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曾提出“路径依赖”理论,并用该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铁路都有同一个标准轨,轨距为1435米。这个标准从何而来?

1830年,世界上第一条可以运送旅客的铁路诞生在英国。英国铁路的设计人员原本是设计电车轨道的,1435米正是电车所使用的轮距标准,用英制表示为4英尺85英寸。那么,电车的轮距标准又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建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他们沿用了马车的轮距标准。早先英国道路上有两条很深的路辙,如果马车采用任何其他轮距的话,轮子会很快在路辙上撞坏,这些路辙的宽度就是4英尺85英寸。

这些路辙是古罗马在征服欧洲的时候铺设的。古罗马帝国为了使他们的战车能够在欧洲大陆纵横驰骋,修建了这种带路辙的道路,4英尺85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罗马人为什么要以此为战车的轮距标准呢?原因很简单,这是拉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

我们知道,航天飞机是目前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其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航天飞机就是靠它们飞上天的。设计者们原本希望把这些推进器造得宽一点,容量大一些,但是发现行不通,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到发射地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车身宽一点。也就是说,火车车身的宽度决定了火箭推进器的容量。

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两千年前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工具的设计。由此我们还可以获得一个路径依赖原理,那就是,一旦人们作出了某种选择,就会在惯性下不断强化它,不会轻易改变。

这就是路径依赖,看起来有几许悖谬与幽默,但却是事实。经济学上的路径依赖理论,物理学中的惯性理论,还有心理学的强化学习理论,它们原属不同的学科,却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你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吗?”

“不满意,但是我没有更多的选择。”这是最常听到的回答。我们也许会奇怪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对自己毫不满意,却不试图去改变它。据了解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们已经习惯了某种工作状态和职业环境,并且产生了某种依赖性。

第二,重新作出选择,会丧失许多既得利益,甚至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

第一种原因用一个经济学的词汇来表达:路径依赖,它是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一旦选择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好的路径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而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恶性循环,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低层次状态下。

所以,我们必须慎重选择。选择正确,就成功了一半。

有一个12岁的小男孩,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原来,他酷爱集邮,可是在拍卖会上卖邮票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他觉得不合算。于是他说服一个同样喜欢集邮的邻居把邮票委托给自己,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第一次尝到了抛弃中间人、“直接接触”的好处。

小时候的这次经历让他刻骨铭心。上初中时,他开始做电脑生意——买来零部件,组装后再卖掉。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当时大部分经营电脑的人并不太懂电脑,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更不可能按顾客的需要提供合适的电脑。这就让他产生了灵感:抛弃中间商,自己改装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和服务方面的优势,能够根据顾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脑。

再后来,小男孩长大了,创办了自己的电脑公司,并采取了自己童年时期“直接销售”的模式,真正按照顾客的要求来设计、制造产品,并把它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直接送到顾客手上。他凭借着自己发现的这种模式,一路做下去。2002年,他荣登《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中的第131位,他就是著名的戴尔。

从1984年戴尔退学开设自己的公司,到2002年跻身财富榜,不到20年时间,戴尔公司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司之一。可以说,正是初次做生意时的正确路径选择,奠定了后来戴尔事业成功的基础。

对于每一个想功成名就的年轻人来说,成功其实就这么简单:别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而要选择属于自己的正确路径,然后一直走下去。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让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不发生,要想不花费成本来纠正犯错所带来的损失,那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要找准一个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