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强团队凝聚力的领导技巧

提起成功的领导,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领导技巧”“管理手腕”“上级对下级”“组织对个人”……并且认为若将这样一个带有明显“管理统治”色彩的词汇用在日常的社会交际中,颇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其实,若我们能换个角度来看,就会发觉,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还是需要掌握领导他人技巧的。

例如,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简单的说教很难引起孩子的重视,更不能让孩子的头脑中形成对错误清晰地认知。在这种时候,就是我们运用“领导手段”的时候,首先利用自己是“长辈”这个不争的事实,对孩子凌之以威,在这一瞬间让孩子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哪怕不理解错误的原因,也能够认知到他犯了错误这个事实;在凌之以威之后,就是施之以恩了,给孩子一定好处,然后趁势给孩子讲述错误的原因以及不可预测的后果。这种领导方式,是经过古今中外数千年历史考验的,作为领导驾驭团队以及团结下属最行之有效的领导技巧,受到全世界所有成功人士的认可并推崇,不论在古代,现在还是在未来,永远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了。“恩”,是要求我们对他人施以恩惠,这样,对方就会在心里记住我们的情义,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知恩图报;“威”是要求我们在对方面前坚持原则、树立威信,当对方被我们的威信震慑时,内心便会对我们生出敬仰、钦慕及信任,至少从此不敢再小觑我们。

中国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红顶商人”,晚清时期富可敌国的著名徽商胡雪岩,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日常的交际中,都是一个深谙“恩威并重”之道的人。

胡雪岩的生意涉及银号、医药、丝业、茶业等众多领域,他操纵江浙商业多年,可谓当时中国的首富。而生意越大,需要的手下人也就越多。在他开始打算经营蚕丝生意时,身边没有什么得力的助手。正在犯难之时,他遇到了一个绰号叫作“小和尚”的人。

这个“小和尚”非比寻常,他原名陈世龙,是个街头混混,虽然机灵过人,凡事一点就透,但满身恶习,吃喝嫖赌样样精通。面对这样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手下,胡雪岩思考过后,将他叫到自己面前,正色说道:“我与浙江巡抚王有龄颇有交情。你若能跟着我好好做事,必定前程似锦。人生在世,所求不过成家立业,这两样,我都会帮你实现。”说完,胡雪岩拿出一笔数量可观的钱,让陈世龙拿去用。

陈世龙知道,胡雪岩与众多朝廷大员都有来往,在商界也有着赫赫威名。因此在他眼中,胡雪岩简直就是一尊浑身闪着金光的“财神爷”。对于浪迹了小半辈子的陈世龙来说,能跟着胡雪岩做事,祖坟也要冒起青烟。他赶忙应承下来,一个劲儿地点头哈腰。胡雪岩点点头,又说道:“凡是跟着我干的人,我从来没有亏待过,这一点你可以放心。但俗话说得好,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日后的成就,还是要靠你自己争气。你若不能令我满意,我也不会违心留你。”

陈世龙是何等聪明之人,察言观色本就是他的看家本事。一听胡雪岩这么说,他立刻明白“财神爷”是在告诉自己他十分厌恶那些恶习,并提醒自己不要再犯那些毛病。于是他当下指天发誓,保证改掉恶习,从此以后改头换面,跟着胡雪岩用心做事。后来,他果然言出必行,不仅改掉了一身的坏毛病,还成为胡雪岩的得力助手。

在这个故事中,胡雪岩之所以能收服陈世龙,让其心甘情愿地主动改变、忠心做事,就是因为采取了恩威并重的手腕。在谈话之初,他先承诺陈世龙若用心做事便能前途有望,并且拿出钱财打赏陈世龙,让他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恩典;然后言语警告,让陈世龙受到震慑,感受到东家的威严。如此恩威并重,使得陈世龙在充满希望的光明大道上,懂得不时地躬身自省,每天规行矩步,从而彻底改掉了恶习,也助胡雪岩在蚕丝业获得了成功。

从字面意思来说,“恩威并重”就是指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自古以来,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便奉行恩威并重的策略。恩,可笼络人心,让臣民效忠;威,可震慑人心,让臣民顺从。时至今日,恩威并重的领导艺术仍是众多领导首选的不二法门。而我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若能举一反三,将恩威并重作为一种沟通艺术运用于人际交往中,也可达到轻易“驾驭人心”的效果。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真正做到恩威并重呢?

恩威双施,并行不悖

很多人无法做到恩威并重,是因为无法正确、全面地看待恩和威各自的两面性。有人觉得与人相交施恩为主,这样才能以心换心,最后却被对方恩将仇报,自己伤心伤财。有人觉得世间众人多欺软怕硬,只有不断施威才能站在人群顶点不被轻视,殊不知自己早已被众人厌恶,拉入人脉“黑名单”,再也不愿与之来往。我们强调恩威并重,是指在与人相交之时,施恩不忘施威,施威也要施恩。如此,受你恩惠之人,同时受到威慑,心中才会有所顾忌,知道你不是可欺之人,更明白受人之恩当报偿;而受你威慑之人,一并感到恩惠,心中才不会生出怨怼,才能平心静气地接受你的威严。

在社会日益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中介绍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多地被我们引入社会交际的实际应用中。恩威并重这一领导艺术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何时运用、对谁运用、如何运用好,这些具体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