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思想的衣裳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语言是思想的衣裳,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高雅粗俗。如果你要了解情感的秘密,使社交畅通无阻,就应得体地动用礼貌谦辞。

很早以前,有位士兵骑马赶路,至黄昏时还找不到客栈,倏地见前面来了位老农,便高喊:“喂,老头儿,离客栈还有多远?”老人回答:“五里!”士兵策马飞奔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五里、五里”,他猛地醒悟过来,“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他调转马头赶回来亲热地叫了一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农说:“你已经错过客栈,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交际中谈话如能用礼貌语言,就会让人感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快地融洽起来。例如:您好,谢谢,请,对不起,别客气,再见,请多关照等等。

在我国,同人打招呼常习惯问:“你吃饭了吗?你到哪里去?”似乎太单调,也有点不雅致,在这方面,我们应做引进的工作,丰富自己的礼貌语言。如见面时称道“早安”“午安”“晚安”“你夫人(丈夫)好吗”“请代问全家好”等等。语言务必要温和亲切,音量适中。若粗声高嗓,或奶声奶气,别人就难有好感。使用礼貌语,还要注意仪表神态的美,当你向别人询问时,态度尤其要谦恭,挺胸迭肚,直呼其名,或用鄙称,必遭人冷眼,吃“闭门羹”。

在交往中得体地使用礼貌语言和谦辞,可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这里介绍12种用法。

1.与好久不见面的人见面说“久违”;

2.与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说“久仰”;

3.有了过失求人原谅说“请包涵”;

4.请人帮忙说“劳驾”;

5.有事找别人商量说“打扰”;

6.请人勿远送说“请留步”;

7.请人指点行为说“有不对的地方请指教”;

8.不能陪客人说“失陪”;

9.送还物品叫“奉还”;

10.陪同朋友叫“奉陪”;

11.影响别人工作和休息说“打搅了”;

12.当别人表示谢意时用“别客气”。

另外,在谈话中不应用命令式的词语。如苏联教育家、革命家加里宁说的“只知道说‘应当这样’‘我们应当’‘我们必须’,那么这种讲演人的话听着都不舒服”。在公共场合中谈话,高声辩驳,纠缠不清,或出言不逊,恶语伤人是社交大忌。有的人总是喜欢大谈自己如何如何,叫人难以接受。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50岁时,会见了一个18岁的青年作曲者,这个年轻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和自己的乐曲。威尔第专心地听完他的谈话,说:“当我18岁时,我认为自己是伟大的作曲家,也总是谈‘我’;当我25岁时,我就谈‘我和莫扎特’;当我40岁时,我已经谈‘莫扎特和我’了。”这件事使人感到这个青年作曲家缺乏修养,过于浅薄。这一席话,也发人深省,它启示我们:一个人要少谈自我,贵有自知之明,不要目中无人。

人与人交往,称呼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对于称呼恰当与否,总是特别敏感。是初交,往往会决定交际的成败,称呼不当会发生情感上的障碍。现代的称呼名目复杂,一个适宜得体的称呼,常会产生微妙的作用。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们与外宾、港台同胞的交往日益增多,称“先生”“女士”“太太”“夫人”“小姐”的场合也越来越多了,对每个人的称呼要仔细斟酌。

尊称易使双方感情融洽。对上辈、长者,尊称为“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您老”等;对学者、知识分子,可称职称,如某教授、某工(程师)、某总等。对同事,也应选择妥帖的称呼,可亲切地称小王、小李、刘秘书、老吴、张大夫等。有时可亲昵地称其名字。对各行各业的人,也应使用尊敬的称呼,如理发员同志、美容师同志、售票员同志等,若鄙称为剃头的、烧饭的、卖票的等就太不尊重他人人格了。

使用称呼语要注意礼貌。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对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称名道姓,听到这样的称呼,人家总觉得不是滋味。遇人喊“喂”“哎”,没头没脑的,也定会叫人讨厌。称呼有尊称和鄙称,如上述那个问路的小伙子叫老农为“老头儿”,别人自然没好气地回答,或干脆缄口不答,故意回避。

俄国杰出的哲学家、作家赫尔岑把礼貌说成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虽然这话是有偏颇的,但礼貌语言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美德之一,它的作用与力量是应予以高度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