语、政治术语中去选择,像前边提到的“进出口平衡”等便属此类,相对来讲,这样的选择比较容易。二是在交际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词语来完成换名,这种选择和应用相对要难一些,但只要替代得好,更有现场效果和机智的幽默感。

张冠李戴幽默术的运用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对方有意挑衅,试图让你感到难堪。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冠”直接给他“戴”回去,让他“自吞苦果”。由于预期与现实的差异性和戏剧性,幽默也随之而生。

英国作家萧伯纳富有民主精神,同情穷苦人民,在自己的作品中不遗余力地抨击那些为富不仁的大亨、政客和贵族。因此英国的所谓上层人士对他是又恨又怕。一次,他到伦敦市郊的一条林荫小路上散步,迎面碰上了一位大腹便便的富贾。富贾傲慢地说:“我从来不给驴子让路。”萧伯纳微笑着说:“我则恰恰相反!”

这里,富贾以“驴子”暗指萧伯纳,萧伯纳却故作不知,巧妙地借同一主题回避的一句话——“给驴子让路”,将“驴子”的“桂冠”又原封不动地奉还给富贾,令他哭笑不得。我们在佩服萧伯纳的机智之余,肯定会报以会心的微笑。

第二种情况是双方无意间发生冲突,或自己不小心触犯别人而遭到责怪。这时候进行的回击不能像第一种情况下那样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而要尽量地缩小影响,转移矛盾。使用张冠李戴时也尽量避免直接“戴”回对方,而是“戴”到一个与双方都没有关系的第三者身上。因为“戴”得巧妙,幽默味也就自然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