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到底“省”些什么

《格言联壁》中有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上联讲严于律己,下联讲宽厚待人。意思是沉静下来要经常自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为善去恶;闲谈的时候莫议论别人的是非得失,这是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上联语出《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是说多反省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就不会来了。韩愈则进一步阐释:“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严格而全面)故不怠;轻以约(宽大而简略),故人乐为善。”下联源出《文子·上义》:“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人。”即是说人无完人,故有德行的人不责备于人。如何宽厚待人、不论人非呢?

“自省”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认为,自省是人达到“圣人”和“君子”道德、学识境界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是一种涵养手段,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儒家认为,自省是“修身之本”,是“中兴之本”。儒家讲求“内圣外王”,其思想内涵之一,是指自身的修养(“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身修养,才能完成治理国家的任务。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当中,修身被看作是头等大事。而修身之本则是“自反”,即自省。比如:“自反者,修身之本也。本得,则用无不利。”“以反求诸己为要法,以言人不善为至戒。”

在儒家的主张中,自省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又是十分具体的,大致有如下一些方面:仁、义、礼、智、信、忠、恕、善和学识。如果对其进行概括,可以分为德性和学识两方面。在辨察自己是否有违背德性和学识的言行时,应以“圣贤所言”为依据和标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善于自省,每天多次自我反问: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心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心实意呢?老师传授的学问,是不是复习了呢?曾子认为,自省的主要内容是“忠”、“信”、“习”。

孟子认为,“君子”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居心不同。“君子”居心在仁,居心在礼。他说,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理,那“君子”一定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不然,他怎么会有这种态度呢?反躬自问以后,我不存在非礼非仁的言行,那人仍然如此蛮横无理,“君子”一定又反躬自问:难道是我不忠?反躬自问以后,我也实在是忠心耿耿,那人仍然蛮横无理,“君子”就会说:这个人不过是一个狂人罢了,既然这样,那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该责备什么呢?于是,我仍然不必为此动气。在这里,孟子认为,反省的内容应是“仁”和“礼”。

孟子还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他认为,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的,便引以为最大的快乐。不懈地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做去,达到仁德的途径没有比这更近便的了。可见,孟子认为反省的内容还应有“忠”和“恕”。

而荀子则曰:“见善,修然必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愀然必以自恶也。”荀子则认为,自省、修身应以“善”为主。

以上多为古人对自省的看法,作为今人,我们在自省的内容上或许会稍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我们要有善于、勇于自省的精神与习惯。站在历史的长河边,那里猎风习习,鹤汀凫渚。两千多年前苍劲声音穿透历史呼啸而至: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尚知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今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