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感情凝聚人心

“企”字无“人”,则为“止”。企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力。无论是在工厂、企业,哪一个单位都离不开“人”,从社会发展来看,朴素的社会学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管理无疑应该从“人”入手。

家和万事兴,这个道理相信人人都懂。对于企业来说,上下和谐和睦也是“兴”的前提。如何让企业上下“人和”,是当今企业管理者需苦心研修的一个课题。

管理有两个字,一个管,一个理。管指的是控制,理指的是疏通。一个在于堵,一个在于疏。管理的正确做法是“管事理人”:你要管事情,不要管人;你要理人,你很难去理事。可是现在很多管理者却仍沿袭老一套“管人理事”的做法,完全搞错了对象,这是最严重的问题。

陶华碧是一个文盲,没有读过书,唯一会写的是自己的名字——这三个字还是创业后因为签署文件不便而由儿子李贵山教会的。因此,在“老干妈”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于陶华碧来说,最大的难题并不是生产方面,而是来自管理上的压力。

首先,在儿子李贵山的帮助下,陶华碧终于制定出了公司最原始的、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规章制度。除了刚性的制度管理外,陶华碧还有她另外一套柔性的管理方式:亲情化管理,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

虽然没有文化,但陶华碧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一个人,感动一群人;关心一群人,肯定能感动整个集体。

陶华碧总是在人们想不到的地方关心人,体谅人。公司里有一个厨师来自农村,父母早丧,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可他爱喝酒抽烟,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几乎都被他花掉了。陶华碧得知这一情况后,很是担心。有一天下班后,她专门请这个厨师到酒店喝酒。酒桌上,她对他说:“孩子,今天你想喝什么酒就要什么酒,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但是,从明天开始,你要戒酒戒烟。因为,你要让两个弟弟去读书,千万别像我一样一个大字不识。”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使这个厨师深受感动,当即表示戒酒戒烟。但陶华碧还是不放心,她只让他每月留200元钱零花,其余的钱则由她替他保管,什么时候他弟弟上学需要用钱时,再从她那里支取。

只是关心个别员工,陶华碧觉得还不够。每当有员工出差,她还总是像老妈妈送儿女远行一样,亲手为他们煮上几个鸡蛋,一直把他们送到厂门口,直到看到他们坐上了公交车后,她这才回去……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赖文生说:越是富于人情味的人聚集在一起,就越能做出超人的事情。忽视人性的管理者,只能使管理工作陷入僵局。

在管理者眼中,下属是人还是机器?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管理者采取哪一种管理方式,并能取得怎样的效果。对此,大多数管理的答案都倾向于前者,毕竟是以人为本的概念已深入到这些企业管理者的心里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例外。

有的人认为下属应该像一部机器,开动它的时间应由管理者做主,要它什么时候停就什么时候停,绝对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有这种思想的主管不会得到下属的爱戴;另一方面,下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对于工作质量及效率也没有什么好处。

在一家跨国公司的员工办公室里,气氛犹如冰冷安静的库房。一位在该处工作的年轻人称,公司规定员工在办公时间不得交谈非公事的话,去洗手间必须到接待处取钥匙,茶水间外驻有一位员工,登记去该处喝水的人。

这使得本来言笑语欢的同事,一到办公时间,得立刻换上冰冷的面孔,整个人犹如被公司买下来似的,没有丝毫的私人尊严。值得注意的是,这间跨国公司的业绩并不见得突出,员工流动量也很大。大部分辞职不干的员工都认为那间公司没有人情味,甚至干了10年以上的资深员工在离开公司时,也没有一点留恋。

那家公司最失败之处,就是忽略了人情的管理法则。人和机器的区别在于人有感情、自尊等精神因素,而机器则没有。所以,那些把下属当做机器一样管理、使用的管理者注定会失败,只有以人为本才是最理想的管理方式。

“老干妈”公司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各异。工人们每天吃、住、工作、生活在公司,时间久了,互相间难免发生摩擦,但只要“老干妈”陶华碧一出面,问题就理得顺顺当当。就这样,公司全体员工在“老干妈”的呵护下,团结一心地为企业的明天而奋斗。

陶华碧的这种亲情化的“感情投资”,使陶华碧和“老干妈”公司的凝聚力一直只增不减。在员工的心目中,陶华碧真得就像妈妈一样可亲可爱可敬;在公司里,没有人叫她董事长,全都叫她“老干妈”。

只有栽了梧桐树,才能够引来金凤凰。科学、合理、有效地用人,需要用慧眼甄选人,用利益激励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培训提升人,用发展鼓舞人,用制度规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