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使用“歧义句”

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所答并非所问。我问的是美食问题,你回答的却是科技。我们在说话和写作时,语句表达都要求符合一定的语义和语法结构,这样才能够清晰地表达观点。但由于语言本身的多义性,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会出现像“噪音”一样的干扰,导致传播效果不佳,产生判断和理解的失误。

这种表达的形式相同,但传达的意义不同的句子,就被称为歧义句。对话时一旦使用了歧义句,就容易导致对方的误解,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有一位比较爱财吝啬的地主,想给自己的儿子找一位私塾先生,但是又不舍得花太多钱,所以几乎没有人想给他的儿子当老师。后来,一位路过的秀才听说此事,便自告奋勇去给地主的儿子当教书先生。他写了一封自荐信,信上说“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地主拿到这封信后大为高兴。因为没有标点,他便用自己的期望去理解。他觉得秀才的意思是指:“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地主决定立刻聘用他。

第二天,秀才来到了地主的家里。地主问他:“先生为何愿意到我家来教书呢?”秀才说:“我的信上写得一清二楚:‘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您既然答应了这些条件,我当然乐意效劳。”地主一听傻了眼,急忙命人把信取来,说道:“你信上不是这么写的啊!”秀才大笑,提起笔来在信上加了几个标点:“难道我会胡说八道不成,您自己念给大家听。”地主自觉没面子,只好认了这桩“赔本”买卖。

在这个小故事中,秀才虽然是用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和聊天一样,使用的是同样的语言。由于他写的那封信没有标点,所以就造成了歧义。地主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解读,但秀才想说的却是截然相反的意思,最后“坑”了地主一下。

故事里的秀才是故意耍小心机,戏弄一下平时不干好事的财主倒也无妨。但我们在生活中却要避免这种歧义的产生。因为语言上的歧义会加深主观的理解,影响我们对事情的判断。

比如:“你家的铁窗真坚固。”——“铁窗”易被人理解为“监狱”的代名词,聊天时我们最好少用。还有的人会犯同音多义词的错误,就是一个词可以有多种理解,至于如何理解,就要取决于场合和听者的心情。

有位在北京工作的白领曾说:“我是一个神经大条的人,经常说话不经大脑。有一次,老板到我们部门瞎转,问我对工作有什么看法。他轻易不下来一次,所以我比较激动,张嘴就说了一句:‘还是比较清闲的。’我用了‘清闲’这个词,本意是想表达自己的工作效率高,任务完成得快。可是话刚说出口,我突然感觉,这好像是在指责自己的顶头上司分配工作不合理,也隐约是在告诉老板下边的员工在工作方面都不够尽心。果然,老板走后不久,上司就风风火火地冲进来,对我发起了脾气。因为老板把他叫到办公室,狠狠地训了一顿。”

类似的情况在许多场合都有发生。由于关键词的使用有误,对方容易误解我们想表达的意思,可是话一旦出口,又覆水难收,不好圆场。面对这种情况,要提升自己遴选关键用词的能力——对于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用词上必须精确无误,确保对方听到后不会产生消极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