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位县太爷邀请了一位驸马和员外一起饮酒作诗。酒过三巡下起了鹅毛大雪,屋外白茫茫一片。县太爷看到此情此景诗兴大发,提议以“瑞雪”为题,三人吟诗作对。

驸马举双手赞同,随口说了第一句:“白雪纷纷落地。”

县太爷一听,觉得十分简单,也对了一句:“此乃皇家瑞气。”

员外本身就不是什么文化人,但也装模作样吟道:“再来一年何妨?”

话音刚落,窗外传来一个愤怒的声音:“放你娘的狗屁!”

原来,窗外有一个乞丐,正冻得瑟瑟发抖呢。

这个简短而搞笑的故事正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人的处境不同,心理反应也就有所不同。如果一个人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不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了。

在生活中,孩子与他人相处,由于年龄、位置、处境、角度的不同,常常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感受。作为家长,要想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应该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体谅别人。这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别人,赢得友谊,而且,还能让孩子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可以说,换位思考是孩子化解矛盾、赢得友谊与尊重的“圣经”。

那么,家长应如何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呢?专家建议:

1.家长应为孩子营造换位思考的环境

家庭中,家长会不会换位思考,深深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懂得换位思考,为孩子营造一个换位思考的家庭环境,孩子就能从中受到启发与感染。

一天,小凤的妈妈下班回来后非常生气地说:“这个小刘真是岂有此理!今天公司查账,发现了一个问题,原来她把前面的一个数据弄错了。害得我也跟着错了,结果我们两个一起受到了单位的通报处罚,罚了我1个月的奖金呢。”

小凤虽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从妈妈的表情上,她知道妈妈受了委屈,不禁也暗暗埋怨起妈妈口中的小刘,还小声嘟囔道:“我再也不到刘阿姨家玩了。”

小凤的爸爸看到这种情况,坐在妈妈的身边安慰道:“你先消消气,小刘罚了多少?”

“两个月的奖金。”

“看来小刘比你惨多了。小刘比你工作时间短吧?”

“是啊,她来单位才半年,我干了都3年多了。”

“那你是她的老师,是领导喽。”

“对,我一直带着她干。”妈妈脸上此时露出了一点得意之色。

“那么,小刘犯一点错误也是应该理解的,谁不会犯错呢?况且她损失了两个月的奖金,心里更不好受。你作为她的领导应该替她想想,虽然主要责任在她,但你这个领导也是监督不力啊。”爸爸小心地说。

妈妈沉默了一会儿说:“也对呀。下班的时候,我看小刘都哭了,我得给她打个电话。”

在电话里,妈妈安慰了小刘很长时间。放下电话,妈妈高兴了很多。

这一幕小凤都看在了眼里,等妈妈打完电话,她不禁关心地问妈妈:“妈妈,刘阿姨还伤心吗?”

事实上,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并跟着模仿,大人的换位思考也会被孩子模仿。所以,作为家长——孩子的行为示范者,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换位思考的环境,让换位思考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孩子的心底。

2.教孩子体验别人的感受

在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所以难免自命不凡,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不能体谅弱者的难处。这个时候,家长必须让孩子学会体验别人的感受。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更能让孩子具备良好的教养。

小荣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渐渐养成了骄横、任性、自私的个性。爸爸妈妈把小荣接来和自己一起住时就发现了他的这些缺点。

有一次,小荣和别人家的孩子一起在外边玩。路边有一个盲人一边拉手风琴一边唱歌。他的面前摆着一个帽子,路过的人们觉得他唱的歌好听,就往他的帽子里扔一些钱。

孩子们围着这个盲人,觉着很好奇,纷纷叫嚷:“瞎子,瞎子,快来看瞎子唱歌。”

小荣也跟着喊。

看到这一幕,小荣的爸爸很生气,把小荣叫了回来,狠狠批评了一顿。

小荣低着头,心里想:“他们都在喊,为什么我不能喊?”

爸爸看出他的心思,想起小荣前些天因为牙齿掉了,装了一颗假牙,就语重心长地说:“今天你围着一个盲人嘲笑他的眼睛瞎了,如果哪天有人知道你有一颗假牙,对着你喊‘豁牙子,豁牙子’,你会怎么想?”

小荣听了,脸一下就红了。

爸爸拍了拍小荣的脑门,轻轻地说:“知道错了就好,在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多想想别人的感受,不能随便嘲笑、挖苦别人,那是非常不好的”

小荣懂事地点了点头!

在以后的生活中,爸爸总是这样教育小荣,让他体验一下别人的感受。小荣也渐渐变成了一个懂事、善解人意的孩子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单纯而善良的。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可能伤害到别人,给别人带来烦恼的时候,就会觉得很不安。作为家长,应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告诉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自己如果有同样的遭遇时,也一样会受伤,会不高兴,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懂得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当然,也就同时得到了别人的尊重。

3.让孩子切身体验换位思考的可贵

一位妈妈在她的教子日记里这样写道:

我给女儿买了一本《米老鼠》杂志。下课了,她拿出杂志高兴地翻阅,这时,她的同桌起身时不小心把墨水瓶碰翻,墨水洒到了杂志上,把一本精美的《米老鼠》杂志涂得脏兮兮的。女儿很生气,不但让同桌赔她新的《米老鼠》,还把这件事告诉了班主任老师。结果,女儿的同桌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当女儿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想告诉她要宽容别人,多为别人想想,但我还是决定让她亲身体味一下被人宽容的滋味。当天晚上,女儿不小心把一碗饭打翻了,我知道教育女儿的时刻来了。于是,我大声对她喊:“你怎么搞的,吃饭也不好好吃,浪费粮食,罚你今天晚上不许吃饭了。”

女儿看到我这种态度,伤心地哭了起来:“我又不是故意的。”

这时,我温柔地对她说:“谁都有不小心犯错误的时候,妈妈只是想告诉你,因为不小心犯了错误而不被人原谅是很不舒服的。这就如你不原谅你同桌的不小心,还让老师批评他一样。你说,是吗?”

女儿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对于孩子来说,唯有切身体会,才能意识到换位思考的可贵。因此,必要的时候,家长也应该让孩子受点“教训”,这会给孩子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也会极力做到不“得理不饶人”,不过于苛责。

4.通过电视等媒介,让孩子做角色转换游戏

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一起经历了一件事情或者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如果出现类似的一幕,我会如何感想?我如果是他,我会怎么做呢?此外,家庭成员之间还可以适当做角色互换,让父母做“一日孩子”,让孩子做“一日父母”,加强亲身体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良好氛围。

总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别人、颐指气使的行为特点来,这些是与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有关系的,因缺乏认知,导致孩子行为上的偏颇,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家长能循循善诱,让孩子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的感受,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伤害,孩子就可以慢慢变得善解人意,能够更多地体谅别人,宽容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