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宜忘,受恩铭记

春秋时,秦桓公伐晋。晋大夫魏颗领兵抵抗,把秦军打得大败,并且俘获了秦国出名的大力士杜回。

据说魏颗本来不能战胜杜回,在战斗中,幸好出现了一位老人,他把地上的草,结成许多结,杜回被草绊倒,魏颗才能擒住杜回,打了胜仗。

这老人是谁?为什么要帮助魏颗呢?魏颗不明白。晚上,魏颗在梦里见到了这位老人。老人说:“我的女儿,便是你父亲的小妾。你父亲临死时不是叫你把她殉葬的吗?可是你后来没有听从照办,而把她改嫁了。你这样救了我女儿的性命,我一直非常感激你。今日我在战场上结草绊倒杜回,便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

后汉人杨宝,九岁时,有一天,在山下看见一只受了伤的小黄雀。这只黄雀,可能是被猫头鹰之类啄伤了,跌落在一株树下,浑身爬满了蚂蚁,动也不动,看来快要死了。

杨宝很可怜这只小黄雀,便把它救起,带回家去,养在小箱里,每天采些黄嫩的花蕊来喂它。经过了一百多天的细心抚养,才把它的伤完全养好。这时,小黄雀的羽毛也长得很丰满了,跳跳叫叫,非常活泼。杨宝就放它飞走了。

当天晚上,杨宝梦见一个黄衣童子,口衔四个白玉环,说是送给杨宝的礼物,并且感谢他的救命之恩,祝福他的子孙都像玉环一样纯洁清白,世代幸福。说罢,化作一只黄雀飞去了。

这两个故事就是“结草衔环”的出处。

还有个“一饭之恩”的故事,讲的是韩信年轻时,家境贫困,他既没有公职,又不会经商,只好常到别人家混饭吃,有时索性乞讨,人们对这个游手好闲的人十分厌恶。

一次,韩信在城外钓鱼,半天没钓上一条鱼,饥饿难忍。一位洗衣服的老太婆看见,便给他吃了碗饭。韩信感激地说: “我将来一定百倍地报答您!”老太婆很生气,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可怜你才给你饭吃,谁指望你报答!”

后来,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他立刻回到淮阴,找到当年舍食的老太婆,酬谢她黄金二十万两。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忘恩负义的势利小人,历来是人们所鞭挞的对象,如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所说:“我痛恨人们的忘恩,比之痛恨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是其他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朝鲜有一句谚语:“青蛙忘记了它曾经是蝌蚪。”可见对于忘恩负义的憎恨,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

战国时代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因为“窃符救赵”大破秦兵取得了胜利,赵王非常感激,封了五座城池给他。信陵君非常得意,不禁有些趾高气扬了。这时,有一位门客及时提醒他说:“有的事情不可忘记,有的事情不可不忘记。别人有恩于公子,公子不可忘记;公子有恩于人,希望公子把它忘记了吧。”接着便陈述了窃符救赵虽得大胜,但假冒王命,杀死大将晋鄙,有功于赵而得罪于魏国,如果再骄矜自负,后果是会很不好的。

信陵君听了,立刻责备自己,惭愧得无地自容。赵王打扫庭前台阶亲自迎接信陵君。信陵君却称自己有罪,现有负于魏国,亦无功于赵国,好像把救魏的事给忘了。其言辞恳切,丝毫看不出半点做作之态,真可谓大智若愚。赵王听了,更加敬佩信陵君。此后两人和睦相处了十年。

信陵君的门客这番忠告足以发人深思。对于功德,就应当提倡“不可忘记”和“不可不忘”,因为它不仅体现了做人的道德’,而且又极有分寸感,符合辩证法的原则。那就是:对己之恩“不可忘记”,不一定非得投桃报李,更不能丧失原则去感恩图报,而是不要忘记人家乐于助人的德行和精神,进而为自己带来责任感和原动力,这就把古人的“结草衔环”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至于对人之恩“不可不忘”。总之,在“忘”与“不忘”之间体现出的心术,足以令你大得人心。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垃则不可不念:人有思于我,不可忘,而怒则不可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