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点说出自己的意见

如果我们自身毫无缺点的话,就不会花如此大的兴趣去注意别人的缺点。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一个“苏东坡错改王安石**诗”的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未遇王安石,却见其书桌镇石底下压着一首未写完的诗:“西风昨晚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罢心想:“只有秋天才刮金风,金风起处,群芳尽落,但**有傲霜之骨,怎么花瓣飘落呢?王公真是‘江郎才尽’,铸成大错啊!”于是,他一思忖挥笔续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便拂袖而去。时隔不久,苏东坡与好友陈季常一日到后花园赏菊饮酒。这天正是刮了几天大风之后,园中十几株**枝上一朵花也没有了,只见满地铺金,落英缤纷。苏东坡一时瞠目结舌,感慨万分。他对友人说,这事给我的教训太深了,今后凡事要谦虚谨慎,千万不可自恃聪明,随便讥笑别人。回城后,他主动向王安石“负荆请罪”,承认错误。由于他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王安石也对他消除了隔膜。

苏东坡自恃聪明、随便讥笑别人,造成了错误,这是可以引以为鉴的。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在任何时候都一团和气,不能开展任何形式的批评,而是讲不能不注意方式,随心所欲地指责人。当我们自己有了错误时,一般来说我们会对自己承认;如果别人以温和的方法来处理,采用适当的方式向我们指出,我们亦会对他们认错,甚至觉得爽直坦白是光荣的;但别人若硬将不能吃的食物往我口中塞,随意地对我们过分地指责,我们也是决不会容纳的。我们自己都是这样,为何人家就不如此?

你可以用眼色、声调或态度告诉别人有错误,其效果与用嘴讲出来是一样的。假如你指出了别人的错误,你能使他同意你吗?这就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靠充分的说理,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动之以情,引起对方的共鸣,使人折服。“情”是说理的辅助力量,是打动人心的基本因素。

不要说“我要证实这个那个”,那是不好的,这句话等于说“我比你聪明,我要使你明白”。这种话是一种心理的挑战,能引起反感,使人在你还没有开始说话时,就先有一种敌对的心理,虽然是在最温和的情况下,也难于说服别人。所以,千万不要用这种笨拙的方法。

假如你要证实一件事情,使别人明白他的看法是错的,你就要巧妙地去做,使人心里接受,人们愿意受教育,就像你并不是在教育他们;而且提他们所不知道的,就像是他们所忘记了似的。

如果别人说一句话,你以为有错,即使你已确定他是错了,你也是这样说比较妥当:“好了,现在你看我是另一种想法,但我的不见得对,让我们看看事实如何。”或者说:“我也许不对,让我们看看事实如何。”相信任何人决不会反对你说的“我也许不对”“让我们看看事实如何”。

你自己要确立一个信念,即使自己的看法是绝对正确,也要慢点说出自己的意见,避免发生立即直接与别人意见冲突的事,尤其避免用含有肯定意见的字眼,例如“当然的”“无疑的”等等,要改用“我想……”“我以为……”“可能如此……”“目前也许……”。

在社会交际中,每个人都有向别人说理的需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许多事情需要得到社交对象的支持、赞同和协助。如果我们掌握一点说服的诀窍,就等于多了一点润滑剂,对协调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说理的方法和技巧有:迂回说理法、诱导说理法、层层推理法、就事论理法、比喻说理法等等。现举一个用比喻说理的例子:庄周借粮。

庄子一生过着清贫隐居的生活。一天,庄子到他朋友监河侯那里去借粮食,以解燃眉之急。庄子来到监河侯的府第,他正在忙于收拾行装,庄子直截了当说明来意,监河侯说:“好商量,等我收租金回来,再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庄子心里又气又急,等你从城里回来要半个月,我家老小早饿死了。他略略沉思了一下,就对监河侯说:“昨天,我在来这里的路上,发现一条曾经积过水的干沟里有一条快要干死的小鱼在呼救,于是,我问:‘小鱼啊小鱼,你从哪里来?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小鱼回答道:‘我从东海来,你给我一桶水,救救我吧!’‘要水好办,我去见见吴国、越国大王,请他们设法堵住西江的水,然后,把西江的水引来,迎接你回东海,好吗?’我回答说。小鱼很生气:‘我快要干死了,如果照你打算,等到西江水引来的时候,那就只能到卖干鱼的货摊上找我了。’”

听到这里,监河侯羞得满脸通红,立即喊家人到粮仓装了满满一袋粮食,借给了庄子。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起初对监河侯的态度十分不满,但他既没有斥责他,也没有苦苦哀求,而是通过讲故事,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让监河侯自己去领悟话中的含义,一点也没有指责的意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古人说理、处事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另外,当别人肯定地指出你的错误,决不要冲动的反驳,也不要指出看法不近情理。如果我们是对的,这样会使对方接受,也更容易使他们放弃他们的偏见。

要想别人同意你,要先尊重别人的意见,切勿轻易地指责人,对你的朋友、同事、家人都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