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善应酬,具备随机应变的灵活思维 提高社交语言应变能力

处理有疑,非智也。临危不决,非勇也。

随机应变力,是指在随时随地的语言交往中,自己或者对方的言语行为出现突发事件或意外情况时,能灵活地、迅速地、恰当地做出反应并进行处理,应变力就是这种反应和处理能力。

随着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听众的政治思想、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演讲和交谈的鉴赏能力大大增强,而且他们的情趣爱好、知识水平、地区习俗也各有不同。如果演讲不看对象,不适当调整演讲的内容和形式,一味重弹旧调,就会使演讲失去作用。

提高社交语言应变能力,方法因人而异,途径多种多样,一般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随机应变,就要了解听众,熟悉听众。作为演讲者,只有掌握了听众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演讲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了解听众,熟悉听众,就要在演讲前做一些调查研究,了解一下听众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状况等等。要随机应变,就必须善于捕捉听众的情感反应。演讲者就要神态自若,面对听众,给人以亲切感。在演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听众的情感变化,对听众的反应要迅速作出反馈,随时调整某一部分内容或某一部分结构。

应变的语言总是与心境联系在一起的。要想提高应变力,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在演讲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演讲者要遇事不慌,善于根据不同情况随时转换话题。如苏联中央电视台女播音员、国家奖金获得者瓦莲金娜·列昂节耶娃有一次向观众介绍一种摔不破的玻璃杯,几次准备试验都很顺利,真不巧,正式播出时竟摔得粉碎。如果当时她惊慌失措,就必然目瞪口呆。列昂节耶娃不愧是高明的播音员,她非常镇定地灵机一动:“看来发明这种玻璃杯的人没考虑我的力气。”幽默的语言,一下子使自己从窘境中摆脱出来。特别是当演讲引起了听众的共鸣时,演讲者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感情瀑布不放任自流。

联想丰富,往往能说出许多“神来之语”,所以提高应变能力,往往可以就对方或身边的事联想开去。《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一个姓杨的9岁小孩,真是天才。一天他家来了位叫孔平君的客人,他端出杨梅招待。孔平君指着杨梅打趣孩子说:“此是君家果。”没料到孩子立即应声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从对方的姓联想开去,把孔雀称作家禽,以此归谬,当即有力地反驳了对方。

语言随机应变能力,对于人们的社交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三点。

1.含蓄地回答敏感话题,反击对方的刁难。当你遇到自己不想公开或不能公开而别人又偏偏打听的事,这时即使心中不快,切不能显出愠怒,而应冷静、沉着、巧妙应付。

传说有位书法家给慈禧太后题字,写王之焕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料,这书法家一时疏忽,少写了一个“间”字,慈禧看后大怒,认为书法家欺她没学识,便要问其死罪。

这时,书法家急中生智,说道:“太后息怒!我这是用王之焕的诗意填写的词啊!”当即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时题字不点标点,书法家巧断句,将漏了字的诗变成一首绝妙好词,使慈禧太后听了转怒为喜。

在交往中,对方有时往往会利用表达者自己的话语、逻辑和常理设置难题,使表达者难以回答,这时表达者就要突发奇想,另辟新径,反击对方的刁难。

2.弥补语言失误,把交往继续下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由于时间紧促,不容周全地考虑,这“一言”难免有错,这就靠表述者的应付能力渡过难关。弹唱家马如飞一次在唱《珍珠塔》时,不慎把“丫鬟移步出了房”唱成“出了窗”,听众哄堂大笑。马如飞毫不惊慌,镇静地补一句:“到阳台去晒衣”,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不料他一疏忽,又把“六扇长窗开四扇”唱成“开八扇”,这时观众静听如何补误,只听他唱道:“还有两扇未曾装。”顿时,满堂喝彩,马如飞取得了反败为胜的更大的效果。

3.应付意外,完成预定任务。意外情况往往并非表达者本人的过失,也不是对方故意刁难,而是其他情况所至。前面提到的列昂节耶娃,在一次主持少儿节目时,还未开口就听见那只准备给观众看的鹅先叫了起来,她就从“鹅叫”这件事联想开去,将它拟人化了。她马上镇静地说道:“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吗?咱们今天请的客人,已经不耐烦了呢,节目就开始吧!”天衣无缝,就好像原来就是如此设计的。

随机应变力强的人能自圆其说,补救失误;能反击对方攻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还能应付意外,出色完成任务。它展现人的才能与智慧,增强人的魅力,使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处于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