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育并非越早越好

启蒙教育是对孩子能力的教育、开发和培养,可以给孩子的未来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可是,有些家长把启蒙教育理解为多认识字、会算简单算术、会说几句英语,这就失之偏颇了。有些家长甚至在启蒙教育中“拔苗助长”,从而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要知道,孩子是慢慢养大的,家长不能追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启蒙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顺应孩子的发展,不能操之过急,慢慢来才稳妥。

近日在上海发布的《中国家庭育儿方式研究报告》显示,在孩子0~6岁阶段,我国婴幼儿家庭月均育儿支出约占家庭总收入的20%,因地域差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把孩子养到6岁的平均花费比其他省会城市和省会以下的中小城市高近一倍,达11.8万。一位80后妈妈表示,奶粉、尿片等都是很大的花销,启蒙教育费用更是为高额的育儿费添砖加瓦。

报告同时显示,中国孩子的竞争起跑线普遍提前,已从过去的小学阶段,提前到出生后的第18个月。43%的妈妈认为,竞争的起跑线在胎教。虽然超过80%的妈妈赞同“身心健康比学习知识更加重要”,但仍有65%的妈妈认为“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与此同时,天津市妇联和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日前对1054名未成年人家长的一份调查显示,30岁及以下家长在孩子教育中选择“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的高达78.1%。这份调查结果还显示,有88. 6%的家长在孩子上学前教孩子识字、算数等知识,有28.2%的家长让孩子学习外语,有20.3%的家长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参与调查的一位专家表示,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参与上述三类学习的孩子睡眠时间明显少于没有参与此类学习的孩子。家长们过度热衷于所谓的启蒙教育,其实是以“克扣”孩子满足生理需要的睡眠时间为代价的。

“孩子的压力往往源于过早的启蒙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李国瑞认为,对6岁的孩子做单纯的识字要求,那是较正常的启蒙教育。“但现在很多家长要求孩子不仅要会读生字,还要会写、会默、会运用,那就会给孩子带来过多的压力。”

过早的启蒙教育带来的危害还有很多,比如,它使一些孩子没有童年的欢乐,缺少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同时,让孩子接受不适合的教育,会使孩子在心理和性格上出现问题,并且最终可能导致思维混乱和创新能力的丧失。有专家指出,家长强迫小孩子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而过多地限制孩子活动自由无形中成了一种“心理虐待”。

其实,从表面上看,没有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健康,所谓的“心理虐待”也并非家长们故意所为。但是当过度启蒙教育成为现实,必然以“克扣”孩子睡眠、减少玩耍时间、限制社会交往为代价,而不顾及孩子自身的成长需求,这是一种对孩子健康权的隐性剥夺,往往被孩子成长中的某些暂时的积极的表象所掩盖。

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宏观教育的第一阶段,启蒙教育的成功,构成了孩子宏观教育的坚实基础,这是避免孩子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在学业、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许多让家长忧心问题的最根本且有效的途径,启蒙教育做得好,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家长应怎样正确实施启蒙教育呢?

第一,启蒙教育要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科学的启蒙教育的确有助于孩子的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家长往往忽略孩子的大脑发育情况和接受能力,片面地进行超越孩子年龄阶段的“智力开发”。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其生理、大脑发育程度都显著不同,这意味着特定年龄的孩子,只能接受相应的教育开发,而不能任意接受超前的知识灌输。

第二,为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孩子的天性是玩,在玩中对事物产生的感性认识也是学习。家庭教育要松紧有序,不能不顾孩子身心发育特点,过于严格地管制孩子,强行给孩子灌输知识。相反,应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三,多让孩子接触外界,包括人与自然,早期的孩子需要更多自然的方式去接受新鲜事物。

第四,不要盲目追求时髦和流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去实现。

是的,启蒙教育应当引导孩子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使其对世界万事万物予以关心;应当引导孩子认识社会,了解过去、现在和将来;应当引导孩子知道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办事以及随机应变的常识;应当培养孩子好想、好问、好学、好动手的习惯;应当培养孩子自我判断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应当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作风;应当培养孩子发现、发明、创造和创新的兴趣。所有这一切,才是启蒙教育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