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捕时机是智者

处世不可无智谋,世道如此复杂,脑筋过于简单就难以应付,因此我们必须明察秋毫,老谋深算,耳听八方,深思熟虑。只有如此,处世才不上当受骗。

任何事物有一利必有一害,为官亦然。明智之士,当其富贵到顶点时,功成身退,保身免祸。心明眼亮的人能看到晦暗的地方,智慧出众的人能在事物未成之前谋划,听力敏锐的人能从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事情形成时防备。

即使是最明智的人也常装得糊涂,有时最高智慧在于显得一无所知,即所谓大智若愚。貌似愚人者并非愚人,愚者本身才是愚人。智慧是你的财富,但要使用得当,不可事事锋芒毕露,处处高人一等,盛气凌人。要想得到别人的敬重,就要学会收藏你的聪明。

多谋善断,“见机早,行动快”。

多谋善断,早行动

汉末以来,天下大乱,王室衰微,天子之身价已经暴跌。但是毕竟还是一国之主的象征。因此奉戴天子以讨伐群雄尚不失为一个争夺天下霸权的良策。谁先拥戴了天子,谁就会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但像董卓之流专横暴戾,虽有此机遇,但却不具备此能力。董卓之后,袁绍和曹操集团也都有智士献“奉戴天子”之策,但是因为曹操在倾听了臣下的不同意见后,能够当机立断,立即着手奉迎天子——汉献帝的行动。首先取得了争霸大业的有利的政治优势。

当时迎献帝也有“风险”,因此有的人表示反对,认为山东尚未完全平定,韩暹、杨奉刚领着天子到洛阳,他们北与张杨联结,恐怕不是一下子就能制服的。荀彧这时劝告曹操说:“以前晋文公迎接周襄王到洛都,诸侯就如日影追身般地相从;汉高祖东伐项羽,为被项羽残杀的义帝缟素戴孝,天下人心就纷纷归附。近年来,天子四处流亡,将军您曾首倡讨伐乱贼董卓的义军,只是因为山东连年兵扰战乱,没能远远地奔赴关右,到天子身边,然而您仍然不断地分批派遣将帅,冒着危险与天子通使节。将军虽然在外边替天子平定战乱,但您的心却无时无刻不放在王室。这说明,匡救天下正是将军您素有的志向。如今皇上的车驾刚刚从西京东运,而东京洛阳也是荆棘丛生,破败荒芜。忠臣义士都有保存国本的忧思,黎民百姓也都怀念旧都故主,睹物伤情,悲哀倍增。如果真能利用这一时机,迎接主上,以此顺应民众的愿望,这是大顺;用秉承至公的行动来感服英雄豪杰,这是大略;用扶持大义来招揽英杰,这是大德。天下虽然还可能有少数抵制反对的人,但他们必然不能成为多大拖累和障碍,这也是明白无误的。韩暹、杨奉两人怎么敢为害!这一计划若不及时确定,让四方外人生了此心,再生变故,以后就是想要这么做,也来不及了。”

但袁绍集团则恰恰相反,由于袁绍的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而终究失去了这一个千载难逢而又十分重要的良机。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在汉末群雄混战中,起初他的势力最大,曾是讨伐董卓的盟主。后地广兵多,手下谋臣武将也不少。在奉迎天子的问题上,几乎在荀彧等向曹操提出此建议的同时,袁绍的首席幕僚沮授也向他建议:“主公的世家(指袁氏)好几代都荣任辅佐皇帝的宰相,忠义之名天下皆知。如今,皇上和朝廷被迫西迁长安,宗庙遭到破坏,皇权沦丧。而全国各地州郡,虽都以勤王之名起事,但实际只求扩张自我势力,根本没有人有保卫皇室、安定天下百姓之心。如今本州初定,我们已有了较稳定的力量,就应该奉迎皇帝到邺城安顿,一方面表示我们安定天下的志愿,一方面更可‘挟天子以令诸侯’,用堂堂正正的名义,来讨伐不守臣节的州郡,相信没有人能抵挡得住我们的。”

袁绍初听之下,也很赞同,便交付讨论办理。

时长老审配及大将淳于琼同时表示反对,他们的理由是:“汉王室衰颓已久,即使想帮他们重建也是很困难的。如今天下群雄割据,各拥庞大军团,有道是‘秦亡其鹿,先得者王’,现在应是大家再公平打天下的时候了。如果把皇帝请到邺城,任何行动理当请示,这样会严重损害军事行动的机密性和机动性,得不偿失。更何况,皇帝身旁还有很多公卿大臣,过分尊重他们,会使我们的权力变小;不尊重他们,则也会有违抗皇权的麻烦,实在值得多加考虑。”

沮授立刻反驳道:“奉迎皇帝,必得天下大义之名,这个利益对我们的发展比什么都重要。以时机而论,目前皇帝正愁没有去处,执行起来最轻松;如果不乘机行事,一定有不少人会抢着作。通权变者从不放弃任何机会,能立大功者在于不延误时机,希望主公尽速考虑这件事。”

袁绍是个优柔寡断又怕麻烦的人,加以他最大的愿望是巩固黄河以北政权,对全国性的规划也缺乏概念,因此对沮授的建议,迟迟不敢决定。

要避免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曹操批评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没有头脑。还批评袁绍有其他缺点,兵多而分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地虽广,粮虽多,完全可为我所用。

避免见事迟,得计迟,提倡看得到、抓得起,这是毛泽东具有的领袖素质,也是他饱读史书,借鉴历史得出的结论。

智者善于捕风捉影,能抓住别人不能抓住之机遇,而他们区别于常人的也在于此:有“适”有“度”,能把握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