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是好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十分感兴趣,还特别喜欢在户外活动。可有的家长怕孩子碰着磕着,整天把孩子关在屋里,限制孩子的活动,认为这样比较“保险”。其实,这会使孩子失去激活大脑、开发智力的机会。根据大脑机能定位理论,人体手、足等各器官的每块肌肉,在大脑皮层上都有相通相应的“驻脑点”和“驻脑机关”。手、足等器官上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就越能激发各自相应的“点”,扩大“点”在大脑皮层中的面积,也就越能开发大脑潜力,发展人的智力。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随着思维和动作的发展,产生了“自己动手”的要求,不满足于什么事情都由大人代理,这时,如果家长还是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就会使孩子失去锻炼双手的机会。久而久之,不仅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有这么一对年轻夫妇,总是埋怨孩子笨,并怀疑孩子心理不正常。为此,他们带着孩子去请教一位专家。谁知这位专家和孩子交谈后,给其家长开了这样一个家教偏方:“一张笑脸,两句鼓励,三分野餐,须在草地、河边、阳光照耀下全家一起食用。‘药’不分剂数,周六、周日常用。”

原来,这位专家和那个小男孩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孩子头脑清晰,反应灵敏,用词准确,压根儿看不出孩子有什么不正常。孩子向专家吐露:“我每天的生活很枯燥、乏味,早上吃完饭就上学,放学回家吃完饭写作业,然后睡觉。星期六还得去补习学校上课,有空还要练吹小号。好不容易爸妈说带我出去玩一天,爸爸又说有事。我现在就想玩。”他还悄悄告诉专家:“你别跟爸妈说,我特想看动画片,爸妈一回家就打开电视看股市行情,不让我看。”根据孩子的诉说,专家得出结论:孩子一切都很正常,不正常的反倒是孩子的家长,于是为他的家长开出了上述家教偏方。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很重视,一遇到孩子贪玩,便“严”字当先。殊不知,玩是孩子的天性,世间有些发明创造就是天真的儿童“玩”出来的。

16世纪末,荷兰的一位眼镜商有一个聪明好动的孩子,很顽皮。这个孩子经常到磨镜房玩耍。一天他和磨镜片的工人一起玩镜片游戏,他把近视镜片和老花镜镜片放在一起,想看看镜片的变化。他一会儿拉开一点距离,一会儿又放近一点。当他一前一后举起镜片向前望时,不由得惊奇地大叫起来。原来,透过两层镜片,远处的景物被拉在近前了。眼镜商人从儿子的游戏中发现了镜片的奥妙,望远镜就这样发明了。

不让孩子玩,等于在泯灭他们的天性,也让孩子失去了创造的驱动力,一切创造发明都无从谈起。这一点往往是家长容易忽视的。事实上,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由此可见,玩对孩子是多么重要。

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通过玩来了解世界。玩,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以及学会理解他人、控制自己的本领。

所以,在孩子“玩”的问题上,家长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只要没有什么危险,孩子玩耍时尽量不要干涉他。作家老舍先生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教子“章程”,其中有一条:“应该让孩子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他深得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之妙,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给他们营造一个自由的小天地,不必规定过多的条条框框。

第二,给孩子玩耍的空间。不要以为孩子太小,不需要自己的空间,并且会将空间弄得乱七八糟。其实,孩子也需要自己的游戏空间,一个好的游戏空间,能吸引孩子想玩的动机。

第三,鼓励孩子和别的朋友一起玩。家长不可能整天陪着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但是可以鼓励孩子和别的朋友一起玩。孩子们有共同的语言和爱好,因此他们也很乐意一起玩。在和别的孩子玩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怎样与人和睦相处,如何处理临时冲突等知识。

第四,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制定作息时间,孩子无法实行或者根本就不愿意实行。家长应该注意让孩子参与到制定过程中,因为孩子最了解自己,只有他最清楚自己能否做到。

第五,玩和学要结合。有些家长总希望孩子学习,一看到孩子在玩就特别不高兴,甚至出面制止。这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因为孩子有可能会因此而产生厌学情绪。家长可以常常带孩子出去玩一玩,或者让孩子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不能让孩子连续学习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