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丑效应会让你更受欢迎

出丑效应又叫“犯错误效应”“仰巴脚效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仰巴脚”是一个方言词汇,乃是指不小心摔跤摔得四脚朝天,也就是指出丑。在出丑效应的影响下,不具才干的庸人固然得不到人们的青睐,但相对于完美无瑕的成功者,人们却更加欣赏存在小缺点、小瑕疵的伟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更喜欢那些与自己相近的人。那些表现得完美无缺的人,会让旁人觉得不真实、难以接近,也会因忌妒产生一定的疏远、排斥心理。

曾经有一位十分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关于出丑效应的心理实验。他拿来四段情节大致相同的访谈录像,让受测者一一观看。

第一段录像:受访者是一个称得上功成名就的传奇人物,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他获得了震惊海内外的成就。面对主持人,他谈笑自若,风度翩翩,不仅没有表现出一丝怯场,而且充满自信。他得体的谈吐、优雅的举止,让台下的观众喝彩连连。

第二段录像:受访者也是一位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知名人士,

但比起第一段录像中的受访者,他显然并不十分适应这种场合。他不仅十分紧张、怯场,还在慌乱中碰洒了桌上的咖啡杯,让主持人的裤子遭了殃。

第三段录像:受访者是一位人们口中的“普通大众”。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紧张情绪,但言语平平,并无出彩之处。

第四段录像:同第三段录像中的受访者一样,这位受访者也是一位没有什么重大建树的普通人。面对采访,他同第二段录像中的受访者一样异常紧张,并且也让主持人的衣服遭受了咖啡的“洗礼”。

四段录像放完后,教授分发了选票,请这些受测者分别选出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受访者。选票汇总后,教授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统计。最不受欢迎的那位,一如之前人们的猜测,是第四段录像中的受访者。而受测者最喜欢的那位,答案却出乎人们的意料——第二段录像中的受访者以95%的得票高居榜首。

这个实验,验证了我们所说的出丑效应。才干平庸的人举止失常,让人们对其更加难有好感。而对于那些成就非凡的人来说,他们偶尔犯下一些小错误、出现一些小瑕疵,不仅没有让人们失去对其的好感,反而让人看到了他真实的一面,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可以信任的、真诚的、不掩饰自己缺点错误的人。每个人都存在缺点,这是人们的共识。而第一段录像中的受访者,正是由于表现得过于完美,导致人们觉得他掩饰太过、不够真实,难以放心地信任他、接近他。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自身的缺点、瑕疵,对于自己来说,心中都有一杆秤,衡量着自己该如何改进、如何表现;对于他人来说,优异的成功人士偶尔出现错误,会让人觉得更加真实、真诚。我们在社会交际中,适当地运用出丑效应,不仅能够拉近与他人的心灵距离,也能避免很多因他人的忌妒心理而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不过,出丑效应也并不是人人会用,人人可用。在运用过程中,我们须牢记以下几点。

1.丢开包袱,适当“露马脚”

有的人,尤其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习惯了在人前维护美好形象,力求每个表现都无暇,每件事情都完美,要他放下包袱,偶尔暴露些缺点,对他来说可谓难于上青天。其实,这是一种亟待改善的心理状态。时时刻刻保持人前完美,且不说自己要多么小心翼翼,疲于应付,更会招致他人的怀疑、排斥甚至是敌意。而若自己一直维护的美好形象被他人拆穿,那么再想重塑形象,才是真的难于上青天。

2.适可而止,避免“出洋相”

我们常说,凡事有度,适可而止,对于出丑效应的应用,也需要如此。适当“出丑”不是“出洋相”,“仰巴脚”也不是真的重重摔一跤。我们偶尔暴露的,是小缺点、小瑕疵;我们故意犯下的,是小错误。这些缺点和瑕疵,不能影响到他人对于我们整体形象的判断;而这些小错误,更不能导致自己遭受重大损失或挫折,让他人怀疑我们的实力。我们让大家看到的,应该是一个偶有小错,更像一个真实的人的优秀人士,而不是一个洋相频出、难堪大用的“跳梁小丑”。

3.提升自我,“出丑”才有用

上文试验中,人们对于第四段录像中的受访者的态度,相信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所谓出丑效应,实际来说,可算得上是那些真正优秀者的“特权”。

成功人士的小错误在人们看来可以笑着接纳,这些瑕疵成了成功人士可爱的真实之处;无才无德之人的小错误在人们眼中难以接受甚至被放大,这些瑕疵成了他无才无德的证据。

因此,我们想要运用出丑效应,想要用一些小缺点为我们打造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以不断提升自我的才干、品德为前提。只有当我们足够优秀时,我们才能获得更多“出丑”的“特权”。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复杂多样。一直高高在上、完美无瑕的成功者,不仅让人难以接近、信任,更会招致他人的妒恨。偶尔犯个错、出出丑,让人们看到你真实的一面,感受到你真诚而不做作的处世态度,人们会更愿意亲近你、喜欢你、信任你、帮助你。