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边的事物着手

用类比来说明事理,或说服他人,适宜从彼此身边的事物着手。这样,人题顺畅,不突兀,彼此的交流也没有认知上的障碍,能更加清晰准确地将所要表达的意思传递给对方,从而取得对方的理解、认同与支持。

案例回顾

伽利略年轻时就立下雄心壮志,要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但他的父亲更希望他去研修神学,因为那个时代学习神学有一个更稳妥与体面的未来。伽利略想说服父亲支持自己,但几次努力都没有成功。后来,伽利略用了一点小小的计谋,终于说服改变了他父亲的立场。

伽利略没有一开始就谈正题,而是先从身边的事情开始:“爸爸,我想问您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您同母亲的婚事?”

父亲回答:“我爱上她了。”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打算娶过别的女人?”

“没有,孩子。家里的人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我只钟情你的母亲,她从前可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姑娘。”

18岁的伽利略得到了他所想要的回答后,便切入正题:“您说得一点也没错,她现在依然风韵犹存,您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您知道,我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科学。别的对我而言毫无用途也毫无吸引力!难道要我去追求财富、追求荣誉?科学是我唯一的爱,我对它的爱有如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歪嘴评论

用父亲对母亲的深爱,来类比自己对科学的深爱;用父亲对母亲的忠贞不渝,来类比自己对科学的忠贞不渝。伽利略的这种类比的说明方法,无疑比那些“我很爱科学”、“我一定要学习科学”之类的话更能让父亲明白他内心的迫切。父亲一旦明白了伽利略对科学的身心迷醉,就容易理解与支持伽利略了。于是,他们的话题开始朝着如何去学习科学的方向走,而不再是巍然在该不该学习科学这个问题。

用类比来说事明理,既是一种技巧与方法,更是一种智慧,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侄子,其聪明机智颇有诸葛世家的风范。有一次,诸葛恪给孙权献了一匹良马,先把马的耳朵穿了洞。范慎见了,嘲弄诸葛恪道:“马虽然是一个牲畜,但也禀气于天,现在你将它的耳朵弄了一个洞使它残缺,真是太不仁慈了!”

诸葛恪回答:“做母亲的对于自己的女儿,真是恩爱至深的,她不仅穿了女儿的耳朵,还给她挂上珠链,难道就不仁慈了?”

诸葛恪将自己在马耳上穿孔和母亲给女儿戴耳环耳坠类比,从母亲的举动没有伤害仁慈,来说明自己在马耳上穿洞也没有伤害仁慈。

人和马本来就不是一类。母亲给女儿穿耳带环,和人在马耳上打洞也相去甚远。但都是在耳朵上打眼,这一点是一样的。这样,类比反驳的本象与类象之间就有了相通。难怪范慎当时听了之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类比一定要用大家都熟悉的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便于理解的目的。否则,越比越晦涩、越难懂,还不如不比好。而身边的事物,则是大家都熟悉的。例如一个学建筑的文学青年向一位作家讨教,作家看了青年的习作后,这样说:“写文章其实和建房子差不多,建房子首先要图纸,写文章首先也要有构思;房子的设计如果和大家造的差不多,就没有任何看头,写文章也是如此,要有新意;房子设计得有新意,但看上去要让入觉得比例协调,不能一味求新而不顾视觉美学,写文章也是如此……”作家对青年说了这样一通话后,再具体针对青年的习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让青年不禁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

毛泽东也是一个很善于运用类比的说话高手,他经常用身边熟悉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看法。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且看一例。在《反对党八股》中,他这样说:“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通过洗脸这件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说出了自己对于写文章的见解,让人听了不得不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