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急于取得教育成果

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禾苗后,便希望能早早获得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察看,都觉得那些禾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了,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禾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于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禾苗拔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着锄头回家休息。他对家里的人得意洋洋地宣布:“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了一大截!”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可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却常常忘却了它的内涵,不自觉地扮演着那个“拔苗”的人——总是急切地盼望那棵“苗”快点长成栋梁。有这种心理的家长往往会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强迫着孩子向既定的方向前进,孩子稍有怠慢,家长就会恨铁不成钢。

教育成果需要等待,爱需要放慢脚步。让爱放慢脚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其实,家长只要能从爱的角度出发,真正从心里尊重孩子、关爱孩子,寻求适合他的教育方法,看上去慢了,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爱放慢脚步,孩子会在家长的等待中得到信心、勇气和力量。

晓星一直让爸爸引以为荣,可是最近,晓星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爸爸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儿子会对自己说出“我要杀了你”这样的话。事实上,在爸爸的严厉管教下,晓星3岁不到就会背近百首唐诗,4岁就对大街上的汽车品牌如数家珍。不得不承认,小时候的晓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而这可爱的背后却是爸爸近乎严苛的灌输型教育方式。

在晓星上三年级时,他突然出现了“**秽语症”的症状,身体发生**的同时,对学习也彻底丧失了兴趣。已经退学的晓星目前正在接受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

可以说,晓星之所以出现**秽语症和厌学情绪,是爸爸对孩子早教不当造成的。面对林林总总的早教课程、教材,家长恨不得让孩子掌握所有的知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他们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家长因为互相攀比而让孩子吃教育的“夹生饭”,这种做法其实只是搞无谓的脑力重复劳动,并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据调查,20%的儿童多动症、**症伴有厌学情绪是由不适当的早期教育所引起的,而且这个比例正在不断上升。

古语云:“欲速则不达。”急于取得教育成果只能使教育结果与教育者的初衷相背,致使孩子难以健康发展,甚至还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引发多方面的心理问题。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庭教育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其实,一个孩子是否成功,70%在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很多家长谈到教育孩子时很急,而专家认为恰恰是家长的这种急使得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当,结果适得其反。如果不改变一下方式方法,等到孩子真正的叛逆期,情况也许更糟糕。

近来,有专家提出“慢速培养孩子”的观点。也就是说,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的家长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就是:凡事不能操之过急,要懂得等待。这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可谓是一个忠告,要知道,当今社会,不少孩子已为“尽快”成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小明去远方,把他在山中的庭院交给朋友小鹏留守。小明是个勤快人,把院子里的杂草除得千干净净,而小鹏却有些懒,除了偶尔扫一下落叶,那些杂草从不去拔。初春院子里冒出了几簇草,后来长出几株腊兰,据说,腊兰一棵至少值万余元。小明很吃惊,叹息说:“我几乎毁掉了一种奇花啊,如果我能耐心地等那些杂草长大,看看它们是什么,那么几年前我就能发现腊兰了。”

是的,我们总是盲目拔掉那些还没来得及开花的野草,没有给予它们开花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使许多原本珍奇的“腊兰”与我们失之交臂。

当前,大家都在提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这是一个很片面、有些急功近利的口号。作为家长,应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给每一个孩子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不要盲目地拔掉任何一棵草。

教育孩子要等待“花期”,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寻找最恰当教育方法和最恰当教育时机的过程。孩子和那些破土而出的草芽一样,在心理、生理上都是稚嫩的、富于变化的、很不稳定的。耐心地保护、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静静地看他们证明自我、展示自我,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发现自我价值,充分调动他们主动成长的内在动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家教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