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已之心看待人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甚至包括我们自己——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认为与人交往时,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应该如何对待我。所谓礼尚往来,这是人人都该明白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于是诸如此类的抱怨便不绝于耳:“我对她那么好,她怎么能说翻脸就翻脸!”“我这么喜欢他,他凭什么不喜欢我!”“从来都是他有困难我帮他,为什么我一有事他就躲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之所以人们会产生这些抱怨,是因为受到了“应该心理”的影响。在应该心理的影响下,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从对方那里得到对等的待遇。如果对方不能以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和态度对待我们,那么这就是不应该的。这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应该心理的影响。

军子和大山从小就住在一个大院里,两人年纪相仿,是穿着一条裤子长大的铁哥们儿。两人一路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同一所学校,很多人都说,他们是过命的交情。可是,就是这一对“出生入死”的哥们儿,却因为误会,渐行渐远。

军子结婚后,家里多了一大笔开销,手头变得比较拮据。可是,自从他被单位调到分公司后,往返的路程一下远了很多。他每天挤公交上下班,有时在路上就要花费五个小时,因此,他不由得动了买车的念头。没过多久,媳妇开始抱怨,说家里没车周末出去玩都不方便,于是他便铁了心买车。但他手里的钱在结婚时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夫妻俩所有的存款加起来也不够车的首付,于是,他找到大山,想从大山那儿先借点,等缓过来就还给他。

大山十分为难,他手里确实有一笔钱,但他马上也要结婚了,正准备用这笔钱付房子的首付。女方家里明确说了,什么时候有房,什么时候领证。而对于军子夫妇选中的车,大山心里也颇有微词。军子夫妻俩工资都不高,两人也都没有创业的意向,一直拿着死工资过日子,却偏要买价值三十余万的越野车,这实在是没有必要。而且,不提车的按揭,以后养车的费用,对于他们来说也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自己把这笔钱借给他们,指望他们还了自己再去买房,只怕要等到别人孩子大学毕业了,自己才能娶上媳妇。想来想去,大山打定主意,委婉地拒绝了军子。

军子一听大山拒绝,立刻火冒三丈,暗想道:这小子!处了这么些年,才发现他这么抠唆!当初我是怎么帮他的!那年他父亲住院的时候,我去替他东拼西凑,最后还去学校借了一圈,才给他凑齐。这小子,白眼狼!军子越想越气,但始终没有在饭桌上说什么。大山看着军子的脸色,知道他在想什么,但也无话可说。

从这以后,两个“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兄弟,相聚的次数越来越少,时间越来越短。大山总想尽力弥补,无奈军子心中一直憋着一口气,总也消不下去。

事例中的军子,就是受到应该心理的影响,从而对大山产生了深深的不满。他一味地以己度人,认为大山应该知恩图报,既然自己曾经为了大山的窘迫东奔西走,那么大山也应该为了自己的困难倾尽全力。就这样,两人产生了误会,一份珍贵的友谊,也在应该心理的“魔掌”下被摧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经常受到应该心理的影响,是因为人们往往忽视了应该心理的存在,或是对于应该心理造成的影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洞察自己或他人的应该心理,就很容易受其影响,轻则彼此心中产生不满,重则使人际关系受到损害,甚至难以弥补。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若想不受应该心理的影响,对于别人,我们要做到以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回馈他们,甚至更多。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又该如何避免应该心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呢?

1.自我反省,拒绝“想当然”

当我们真心的付出没有获得别人的回报,或是感觉回报远远小于付出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指责他人,而是应该冷静自己的情绪,认真反思自己内心的想法。很多人习惯“想当然”,认为自己怎么样付出,别人就应该怎么样回报,由此陷入应该心理的怪圈。我们要知道,世上很多事,都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个样子,有很多人,更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个人。遇事冷静,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更加客观地分析事情、作出判断。

2.设身处地,站在他人角度

很多时候,朋友并非不想回报我们,并非不愿以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来回馈我们。但是,世事难料。人们经常被自己不能左右的局面困住,难以随心所欲地做事做人。因此,我们应该多为对方着想,多去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他的难言之隐。当我们能够易地而处时,很多误会都可以避免。若不问青红皂白,只因朋友暂时的不回报而心生不满甚至大动肝火,很容易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最终失去彼此之间宝贵的友情。

3.辨明情况,有所取舍

我们热情地付出后,对方没有回报,这时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有的人身不由己,一时难以回报;有的人则是一味地贪便宜,只知攫取,不晓付出。当我们辨明两种不同的情况后,应给出不同的应对。对于前者,我们应继续给予我们的关怀,这样会使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而对于后者,一旦看清了他的真实面目,我们便应敬而远之,交往点到即止,若再一味地希望与之深交,结果只会让自己身心俱伤。

42|首因效应: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我们经常说,对于我们无法改变的,就要学着去适应。这句话套用在应该心理上,也有很强的适用性。面对我们自己的应该心理,我们可以克服,可以调整;而面对他人的应该心理,我们则应该主动回报他人的馈赠,并理解这种心理,毕竟,这是人人都无法避免的一个“心理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