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只有你会这样

当我们孤身一人处于某种公共场合时,当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我们身上时,我们是否会突然变得语无伦次、心慌气短?这就是怯场。但是不要过于担心,因为并不是只有你会这样。

1928年,大散文家沈从文被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二十六岁的沈从文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来到上海的时间也不长,但是却以灵气飘逸的散文震惊文坛,在当时已颇有名气。

然而名气不是胆气。当沈从文第一次走上讲台,看到慕名而来听课的众多学子时,他呆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原先准备好的要讲至少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地十分钟就讲完了,但是这时离下课时间还早呢!沈从文没有为了所谓的“面子”硬撑着天南海北地瞎扯,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全场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

面对沈从文的坦言与直率,胡适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认为讲课“成功”了。因为坦言失败也是需要勇气的,而且只有具有光明磊落的胸襟和正视自我的勇气的人才可以做到。受到胡适鼓励的沈从文正视了这次“失败”带给自己的教训,找到症结,苦练基本功,终于在一段时间后也可以挥洒自如地讲课了。

不只是沈从文,许多名人都曾有过这种怯场的经历。曾经做过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当年曾在演讲台上脸色发白、四肢颤抖,直到被轰下台去,以至于给丘吉尔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每次遇到演讲他都觉得胃里像放着一块冰;林肯在最初走上演讲台时,恐惧得甚至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美国的雄辩家查理斯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抖得不停地相碰;印度圣雄甘地首次演讲不敢看听众;大科学家牛顿也承认自己在演讲前发抖不已,大喊大叫……名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身为平凡人的我们呢?

至于人为什么会出现怯场这种情况,心理学家认为和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个体进入青年期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会表现出一种强烈要求摆脱父母、师长等的愿望,他们希望可以独立地观察、分析和体验社会,并且依靠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来验证自己的能力。出于这种心理,他们会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承认,但同时又经常担心和怀疑自己的言行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这种心理状态再加上缺乏临场经验,使得在一些社交活动中,特别是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就会表现出不自然、腼腆甚至怯场的情况。

另外,怯场还与个人的性格有关,一般来说,性格内向和抑郁型气质的人会较多出现这种情况。性格内向的人一般都比较胆小,不善与人交流,越是如此,遇到需要交流的场合就会越紧张,产生怯场的情况。抑郁型气质的人也是如此。

再者,造成怯场的原因还有内心存在的自卑感。自卑感容易让人的内心产生“我不如别人”的想法。自卑感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产生的原因却是多样的,有些是生理方面的原因如个子矮、肥胖、五官不端正、口吃、病弱等;有些是智力上的原因,如记忆力差、思维不灵敏、学习不如别人;还有些是性格上的原因,如孤僻;再有就是思想上的原因,如受了挫折后自暴自弃,等等。

对于以上原因造成的怯场心理,克服起来虽然比较困难,但还是有方法的。首先,我们可以尝试着先去清除自我意识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比如对他人的客观反应过度敏感。我们说对他人的反应保持敏感度是正常的,但若敏感度超出常态,则容易造成对自己心理上的束缚。要避免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实事求是地了解自己和所处的环境。例如当一个人在面对提问时有怯场的症状时,那么他应首先问自己:“我没记下谈话的内容吗?”“我每次都不能回答别人的问题吗?”如果不是这样,就应该明白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则可以通过加强注意力练习和改善参与沟通的方法来提升自己此方面的能力。

其次,对于自我个性中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努力改造。性格和气质的形成既包含了先天的因素,同时也离不开后天实践的塑造,并且后天的实践往往起到的作用更大,许多名人都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和勤奋练习克服掉自己的先天不足的。如古希腊著名的演说家狄摩西尼斯,他小时候是个性格懦弱、十分腼腆的孩子,在众人面前一说话就口吃。为了改掉这一毛病,他常常独自跑到海边,站在岩石上面对大海,以拍岸的巨浪做听众,练习演讲,经过刻苦的努力,他终于改掉了自己性格中的短处,成为成功的演讲家。

最后,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克服因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自卑感。许多对我们造成困扰的顾虑其实都是多余的,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身体有缺陷的人也可能才能卓著;一个不懂得吃西餐的人也并不一定不能在其他社交场合游刃有余;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可能对电子设备一窍不通;一个科学家也可能根本不懂得欣赏音乐等等。这些次要和个别的不足并不能导致人们对他成绩的主要方面的否定,因此我们也无须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顾虑重重。

除了心理上和主观上树立一种正确的认识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来提高自己的临场发挥能力,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往往是因为对自己不自信,怕做不好,会在别人面前出丑,没有面子。事实上我们越是这样想,心情就越容易紧张,表现自然也会差强人意。如果我们可以在每次紧张时学会放松心情,告诉自己“我能行”,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样可能会好很多;同时我们也可以暗示自己即使做不好,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正所谓“艺高人胆大”,如果我们实在是担心自己会出丑,那么不妨在平时多增加知识的积累。就像我们做自己熟悉和擅长的事情一般不容易怯场一样,如果我们的知识渊博、能力超群,那么一切不足都是很容易克服掉的。有了丰厚的知识积累,即使自己心理上稍有紧张,但是只要克服掉这种心理一切就可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因此加强知识积累,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是我们克服怯场的一个有效方式。

克服怯场,我们还可以使用一种心理战术:“藐视”面对你的人。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怯场是因为太过于“看重”自己的观众,如对方位高权重、是某个方面的专家等。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自己熟悉的人面前可以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但是同样的话到了另外的不熟悉的或正式的场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这些都是因为过于“看重”自己的听众产生的心理压力所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大可以把他们看成“水果”“蔬菜"之类,要知道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人天生比别人高人一等。当我们把自己的地位放在平等的基础上时,那些困扰我们的手忙脚乱、吞吞吐吐也就消失了。

当然,要做到挥洒自如,平时还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交谈能力进行强化训练。抓住一切尽可能的机会努力去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与更多不同类型的人进行交往——你经历的各种场合越多,就越容易在再次遇到它时变得熟悉、游刃有余;在一个人没事的时候也可以自言自语,和自己进行对话训练,当某些话已经练习得很熟练,话到嘴边不说出也难;在生活或者是工作中遇到锻炼的机会时,也要踊跃表现,积极发言,从一个熟悉的圈子到不熟悉的圈子过渡的好坏全在于平时锻炼的多少;最后,坚持每天看书,朗诵,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人是天生的演讲家,会怯场的也不止你一个,只要我们记住了这点,再加以刻苦的训练,相信一定能够克服怯场心理,踢开这个影响我们发展人际关系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