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心者莫先于情

热情是每个艺术家的秘诀,而每位演说家都应当是一位艺术家。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因此,演讲、交谈唯有炽热的情感,才会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一个演讲者如果感情不真切,是逃不过成百上千听众的眼睛的,他就决不能打动听众的心,也达不到效果。

无数著名的政治家,往往又是出色的演说家,他们总是特别注意培养自己演说的真切情感,美国著名政治家林肯就是这样。

1858年他在一次竞选辩论中说:“你可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瞒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所有的人。”这句著名的政治格言,成了演讲者的座右铭。无哗众取宠之心,有实事求是之意,才能取信于你的宣传对象,使他们接受你的思想、观点。一个演讲者如果讲话华而不实,只追求外表漂亮,开出的只能是无果之花。若缺乏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只是用“人工合成”的感情,虽然能欺骗听众的耳朵,却永远骗取不到听众的心。现在,有的人信奉什么“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些人对他人持一种不信任态度,说话时必然闪烁其词。他们在讲自己所知时,故弄玄虚;表明心迹时,扭捏作态;谈己之长时,夸张失实;道己所短时,则躲躲闪闪。这样的谈话,只能给听者留下浮夸虚假的感觉,这能有利于互相了解和感情交流吗?

若要使人动心,必先使己动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近70岁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对秘书口授反击法西斯战争动员的讲稿时,“像小孩一样,哭得涕泪横流”。他的这次演讲动人心魄,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

高明的口才家,应该用真挚的情意、竭诚的态度去叩击人们的心灵,刺激之、振奋之、感化之、慰藉之、激励之。对真善美,热情讴歌;对假丑恶,无情鞭挞。用自己的心去弹拨他人之心,用自己的灵魂去感染他人之灵魂。使听者闻其言,知其声,见其心,达到感情上的融合,就会使讲话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才能发生磁铁般影响,呼唤起群众的热情,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而就发生了“共振效应”。

大家都熟知《左传》中“触詟说赵太后”的故事。赵太后刚掌管国政,秦国加紧进攻赵国。赵求救于齐,齐王却要求用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竭力劝谏,赵太后生气地说:“有再说要长安君做人质的,我就要啐他的脸。”

大臣们因此都不敢再说这件事。但左师触詟却不畏难。首先他委婉地说明,他是来看望太后,使太后消了怒气。然后他表示对太后生活起居的关心,语气轻柔,娓娓动听,最终使太后的神气缓和了。继之,触詟又引导太后说起儿女情长的话来,他们都说了自己对儿子的疼爱,至此,触砻见时机已到,便故意道:我认为太后您对燕后(太后的女儿)的爱,胜过对长安君,并举例说明无功而封以高官厚禄,只会给子女带来杀身之祸,这次正是为国立功的机会,今后在赵国就站得住脚了。左师的一番话,用真挚的感情,将心比心,达到感情上的融合,最终说服了太后,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解除了赵国一次军事危机。

真实、真情和真诚的态度是成功的交际者的妙诀,也是得法的谈话者的美质。把自己看作是凌驾他人之上的布道者,或自视为高人一等的儒士学者,是为人所不齿的。不要出口就是“我要求你们”“大家必须”“我们应该”这类的命令式词句。当你的讲话**情怀、敞开心扉时,就会语调亲切,说理虔诚,**迸发,内容实在,那么就会字字含深情,句句动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