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内心和身外的世界建立联系

良好感觉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和身外的世界更好地建立联系,使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抽象的事物去感知和理解这个世界。仪式之所以重要,不是强化精神或者“加持”物质,而是将二者相连,将外界的物质与我们心中所理解的世界结合起来。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会突然出现在你生命里一段时间,然后又消失不见。或许并不是消失不见,只是你们的联系开始变少,逐渐变得陌生,就算再见面也不知道说些什么。之后你凑巧丢了手机,失去了他的联系方式,最后终于成了陌生人。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事实就是这样,你总会失去几个曾经无比熟悉的朋友,彼此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

在分别的时候,比如毕业、搬家,或者换了工作,我们曾经恨不得把一些人的户口本和身份证都拿出来照抄一遍,以便铭记一生。我们互相都说好了要经常相见,却没想到最后会再也不见!

朋友告诉我,她和交往多年的男朋友分手了,声音很平静,表情很淡定。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两个人在一起久了,感觉好像不合适,就分手了。

我问:“就这么简单?”

她点点头,貌似很坦然的样子:“就这么简单!”

接着就听她轻轻地叹息,我不知道怎样接话,只好保持沉默。片刻后她说:“我原本以为两个相爱的人要分手,至少有一个简单的仪式,至少要发生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情,比如出现第三者,比如某方患了绝症,或者至少是关乎金钱和前途的抉择……但有时候真的没有那么戏剧化。仅仅是忙碌、淡漠、疲乏,就足够结束一切了。”

当然我也见过一些人在分手的时候寻死觅活,服毒、割腕、跳楼跳河,要你安慰,要你听她歇斯底里的倾诉,你的衣服被她的鼻涕和眼泪糊了一身,你打着哈欠收拾她喝完酒撒酒疯后留下的一片狼藉。尽管这些行为并不光彩,可是对于分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仪式,一个能化解这份痛苦的仪式。

有了这个仪式,情绪才会得到发泄,受伤的人才能够在时间的抚慰下恢复到正常状态。慢慢地,平静下来,换一种心情,再愉快地牵起另外一个人的手,坚定不移地迈出自己人生幸福的步伐。

有人问我,爱过是不是就不会忘记?我想说:遇到,我会感恩;错过,我会释怀!人生就像漫步星空,遇到的那些人,有些是恒星,有些注定是流星,我们不可能去一一把握。当我们有幸从茫茫星河里找到那颗恒星以后,我们就可以笑着流泪了。

据说,我们的一生一般会遇到8263500多人,会打招呼的是39700多人,会和3600多人熟悉,会和270多人亲近。

相遇和离开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仪式。尽管我们对此心知肚明,但是在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我却依然很悲伤,不去谈那些仅仅打招呼的3万多人,原来我们一辈子至少要损失3000多个相熟的人,而最终只能与270多人亲近。

在我们的生命里,每天都必然会遇到一些人,同时又失去一些人。很多遇见照亮了生活,温暖了岁月;很多离开暗淡了心情,促使我们成长。生活总是因为聚散离合而多姿多彩,人生也因这些相遇和离开而充满悲喜。

有人说,前世相欠,今生相见。原本有些相见,就是为了续前世未了的缘;也有些相见,是为了还前世相欠的债。所有的遇见,都是有缘由的,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来到你的生活中,也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离开。

还有人说,这辈子都不一定能遇见,就别想下辈子了,相见不如怀念。有时候,遇见很容易;有时候,遇见又很难;更多的时候,见与不见,只在一念之间。

有些遇见,不在乎天长地久,却在乎曾经拥有;有些遇见,不在生活中,却在生命里。

得到与失去也是一种仪式。当它们在我们的生命里频繁出现时,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既然有所得,那么有所失也就没有那么可怕,甚至我常安慰自己,也许下辈子还会遇见。

可是人生没有下辈子,今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不要以为时间还早,不要以为年纪尚小,也不要以为过了今天还有明天,过了明天还有后天,我们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当下,不去想还有来生。

无论这辈子两个人能相处多久,无论这辈子是爱还是不爱,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我们无法左右的东西。比如今天你在街角看到一朵美丽绽放的花,明天再去看,它开始枯萎,到了后天,它已经凋谢了。

良好感觉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和身外的世界更好地建立联系,使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抽象的事物去感知和理解这个世界。

在之前许多哲学体系中,人们偏好于二元的模型——物质和精神,于是便有了唯物与唯心的对立,这两个似乎不可调和的派系斗争了几千年,从希腊学院一直到今天的网络,直至此时此刻也还有人正在为此争论不休。

但有没有人想过,物质和精神或许并非对立,他们不过是世界模型的两个端点,在争论这两个端点谁是起点的时候,是不是也要考虑是什么将这两个端点连接起来的?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将这个过程描述为“身、心、意、知、物",抛却身这个个人本体不说,心和物之间还有意和知。这与现代部分历史学流派所关注的观念和文化两个概念不谋而合。而这两个概念,就是仪式的本源。

有一个讲王阳明和朋友到山间游玩的故事。朋友指着岩石间的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是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而王阳明的回答很巧妙:“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它能不能扰动我的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一朵花的开落,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过程。正如一个人的衰老,也是无法抗拒的。所以,我们要有积极的观念,在内心塑造美好的意境。你拥有怎样的内心,便拥有怎样的人生。只有内心是美好的,你才会看到美好的东西,人生才会充满无限光明,充满温暖的爱。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王艮与王阳明的。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种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是个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是在讥讽王阳明。而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就借力打力,道:“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那么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阳明的这句话是有深意的,倘若人心中有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那么谁不愿亲近他,谁不爱戴他呢?自然地,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了。能做到如此,确实是圣人了。

短短一句话,既说出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文化修养,也道出了教化世人的最好方式——以身作则,感化世人。所以别再怀疑和抱怨,加强自身的修养,树立一种文化良好感觉,你会看到一个包容和友善的世界。

仪式之所以重要,不是强化精神或者“加持”物质,而是将二者相连,将外界的物质与我们心中所理解的世界结合起来。

有信仰者的心中,必然有一个信仰的世界,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规则、善恶,其本身与“物质”的世界必然是不同的。若说些不敬的话,神圣造像不过是些特殊形状的金石,焚烧的香料也不过是特殊气味的木材而已,但是通过仪式,金石、木材与心中的神圣造像和神圣气味结合,在信仰者眼中,身边的物质世界便与心中的信仰世界有了重叠。

个人的心灵必然是孤独的,因为一个人的观念必然与别人不同,甚至无法表达。但仪式给了个人和他人在心灵上同一的可能,通过特殊的器具、行为、程序,将个人意识中的某一部分与这些文化符号上所附着的意义同一化,从而使人们产生交托感与归属感,这就是仪式的重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